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3章 軍製變化(下)
字數:5643 加入書籤
追溯曆史,在久遠的古代,打仗就是家常便飯。
搶水、搶糧、搶地盤,武力,永遠是最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
可在上古時期有軍製嘛?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全民皆兵製!
隻要是能動的,打起仗來抄家夥就得上,可能多一個人就決定這一仗的走向!
全民皆兵製,有仗大家一起打,有飯大家一起吃。
一旦上了戰場,那麽前後左右都是一家人,主打一個熱血沸騰!
可如果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種兵製隻適合小部落之間的戰爭,或者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但凡再大一點的組織就行不通了。
因為有的人見了血就頭暈,遇見凶狠的敵人就想跑,一旦逆風覺得打不過就變得悲觀了。
由於打仗是個絕對高水平的技術活,上陣殺敵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極高,不經過訓練一上場就會不行。
所以需要有人專門來負責打仗,其他人回去種地交稅,用大多數人交的稅來養這些選出來專門打仗的人。
這就是募兵製的由來!
簡單來說,募兵製就是從所有的適齡男性中挑選出身體健康、有戰鬥力的人,定期或終身進行服兵役。
如此一來,有人專門負責打仗,打著打著就成了職業軍人。
可專業對口雖然好,軍人又都職業化了,但不給他們發軍餉又不好吧?
因此,募兵製既存在優點,也存在缺點!
優點顯而易見,畢竟軍隊戰鬥力強,作為職業軍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訓練。
且兵源問題也容易得到解決,隻要喊一嗓子“當兵有錢賺”,幾乎所有人都會躍躍欲試。
尤其是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要麽隻能餓死,要麽隻能當兵。
一旦當兵當出了成績,還能光宗耀祖,你說兵源問題還會是問題嗎?
而為了激發大家當兵的熱情,秦國還整出了二十級軍功爵製,因此殺敵立功就能升官發財!
然而,募兵製也存在一個bug,那就是軍隊特別愛造反!
為什麽呢?因為當兵就為了錢,誰給錢就聽誰的。
尤其是到了王朝後期,不僅朝廷控製不了,節度使也經常被自己的手下給幹掉。
所以幕兵製在剛開始的時候,政府根本不用操心,且成本比較小。
可由於這幫人都向錢看齊,使得慢慢職業化後害怕失業,一天不幹仗就難受。
因此,他們容易被人收買,然後經常造反。
如此一來,對社會經濟的摧殘就非常嚴重,也使得國家和社會得不到進步。
所以怎麽才能讓軍隊又有戰鬥力,養活軍隊又花錢少,還能保證軍隊不造反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府兵製就應運而生了。
府兵製,乃是由宇文泰首創,是由朝廷選拔體格健壯的人為府兵。
朝廷給他們田地,免除他們的賦稅,農閑時進行軍訓,打仗時自備馬匹、糧食和武器。
府兵製作為世襲兵製,其核心在於兵員另立軍籍、世代為兵、自備糧食裝備,作為交換,政府為其提供土地並免除其他徭役。
也就是說,府兵的效忠對象,乃是直接麵對皇帝。
這樣一來,府兵製其實也是半職業化的軍人,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那就是府兵製下的軍隊不容易造反。
為什麽呢?
因為他們名下有不納稅的田地,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撕破臉皮,根本犯不著造反。
所以在這種軍製下朝廷的成本比較低,軍費基本都由士兵自己出,國家隻需要劃拉幾塊田地就行。
可是府兵製的缺點也會伴隨著和平的到來而逐步放大,大家都刀槍入庫過好日子去了,軍隊平時在家種地,朝廷沒事也不能老把人叫出來訓練吧?
特別是隨著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們逐漸凋零,老兵們的後代在和平中逐漸成長,戰鬥力肯定會大不如前。
這樣的人一旦上戰場,打起仗來當場嚇尿也絕不誇張,打勝仗的概率就越來越低。
此外,府兵一半是兵,一半是農。
農民也要生活,生活就有混的好和混的差的,混的差的唯一可以舍棄的財產就隻有土地。
雖然朝廷一般明令禁止買賣土地,但在黑市裏出售土地的方法多的很,因此土地兼並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
當兵的義務是隨著國家分配土地而產生的,既然百姓都沒有土地了,那憑什麽還要為國家打仗呢?
這樣一來,有地的豪強就會逃避兵役,沒地的農民就會拒絕服兵役,府兵製的兵源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古代兵製中,府兵製和募兵製往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可以說,除了那些少數民族帶來的部族兵製以外,正統王朝所使用的兵製不外乎這兩種。
古代的統治者在選擇軍製時,無一例外地首先考慮府兵製,然後才慢慢變革成募兵製。
比如在商朝晚期就有常備軍叫做“三軍”,主要任務是保護王城,遇到大規模戰爭時就會選擇招募平民。
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商王是最高的軍事統帥,重要的軍中職務則主要是由貴族擔任。
周代的情況也差不多,《論語》記載:“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掌握兵權,諸侯的軍隊都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周禮》中還記載了征兵的條件:國中凡七尺以上(一米七)、六十歲以下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家中男子一人服兵役,其餘為預備役。
戰國時期,為了進一步激發將士的鬥誌,秦國更是搞出了靠“殺敵立功就能升官發財”的“二十級軍功爵製”!
西漢的兵役製度也從秦朝傳承了下來,為了方便征兵,西漢朝廷還實行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登記製度。
這些製度其實都是募兵製,一直到東漢,再到後麵的三國。
但募兵製催生了地方官員和豪強擁兵自重的現象,從而導致了之後軍閥割據局麵的形成,董卓、袁紹和魏、蜀、吳三國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軍隊。
募兵製,對於提升戰鬥力有著莫大的好處,但養兵的成本也確實太重。
以漢武帝為例,打個匈奴把幾輩子攢的家底都敗了個精光,直到宇文泰橫空出世!
《後魏書》記載:“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統之,分屬二十四軍,開府各領一軍。大將軍凡十二人,每一大將軍統二府,一柱國統二大將軍,凡柱國六員,複加持節都督以統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為府兵。”
府兵製應運而生,這就是八柱國和關隴集團的前身,後麵的隋唐皇帝都出自這一集團。
為什麽這時候能有這種製度?因為彼時人少地多,府兵製的基礎就是需要朝廷治下有地才行。
唐玄宗後期為了解決邊患問題,朝廷又不想出錢,節度使製度就出來了。
隨著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他們又開始采用能夠征召更多人的募兵製。
這使得實行了兩百多年的府兵製,最後又被募兵製所取代,從而引發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
到了宋朝,軍隊又分為禁、廂、鄉、蕃四種,禁軍是中軍,由殿前司、侍衛馬、步軍司統領,後三種都是地方軍。
宋朝的軍事指揮首次出現由文官執掌的局麵,軍權被一分為二,分別設立樞密院和三衙。
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主要負責調動軍隊、征兵、後勤保障、軍事訓練,樞密院則隻能發兵卻不能統兵。
三衙負責統領禁軍,隻能領兵卻不能調兵,也正是因為這種體製導致宋朝軍隊的作戰效率降低。
元朝統一後,禁衛軍分統於五衛,各有一名都指揮使統領。
禁軍之外,於萬戶下設總管,千戶下設把總,百戶下設彈壓,全部隸屬於樞密院。
明朝時期實行衛所製,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由大都督府統領全軍,負責全國的軍務。
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負責統領各地軍隊,但並無調兵權。
衛所製的本質,其實就是府兵製!
但到後來因為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導致衛所形同虛設,所以明朝中後期其實是以募兵製為主,比如戚家軍!
清朝軍隊主要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
八旗兵是世襲製,十六歲以上的八旗子弟都要當兵;
可因為大清疆域廣大,八旗兵無法守衛廣袤的國土,所以開始收編地主武裝組建綠營兵。
綠營兵也是世襲製,這類似於義務兵製度,但本質上是府兵製的低端形態!
再到後來由於八旗兵、綠營軍的腐敗,由朝廷官員自發征召的鄉兵義勇成為了軍隊的重要力量,比如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和李鴻章創建的淮軍,這就是募兵製!
總結一下:
府兵製出現前,主要是募兵製;
府兵製出現後,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是府兵製,唐朝中後期、五代、兩宋是募兵製。
元朝和明朝則以府兵為主(衛所製度),兼有少量募兵的傳統;
清襲明製,隻是加上了八旗兵這樣類似於貴族兵的製度;而晚清漢族官僚編練的私兵和新軍則明顯是募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