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資源布局
字數:3349 加入書籤
世界和平,並非太平。
商業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資源爭奪等這些看得見的戰場外,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競爭,更是劇烈。
有句俗話,“毀其國,先毀其曆史”。反之亦然,沒有曆史就編造出曆史來,為當初飲血茹毛,增添亮麗的光彩。
比較典型的就是《亞裏士多德全集》,這部花了四十年時間,從最古老的“手稿”中整理出來的標準本所依據的所謂古老的“手稿”,卻疑點重重,不僅來曆不明,載體晚出,而且流傳可疑,實際上並沒有所謂“手稿”的實物流傳下來。
而從現存亞裏士多德著作的“古本”情況來看,實際上都是些印刷品。
各種文本的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被當成國寶保存於世界各地圖書館的最古老的版本,基本上都是使用來自中國的紙張(工藝)、使用中國的印刷技術印製出來的,這就從時間邏輯上,出現了極大漏洞。
歐洲引進造紙術是在文藝複興前夕。在這以前,中世紀歐洲主要以羊皮及莎草片為書寫材料。自從阿拉伯世界造紙後,將其輸出到歐洲,歐洲人才用上紙。
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所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也專門說明了這一點:
“從紙張到印刷術。紙也來自遙遠的中國,***國家是向西傳播路上的中間站。最早的紙坊於十二世紀出現在西班牙,但歐洲的造紙工業要到十四世紀初才在意大利建立。……歐洲的印刷業在1440至1450年間業已形成。”
而這些公元前數百年的著作,印刷在公元後1400餘年的中國紙張上,穿越了上千年。
這不是一個個例,實際上,西方有一個偽造曆史的傳統。而且有專門的機構,花費上百年時間,係統性進行編撰曆史,是真正的編,憑空瞎編。
……
馬速收回前世的記憶,繼續道:
“事實上,倭國礦產資源種類非常齊全,幾乎就是元素周期表,可謂‘金屬資源標本國’。而其中的白銀、黃金是世界著名盛產地。”
有些未來的事情馬速無法講述出來。倭國的白銀大規模開發,是16世紀後期。很多地區都陸續探明了銀礦,從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裏,位於倭國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持續性地開采,其產量乃是倭國甚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
眾多白銀礦,倭國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倭國,因此在明朝時被稱呼為“白銀群島”。
“倭國還擁有世界著名的菱刈金礦,位於築紫島(九州島),總儲量約260噸,品位為平均每噸40克,最高的礦點達幾千上萬克一噸,純度居世界之首。”
“各位注意,佐渡島有做儲量極大的金山,因孤懸在本州島外,倭國當地勢力不是很重視,那裏應該可以輕鬆拿下。另外,南苦夷島(北海道)的鴻之舞金礦,是菱刈、佐渡之後,產量極高的第三大金礦區。對了,南、北苦夷島(庫頁島)現在都屬於金朝統轄範圍。不過,現在並未什麽兵力部署。我們正好可乘虛而入,直接去駐紮、占領。而且這裏的地理位置不錯,可作為我們對倭國、高麗、甚至羅荒野東部的戰略跳板。”
“除金銀礦,倭國的煤炭資源也很豐富,儲量在86億噸左右。石灰石、石膏、葉蠟石、矽砂等基本都能自給自足,硫化鐵、鉛、鋅等也能部分自給。重要的半導體資源鍺的儲藏量是世界第一位,稀土資源也十分豐富。”
在二戰之前,倭國煤炭的產量竟然占據全世界的百分之三,是出口國,還向中國傾銷。
想到前世倭國本身的稀土資源是自用的好幾百倍。還大量廉價進口中國的稀土,可見其對戰略資源的貪婪。
“倭國有綿長的海岸線,將帶給倭國的未來資源——可燃冰和甲烷的儲量也十分驚人,一旦技術解決,就能大量開采,同時倭國的天然氣儲量也不低。”
當然,倭國戰後大力發展現代工業,資源需求急劇增加。倭國自身的資源才開始出現不夠用的情況發生,但這也是基於倭國瘋狂發動戰爭,消耗巨大資源後的結果。
“倭國人口眾多,除他們缺乏文明、教養和必要禮節,導致家庭關係十分混亂,後代繁衍速度較快等因素外,也得益於其生存資源相當豐富。”
“倭國的氣候適宜居住,降水豐富,平均降水量1000多毫米,擁有眾多長短不一的河流。豐富的降水給倭國帶來了70%的森林覆蓋率,31800種植物,36900種動物,木材資源十分豐富,未來是對中國的主要出口來源。”
“倭國的農耕用地雖然不多,但是因為火山灰的關係,十分肥沃,平均畝產很高。”
“倭國還有豐富的海洋動物,世界上最大的漁場就在與南苦夷島(北海道)之間的天然漁場。畢竟現在金朝對海外的島嶼不太重視,已有倭人開始往南苦夷島一帶捕撈。”
馬速概括性將前世了解到倭國的資源和重要性講解一番後,道:
“進軍倭國第一要務,無論是采用購買,武力占領還是其他手段,先占領石見山、菱刈……等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地。當然,以後我們還要將倭國的所有金銀和其他礦產資源,都掌控起來。”馬速逐一對著地圖講述到。
“另外,我們進擊東南亞,免不了和當地土著發生爭鬥。這就需要大量的倭國人充當炮灰、幹髒活。我們可通過招攬、雇傭、收購奴隸等各種方式,源源不斷從倭國獲得勞動力資源,去開發我們未來的領地。”
馬速的構想中,既要提升中華民族將士們的血性,但又不願意他們手上沾滿過多的鮮血,尤其是麵對占領地非軍人群體。但部分土著文明程度極低,桀驁不馴,還是需要倭人去“以理服人”。
“我們中華閣主要培養精兵、士官以及技術兵種,大量的輔助兵團、建設兵團,需要在當地以及倭國等人口密集地募集。”
“要製定一個計劃,逐年降低倭國的本土人口密度,結合外遷內引政策,將倭人大量遷移到東南亞、羅荒野、羅娑斯(澳洲)等地去開礦,去做建設。同時,大量將中國人移入到倭國,稀釋倭國人口結構。”
“最終,將倭國的資源開采完畢,就將這裏作為人口稀少的農業生產地,以及軍事要地。當然,這個計劃需要漫長的時間。”
說到這裏,馬速幹脆將他前世記憶中,相對較近地區的重要資源礦產陳列了出來,作為海外拓展時的重點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