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0章 第三階段

字數:4205   加入書籤

A+A-


    冉閔和乞活軍被殲滅,徐成軍團北上占據晉陽,並州大戰暫時告一段落。
    由於與冉閔的一係列戰役都發生在三百裏蒙坑,因此此戰被稱之為“蒙坑之戰”,是為冉閔和乞活軍的落幕之戰。
    此戰中,北周中路軍三個軍團十五萬人殲敵一萬,自損五萬餘人。
    所幸將領無人陣亡,雖然損失頗重,但也收獲了一萬餘匹戰馬。
    由於晉陽城已經被占據,接下來不再需要大規模的攻城戰,於是宇文邕下令解散輜重軍團。
    宇文邕把中路軍三個軍團縮編為五軍,分別由李遠、梁睿、蔡佑、陳安、北宮純進行統帥,每人兩萬。
    其中,刀盾兵、長槍兵、弓箭手各五千人,騎兵各兩千人,工兵操縱投石機等器械的部隊)各三千人。
    除此以外,由於驍果軍隻剩下二百餘騎,幾近覆滅。
    於是,宇文邕下令取消驍果軍的編製,並提拔其中的宇文導、宇文貴、賀蘭祥三人為將。
    宇文導511-554年),字菩薩,代郡武川人,鮮卑族。
    西魏時期大臣、十二大將軍之一,文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顥次子。
    宇文導雄傑豪邁,仁義慈惠,深得叔父—宇文泰的喜愛,冊封為饒陽縣侯,加號冠軍將軍。
    大統元年535年),擁戴南陽王—元寶炬即位,建立西魏政權,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屢立戰功,曆任華州刺史、侍中、驃騎大將軍、章武郡公。
    大統十六年550年),官拜大將軍,名列“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導去世,享年四十四歲,追贈尚書令、秦州刺史,諡號為孝。
    百姓得知宇文導死訊,皆痛哭哀嚎,送葬隊伍多達萬餘人。
    天和五年570年),朝廷追贈太師、柱國、豳國公。
    這一世,宇文導本為驍果軍軍官不再是宇文護兄弟),後宇文邕解散驍果軍,遂出任軍中上將。
    …………
    宇文貴560年~576年),字乾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
    北周宗室大臣,文皇帝—宇文泰之孫,齊煬王—宇文憲長子。
    年少聰敏,精於騎射,愛讀《孝經》。
    天和四年,冊封安定郡公,時年十歲。
    建德二年,拜齊國世子,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豳州刺史。
    留心民政,明察秋毫。
    建德五年576年),去世,年僅十七歲,追贈大將軍、齊州都督。
    這一世,宇文貴同樣為驍果軍軍官不再是宇文憲之子),後宇文邕解散驍果軍,遂出任軍中上將。
    …………
    賀蘭祥515年~562年),字盛樂,代郡武川人,鮮卑族。
    北周開國元勳,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常山郡公—賀蘭初真之子。
    早年喪父,得到舅舅—宇文泰撫養。
    起家奉朝請、威烈將軍,聰慧勇敢,渴望建功立業。
    遷都督,參與消滅侯莫陳悅、奉迎孝武帝元修、進攻潼關、活捉東魏將領—薛長孺、進攻回洛城。
    大統三年537年),跟隨於謹進攻楊氏壁。
    沙苑之戰中,留守京師長安,授鎮西將軍。
    四年538年),隨西魏文帝東征,參與河橋之戰,遷大都督。
    九年541年),參加邙山之戰,遷驃騎大將軍。
    十四年546年),出任荊州刺史,晉封博陵郡公,頗有政績,深得愛戴,安撫收容百姓。
    十六年548年),名列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受命修建富平堰,開渠灌溉,造福百姓。
    北周建立後,升任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武成元年559年),擊敗吐穀渾,平定西部地區,晉爵涼國公。
    保定二年562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贈太師、同州刺史,諡號為景。
    這一世,賀蘭祥同樣為驍果軍軍官不再是宇文泰的外甥),後宇文邕解散驍果軍,遂出任軍中上將。
    …………
    之後,宇文邕雖然解散了驍果軍,但二百餘人盡皆被委以重任。
    其中,宇文導帶著親衛騎兵被派往東路軍—徐成軍團為將,統帥後軍;
    宇文貴帶著親衛騎兵被派往東路軍—石越軍團為將,統帥後軍;
    賀蘭祥帶著親衛騎兵被派往西路軍—毛當軍團為將,統帥後軍;
    其餘騎士分別在中路軍各軍中的騎兵部隊擔任軍官,負責訓練並統帥騎兵。
    同時,宇文邕上書朝廷,懇請擢升蔡佑、陳安、徐成三人為十二大將軍。
    一時間,中路軍十萬之眾人人感奮,士氣大振。
    三日後,全軍休整完畢,隨即全軍北上。
    宇文邕作為主帥下令——徐成軍團暫時駐紮晉陽,等待中路軍北上,之後進攻陰館雁門郡治所)。
    西路軍暫時駐紮西河郡,等待匈奴騎兵到來;
    東路軍石越軍團暫時駐紮上黨郡,引誘漢軍出擊。
    數日後,洛陽朝廷傳來批複有黑衣衛之力,因此往來送信飛快),宇文泰答應了宇文邕的一係列請求。
    除此以外,洛陽朝廷還特令遷移十三萬死傷將士的家眷,全部前往並州安置。
    命宇文邕接下來坐鎮晉陽,分發土地,安撫百姓。
    洛陽朝廷有感於此戰將會遷延日久,因此作好了持久戰的準備,並遷移百姓以充實並州的人口。
    十三萬死傷將士的家眷,滿打滿算有近五六十萬人口,再加上並州原本的人口就有了近二百萬人口。
    並州大戰,宇文邕前後三個月陸續消滅石勒的並州軍、冉閔的乞活軍,不僅得到了並州三郡,同時還為北周增加了將近一百五十萬人口。
    一時間,北周不僅國力大增,同時也為“統一北方”開了一個好頭。
    此時,雖然宇文邕統帥的三路大軍隻剩下了大約二十五萬之眾,但各軍團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將士們積累了指揮經驗,士兵們積累了作戰經驗,宇文邕作為主帥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成長和鍛煉。
    同時,北周二十五萬大軍中的騎兵比例也是日益增加,尤其是中路軍的戰鬥力日益提高。
    至此,宇文邕所統帥的北周大軍,正式進入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為戰略北上,突破並州軍的防線;
    第二階段為戰略相持,爭奪並州各郡的控製權;
    第三階段為戰略調整,從攻勢轉為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