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現場診療

字數:4203   加入書籤

A+A-


    “這個說法淺顯易懂,邏輯貌似也順暢,讓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禁啞然,對呀,中醫藥可能不科學呀,否則我們古人的壽命怎麽這麽”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這個所謂壽命數據,最早出自於林萬孝發表在《生命與災害》1996年第005期上,一篇名為《我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文”
    “文章中如是道: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
    “這樣一個遞增式的數據,看起來也較為合其實完全是胡編亂造、毫無依據、荒謬之”
    “我們先看看,《生命與災禍》雜誌是什麽樣的性質,是否可作為學術引用的權威理論和參這本雜誌,是滬上民防辦主管、1998年後又改名為《民防苑》的低級科普類期刊,主要受眾麵是中小學他們的編審人員,也大多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編”
    “那麽,大家可以想象,這樣的雜誌刊登的文章,哪有什麽嚴肅性,更何談什麽學術價”
    “當然,也有對古人壽命較為樂觀分析的書籍,這便是1994年出版的《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的概略統計,二十四史中人物的平均壽命,西漢60.5歲、東漢64.5歲,三國時57.3歲,西晉時52”
    “隋朝國祚短暫,戰爭頻繁,平均壽命也有55.3到了唐朝,平均壽命更是提高到空前的65.6五代十國亂世,平均隻有61.8”
    “宋朝64歲,元朝64.9明清兩朝由於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入,人們溫飽得以解決,明朝平均壽命達到了70.4歲,清朝更是罕見地達到了71.3”
    “如此數據,我也暫時不能完全肯但我們再來看這麽一組數據,現代曆史學家對墓誌銘做過統計,據對唐代5100個墓誌銘中5053個樣本統計,唐人平均年齡59.3宋代4783個墓誌銘統計,宋人去世時平均年齡為61.4,另據2944個明代墓誌銘統計,明人平均年齡為67.6”
    “這組數據雖然與二十四史、以及剛才說到的書籍數值很接近,但統計還是存在相似的樣本基數不夠的問但至少說明,古人壽命遠非不到30歲那麽短”
    “《黃帝內經》中記載,黃帝曾向歧伯請教,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從這個對話中,我們了解到,黃帝時代國人的年齡已經過了50歲,就算加上戰亂等原因,怎麽都不至於打對折到20歲吧?”
    “《禮記》中記載,男子十歲叫做幼、二十歲叫做弱、三十歲叫做壯、四十歲叫做強、五十歲叫做艾、六十歲叫做耆、七十歲叫做老、八九十歲的人叫做”
    “《禮記》是延續周禮的製度,規定四十歲強的年齡,正是做官的年齡做事業的年齡,如果按照古人壽命是2030歲的觀點來推論,事業還沒開始人就沒了,豈不荒唐?五十歲艾的年齡開始參與管理國家政事,如果按照古人平均不到30歲的壽命,豈不是幾乎沒有人能做國家元首,即使有少數人活到50歲,也不會有選擇的餘地,因為就這麽幾個”
    “杜甫48歲時有一首名作《贈衛八處士》,其中寫道‘訪舊半為鬼’,意思是他的親朋故舊之中已有一半人去世換句話說,50歲左右,還有一半人活”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種記載或分析,都要比林萬孝的所謂文章,更要接近事可惜,這個人的所謂科普文章,竟然成為了西方勢力攻擊中醫藥學說的重要依”
    “事實上,論述一個堂堂華夏文明幾千年曆史,各朝代的人類壽命,是一個無法想象的浩大工涉及到考古學、古漢語、曆史學、人文學、人口學、統計學、邏輯學等方方麵麵的專業領可以想象,一個非著名作家,隨意編寫出來一篇文章,有什麽可信度,不是胡編亂造是什麽?”
    “古代各地風土人文差異巨大,更沒有係統性、詳盡的人口統計資料,古人年齡隻能零零散散地從二十四史、墓誌和一些人物誌中搜而有年齡記錄的往往都是名人,樣本基礎並不廣泛,無法代表全部人”
    “其次,壽命與戰亂、災荒、瘟疫等都有非常大的關係,而戰亂中死去的大多是青壯年,而災荒、瘟疫中死去的,很多都是嬰幼兒,所以更是增加了統計學中數字模型構建的難”
    “我們再說一說皇帝和大臣們壽命偏短的問不管在中國哪一個朝代,相比於平民等中低階層的人而言,他們的壽命似乎普遍較”
    “如果我們以曆朝曆代皇帝的平均年齡放在一起作對比,就會發現皇帝平均壽命相對較高的朝代為清朝、宋朝和唐朝,然而即便這三個王朝皇帝的平均壽命再高,也僅堪堪超過50歲,與戰亂年代古人的平均壽命數值沒差多”
    “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多少雙眼睛盯著他們,即便一個皇帝再聖明,也會有居心叵測之人妄圖取而代之,長期的精神壓力,使得很多皇帝在壯年之際就已經駕崩”
    “至於官員,職位高的需要和深不可測的皇帝打交道,職位低的既要看皇帝眼色,還要想方設法地討好官職較高的人,且過程中還不能被皇帝發現,不然就是‘結黨營私’,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之下,他們實在是很難長”
    “其實,現代心理學、醫學都證明了,人的壽命除基因、環境、醫療條件等因素外,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加之,皇帝都是後宮三千,大臣們也都是三妻四妾,綜合這些因素,皇帝和大臣們,壽命怎麽能長”
    “古人壽命統計,最直觀的一個例證,便是於1993年出土於蘇省yg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的漢墓簡牘,這是漢成帝元延一到三年期間公元前1210年),東海郡上奏給長安朝廷的述職”
    “述職冊中包括一份人口統計表,東海郡當時下轄38個縣,算是大以山東郯縣為中心,包括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廣大地”
    “人口數是這麽記載的:男子706064人,女子688132年80歲以上33871人,6歲以下262588人,總人口145419值得注意的是,80歲以上的人口有33871人,竟然占總人數的3.290以上的也有11670人,占總人數的0.8按此記載,西漢末年東海郡的長壽人口非常可觀,在90歲以上人口比例上,超過了現代最長壽的國家倭”
    “這批簡牘作為西漢末年內郡政府的文書檔案,其細致性、完整性和係統性等,的確為過去所發掘的五類漢簡酒泉、張掖、武威、羅布泊等)中所僅”
    “這批文書檔案出自一個確切紀年、明確身份的西漢東海郡功曹史師饒的墓文書檔案,包括私人文書和漢賦佚篇都是墓主人生前特定地位應該掌握占有或保管收藏的檔案和資料,完全可以排除隨意製作的可能”
    “那麽,現在還有人說,中國古人壽命短,是事實嗎?由此,壽命短是因為中醫藥不科學的說法還成立嗎?”
    課堂上,眾多學生聽得瞠目結隻有親耳聽了他的講座,才知道他的博學,更知道了現在社會上,人雲亦雲的荒
    那些老中醫、教授們聽到這裏,更是激動不
    這些年,西方勢力對中醫藥的打壓從來沒有停而中醫藥在自己的發源地卻越來越不受重視,反而在倭國、南鮮國,甚至不少西方國家,卻越來越興
    包括西方那些大型藥企,無不在暗中研究、仿製純天然的草藥製而這些都來自不斷流失的中醫
    接下來,馬速又闡述了中醫藥學說的原理,特別強調了和西醫從醫理上就是完全不同的體係,所以,那些中醫黑總是以什麽數據、什麽標準來衡量中醫學說,完全是牛頭不對馬
    講座時間,就在馬速引經據典,加之言之戳戳的各種病例剖析中,飛快流最後,馬速留了半個小時的互動時
    在座學生和老師們中,隨機邀請了了20人,上講台上來,馬速現場給他們進行診
    幾乎是10秒鍾一個人,不用診脈,僅用“望”,便精準診斷出他們的病患,或者亞健康存在的身體反應,讓在座的上千人,都見識了中醫的偉
    人們更是直觀認識到,在沒有任何設備、儀器的輔助下,甚至不用號脈,無論是準確率還是診斷效率,都是西醫完全無法比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