一百五十五章:太寧城(1)

字數:3264   加入書籤

A+A-


    九月的太寧城(後世阿德萊德附近)正處南半球冬季,由於此地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天溫暖多雨,氣溫保持在10c至15c,給人一種舒適之感。
    第一批遷居至此地的漢人是從新世界5年6月開始的,他們在穿越眾的組織下,建設房屋,開墾農田,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種下了第一季的冬小麥。
    在金蘭港執行完直搗黃龍計劃後,又陸續有安南百姓遷往此地。與第一批早有準備的漢人移民相比,這些來自亞熱帶地區的百姓自然無法立即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中樞還是按照處理土著的老辦法,先行組織安南百姓修建道路,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學習漢語。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家庭,會優先獲得分配土地的資格。通常來說,安南百姓在工地呆上半年,能掌握基本的溝通後,就會被安排到農機站接受農業培訓。
    太寧城地區的農業以小麥、大麥、燕麥、葡萄等種植為主,後世巴羅薩穀是澳洲葡萄酒的三大產地之一。這種不同於水稻種植的農業生產模式,使得安南百姓一切都得重新開始學習。好在農人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才智,農業上的很多東西都是想通的,在農機站技術員的指導下,農人百姓理論加實操的學習半年後,基本能掌握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的種植要領。
    時間轉眼來到新世界6年9月,安居下來的安南百姓在自己分配到的農田裏種下了小麥。由於今年的天氣不錯,小麥長勢喜人。趁著農閑時節,一些百姓相約去修路工地打工,準備多掙點錢,盡早還上欠下的種子、農具等貸款。
    許多安南百姓來到宋洲,除了一身破衣衫,皆是白身。他們被士兵強行擄走時,家中的財物基本都未帶走,以至於一年多過去,還有人常常念叨家裏那些值錢的壇壇罐罐。
    原本安南百姓心中對宋洲士兵是充滿怨恨的,認為他們打破了自己寧靜的生活,有些反抗者慘死在宋洲士兵的刺刀下,餘下的人見此情形,隻得聽天由命。
    可來到宋洲後,宋洲人慢慢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教授稼穡之道,為安南百姓每戶分配了人均不少於10畝的土地,還低息給每戶貸款種子農具。百姓們看到屬於自己的土地,獲得了切實的利益,心中的怨恨頃刻蕩然無存,至於那些當初犧牲的反抗者,也早已被眾人遺忘。
    幸福全靠對比。
    在太寧城,百姓們有地有房,田稅輕,還沒有徭役,家裏的孩子有書讀,生病了還能去鎮上或者城裏看病,對他們來講,這裏就像是傳說中的盛世樂土,若現在讓他們返回安南,他們是千萬個不願意的。
    ~~
    黃川趕著一輛兩輪板車,不快不慢地往鎮上行去。
    他所在的村落與新鄉鎮相隔三十多裏,若是步行得花上半天的功夫,如今趕車前往,自然要快上許多。
    牽引板車的馬匹是村裏共有的捥馬,輪流為村中7戶人家開墾農田,實在寶貴的緊。所以馬兒走很得慢,黃川也舍不得拿鞭子抽打。
    黃川原叫黃小狗,因名字不雅,被負責信息登記的幹部改名為川。黃川來太寧城後,不僅學了漢話,還學了寫漢字,能寫百來個漢字的他,現在是村裏的“文化人”。
    因為人好學,他在掌握稼穡之餘,還跟著牛仔學習了養馬的技巧。等農機站遷走,百姓分田組村,黃川承擔起養馬的職責,算是村裏的一個小幹部。
    村裏的青壯勞力忙完農活,就相約去了修路工地。黃川擔心自己離開,旁人照顧不好馬匹,隻得留在村中,妻子為此沒少向他埋怨。
    馬兒溜溜達達間,來到了新鄉鎮鎮口。
    黃川趕忙下車,給捥馬屁股兜住了一個布袋,要是讓牲畜在鎮上隨地撒糞,少不了一張罰款。
    等做好防護,他牽著馬,輕車熟路地前往市集,準備為家人以及相托的村民購買生活用品。
    市集在小鎮東麵,兜售貨物的,既有鎮上的本地人,也有外地的小商販。賣得東西也是五花八門,有鹽糖醋等調味品,也有雞鴨魚肉,有針頭線腦,也有布匹毛氈……
    這次逛市集,黃川還看到有人再賣牛犢羊羔。
    他早就聽說,第一批遷居到此的漢人已經開始推行混合農業,家裏不光種地,還養起了牛羊,日子過得比自己這些後來人富裕得多。
    在安南時,因沒有土地而苦惱,現在來了宋洲,卻因土地太多,而忙不過來。每想到此,黃川就覺得十分可笑。
    當初在農機站接受培訓時,技術員曾講過一詞——生產效率。那時,黃川並不懂其中含義,隻覺得天底下哪有百姓會嫌地少,等自己分了地,全家老小齊上陣,忙得累死,依然種不完地時,黃川才對“生產效率”一詞有所領悟。
    技術員還講,宋洲不缺地隻缺人,在這裏,沒有百姓願意給別人做佃戶,所以耕作隻能靠自己。而種不完的土地,荒著實在可惜,隻有搞混合農業,種地、休耕、畜牧,三者輪換,才能合理使用土地。黃川萬分信服技術員的說法,因此,他與那些攢錢急著還債的安南百姓想法不同,他攢錢的目的是為了盡早買上屬於自己的牛羊。
    黃川走到賣牲畜的攤販前,準備打聽一下現在牛犢羊羔的行情。
    此時,一個個頭不高、皮膚黝黑、操著蹩口漢語的漢子正與販主討價還價。
    漢子問:“這隻羊羔,兩元賣不賣?”
    “一口價,四元!出錢,現在你就能將羊牽走。”販主漢話說得十分流利,明顯是個漢人。
    漢子結結巴巴地搖頭道:“不不不!價格……價格太高了,請再便宜一些,你這羊看起來肉……肉質肯定不好,賣不出這個價。”
    販主解釋道:“這是綿羊,養大了用來產羊毛的,可不是山羊,養大了隻能殺了吃肉。若不是我急需用錢,才不會牽來出售。”
    漢子疑惑道:“綿羊與山羊有什麽區別,還不是羊!”
    販主見是對牛彈琴,有些不想理會操著蹩腳漢語的漢子。
    黃川這時插話,向漢子重新解釋:“綿羊每年都能剪一次羊毛,所產的羊毛可以賣給官府,織成毛呢,收益要比山羊高。”
    販主聽黃川說到點子上,誇道:“這位兄弟說得對,看來是個識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