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試一試發展琉球關係?

字數:4062   加入書籤

A+A-


    島津久治的船隊走後一天,鄭斌和鄭省英兄弟三人也安排好了船隊,出發回東寧。

    從雞籠到東寧的返程比來時要多花半天時間,因為來的時候就是鄭斌和隨行人員們乘坐的一艘輕船,回去的時候整個船隊都載滿了屯墾百姓,還有從日本貿易帶回來的貨物,船體吃水更深,航速自然也就更慢。

    到達安平港已經是三月初九的黃昏時分。

    下了船,鄭斌先行前往延平郡王府麵見鄭經報告情形,鄭省英三兄弟留在碼頭組織卸貨和疏導百姓上岸。許緯辰和薑承誌見沒有能幫忙的地方,便辭別了眾人,徑自回了林家大宅。

    毛淵明沒想到二人這麽快就回來了,連忙叫過一個仆役,吩咐他去東明樓置辦一桌酒菜,卻卻被許緯辰攔了下來。許緯辰說是不必麻煩,由林家後廚整幾樣菜就行了,這幾天連續應酬劉國軒和島津久治,都沒什麽胃口了。

    毛淵明見許緯辰這麽說,也就不堅持,便讓仆役去後廚張羅,自己拉著二人到書房坐下說話。這一趟基隆之旅,時間不長,因此也沒有什麽離愁別緒要訴,三人直接開始談正題。

    薑承誌從身上掏出了一個小本子,上麵記錄了這次交割的數字。按照島津久治和劉國軒手下的點算,這次從日本送來的囚徒總計有一千三百五十九人,浪人兩千兩百八十二人,目前都由劉國軒暫時收攏編列,留在雞籠繼續修築官道。剩下一千七百三十三戶總計一萬零四百五十九人的屯墾百姓,就是這次由鄭省英三兄弟的船隊運回東寧。

    “這麽多人?”毛淵明都有些驚訝,“加起來快要一萬五了吧?”

    “嗯,是不少。”薑承誌點了點頭,“本來還要多。我聽鄭省英說,從日本登船的百姓比這還多,隻是在路上海浪打翻了兩艘船,外加病死和失足落水的,損失了一千餘人。”

    聽薑承誌這麽說,毛淵明和許緯辰都是一愣,然後心中各自感慨古代航海之艱辛,又隱隱擔心王建國他們的南洋之行不知進展如何。

    薑承誌不知道二人在想什麽,繼續往下說道:“現在屯墾百姓過來了,農時也不算耽誤,接下去就要看鄭經如何安排這些人了。”

    毛淵明聽完,略想了想說道:“屯墾的事情,鄭經自然會交付給陳永華辦理,應該不會再和我們有什麽關係,除非我們自己想摻和。”

    “嗯,我們倒不如開始考慮另外一件事。”許緯辰說道。

    “另外一件事?”

    “對。這一次我和老薑過去雞籠,本來是想抓住機會和島津家搭上關係的,可惜沒能如願,連你準備的那尊金佛,也隻能物歸原主了。”許緯辰說著,從背包裏把金佛拿了出來,遞給毛淵明。

    毛淵明一邊接過金佛,擺在了書案的角落裏,一邊問道:“什麽意思?島津家今年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

    “嗬嗬,那倒也不是。島津久治隻是推說將軍禁止他與外人來往,不敢收禮。”

    “那這件事情不成,總不能就此放棄吧。”

    “是啊。我看島津久治不願意和我們來往,多半還是因為德川將軍的禁令,他不敢貿然和外人來往。”許緯辰說完看了看薑承誌,又問道,“老薑,你還記不記得島津久治最後對我們說的話?”

    “嗯……好像是說’薩摩藩可以與琉球貿易,藩主島津光久很在意那裏的生意’?”薑承誌被許緯辰一問,皺著眉頭努力回憶了一下。

    “對,他就是這個意思。”許緯辰微笑著點了點頭,又轉向毛淵明說道,“我猜,這是他在暗示我們。”

    “暗示?”毛淵明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嗯,你想,薩摩藩與琉球貿易在德川將軍那裏是合法的,隻要我們和琉球建立起關係,就能通過琉球去薩摩藩了。”

    “這麽麻煩?”毛淵明聽完直皺眉頭,“又要再繞一個大圈子。”

    許緯辰很無奈地望著毛淵明,說道:“呃……麻煩是麻煩了一些,隻是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

    “其實,和琉球建立關係也並非繞圈子。”薑承誌見毛淵明有些顧慮,便寬解道,“我記得中學地理課就學過,琉球群島是火山島,盛產硫磺,而硫磺是火藥的重要成分,因此如果能和琉球貿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一試的事情。”

    “哦?”薑承誌這麽一說,毛淵明算是鬆了一口氣,“這麽說倒是值得一試。”

    “是啊。而且,我聽鄭省英說,從東寧到琉球,航程隻有四五天時間,來往也比較便利。”

    “那要不,我們明天去找找陳永華,把這個想法跟他提一提?”毛淵明見薑承誌說得有理,也來了興致。

    許緯辰想了想,擺了擺手說道:“要不還是過幾天吧,這兩天陳永華肯定在忙於處理屯墾百姓的事情。”

    “幾位先生,菜都在外麵預備好了。”仆役忽然站在書房門外喊道。

    “好,知道了。”毛淵明答應了一聲,又對二人說道,“我們出去邊吃邊聊吧。”

    第二天,許緯辰起得有些晚,才洗了臉,毛淵明就來敲門。一問之下,原來是有差役來傳召,說陳永華有事相請。於是早飯也來不及吃,急急忙忙與毛淵明、薑承誌跟著差役直奔延平郡王府。

    陳永華仍是在書房中央正麵的書案後端坐,低頭批閱奏報。周圍還擺著幾張書案,後麵都坐著書辦在抄謄公文,每寫完一張便請陳永華過目,核對無誤之後就蓋上部院大印,然後由差役送發六部或者州縣衙門——雖然鄭經名下現在隻有天興和萬年兩個州。

    毛淵明等三人走進書房,見到這忙碌的陣仗,也不敢大聲喧嘩,緩步走到陳永華的麵前,毛淵明輕輕喊了一聲“陳相”。

    陳永華抬頭見是三位毛利國人,也沒有起身招呼,隻是微微點了點頭,示意差役端過凳子來,讓三人在書案前坐下。

    三人甫一坐定,陳永華便開口說道:“這一次從日本接收浪人百姓,十分順利,王爺也非常高興,三位要記為首功。”

    “哪裏哪裏,陳相過獎了。”毛淵明馬上滿臉堆笑地說道,“我們不過是出謀劃策,整件事情仰賴王爺和陳相當機立斷,東寧幾位大臣通力合作,我們是斷然不敢居功的。”

    對於毛淵明這幾句客套話,陳永華沒有繼續敷衍,而是直接切入了正題:“這次接收的日本百姓數量眾多,王爺指示要將他們發往大甲溪一帶屯墾。這一萬多人,自然要有人督管,王爺已經差派了洪暄為宣慰使,又讓左武衛薛進思帶了兩鎮人馬,一起移屯。”

    這兩個名字,毛淵明沒有聽過,也不記得孫廣越的材料上有寫過,但心中暗想,既然鄭經會差派他們獨領大事,想必也不是普通人。

    許緯辰聽到左武衛三個字,忽然想起劉國軒的頭銜是右武衛,那這個薛進思豈不是和劉國軒並駕齊驅的軍中大佬?

    陳永華見三人臉上都有些疑惑,心裏也猜到是怎麽回事,於是緩緩地說道:“洪暄是國姓爺時代的舊臣,也是忠振伯洪旭的三弟,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由他來主持屯墾大局,最好不過。薛進思是軍中宿將,曾隨著洪旭駐守澎湖,抵禦施琅的進攻,頗有戰功。”

    洪旭是鄭成功手下的名臣,毛淵明不用看孫廣越的文獻也知道他是誰,便順著陳永華的話頭,試探著問道:“呃……王爺如此安排,必是妥帖穩當的。隻是陳相專門知會我們此事,莫非有什麽差遣之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