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大明宗室朱統錩

字數:3910   加入書籤

A+A-


    “你叫朱議潛?!”眾人當中第一個驚叫起來的是朱丹赤。

    項紹寬聽朱丹赤這個語氣,知道眼前這個人肯定又是個什麽有意思的古人,所以朱丹赤才會這麽大呼小叫。

    “是,在下確實叫朱議潛,受家父之命,前來向大明朝廷投效。我身後這兩位,是都督徐達榮和施建宇。”朱議潛又拱了拱手,朗聲說道。

    “你到底是什麽人,你父親叫什麽名字?你所謂投效,又有多少人馬,現在哪裏,都一一說來我聽。”鄭克臧說話時聲音清朗洪亮,已經漸漸開始有些大將的氣度了。

    “家父的名諱是上統下錩,大明寧獻王諱權第八世孫,宜春安簡王諱盤烑之後裔。家父於天啟年間進學,鄉試得中舉人。甲申之後,在鄱陽湖畔隱姓埋名,待吳三桂首倡起兵之後,家父也在貴溪舉事。這幾年轉戰贛東北一帶,與清軍互有勝負,雖然未能獲得大勝,清軍也奈何我不得。我們如今有兩萬多人馬,駐紮在貴溪縣以南八十裏的江滸山。”朱議潛說得十分有條理,顯然這段話準備了很久。

    項紹寬聽了朱議潛這番話,心中知道,人名事跡恐怕是真的,但與清軍互有勝負、兩萬多人馬之類,則必定是飾詞。明軍從杭州灣登陸到現在,也不過發展了不到十萬人馬,已經可以占據兩省之地,他朱統錩若是真有兩萬人馬,豈會在一個小縣的山區躲藏。

    朱議潛則繼續說道:“家父日前派人探知,大明朝廷天兵驟至,清虜時日無多。我父子既是大明宗室,自然要投效大明朝廷,因此差我前來營中,拜見招討副將軍。”

    “你先等一下。”朱丹赤踱了出來,站在了朱議潛的麵前,問道,“你說你父親在天啟年間中舉?按照《宗藩條例》,宗室要考取功名,必須先放棄宗室身份。如此說來,你父子已經不是大明宗室了。”

    朱議潛聽到朱丹赤這麽說,尷尬地笑了笑,努力解釋道:“依例確實如此。隻是大明天下傾覆,滿人入主中原,凡我大漢子民,皆有驅逐韃虜之責,何況我父子雖然退了宗籍,卻還是太祖子孫,又豈能袖手旁觀。”

    “驅逐韃虜人人有責,固是當然,但宗室身份也不能冒認。”朱丹赤一邊搖頭一邊說道。

    項紹寬對這個人的宗室身份興趣不大,因此擺手示意朱丹赤不要再追究,又問道:“你既然說令尊遣你來投效朝廷,又說有兩萬人馬屯駐江滸山,那朝廷能不能調動你這兩萬人馬?”

    “我父子誠心投效,麾下人馬任由差遣。”

    “那好。既然如此,我派人隨你走一遭,到江滸山看看,你覺得怎麽樣?”

    “這……”朱議潛猶豫了一下,又說道,“在下出發之前,家父叮囑,若得朝廷收留,當為朝廷立功。江滸山離貴溪縣城很近,家父說,願意為朝廷攻下貴溪縣,以為進身之禮。朝廷若是要觀看我軍軍容,不如等我軍攻下貴溪之後,也省去登山越嶺之苦。”

    “說得也是。若是說攻打貴溪縣城,令尊有把握嗎?”

    朱議潛信心十足地答道:“貴溪縣原本有數百清軍駐紮,如今朝廷大軍驟至,清軍聞風潰散,我父子必定為朝廷攻下此城。”

    “好。那我差一營兵馬助你一臂之力,五日之後在貴溪城下相見。”項紹寬點頭說道,“這兩位陪同你來的都督,請留下一位作為向導,到時候不至於錯過。”

    朱議潛笑著說道:“這兩位都督都要領兵作戰,倒不如在下留下來,作為向導。”

    項紹寬覺得朱議潛這個辦法也合理,便朝著鄭克臧點了點頭。

    “三位不辭辛苦前來,且容本將軍設宴款待三位,稍後再送兩位都督回山吧。”鄭克臧說著,吩咐手下準備酒宴。

    送走了徐達榮和施建宇,又為朱議潛安排了住處,項紹寬才把朱丹赤和潘興拉到帳中,詢問關於朱統錩父子的情況。

    “朱統錩和朱議潛父子,應該是真的。”朱丹赤非常肯定地說道,“錢海嶽的《南明史》有載,舉人朱統錩在江西東北部舉兵,對抗清軍,還接受了耿精忠的封號。”

    “那曆史上朱統錩父子的下場如何?”

    “不太記得了,應該就是兵敗被抓,被清軍處死了吧。”朱丹赤搖了搖頭。確實,這些太過細節的東西,哪怕是文史大神,也沒法都記住。

    “這麽說來,這個朱統錩的兵力不會太多。”

    “肯定啊。”潘興立刻接著說道,“就像在浙東招安的那些農民軍一樣,往往是男女老少上萬人,有幾百上千的軍隊,占據山中險要地形結寨自保,號稱數萬。我看這個朱統錩的兩萬兵馬,應該是一千左右的有戰鬥力的軍隊,加上一萬多老百姓組成。”

    “嗯,他說貴溪縣原來有幾百清軍,還非要等這些人逃散了才敢攻城,可見他的實際兵力主動進攻幾百清軍也是打不贏的。”朱丹赤也同意潘興的看法。

    項紹寬對兩人的看法都表示讚同,不過又說道:“雖然如此,現在是戰爭年代,兩萬百姓也是寶貴的,不但在戰場上可以挑水擔土、燒火做飯,就算安置到民間,也是勞動力。”

    “那是自然。”

    “所以,我想老潘你和鄭克臧帶隊過去,為他們接應。如果他們順利攻克貴溪縣,那就最好,如果他們攻城不利,你們再出手相助。”

    潘興點頭答道:“這個你放心,接收義軍的事情我們前後都做了十多次了,熟門熟路的。”

    當下計議已定,各自分頭執行。

    潘興和鄭克臧率領兩營人馬,帶著朱議潛,沿著信江直奔貴溪縣。項紹寬下令李榮和島津久治繼續攻城。

    賚塔還算頑強,帶著剩餘的軍隊和明軍激戰了幾天,甚至出城向明軍發起衝鋒,但無奈實力懸殊,隻能退保城池。

    貴溪縣那邊卻很快傳來消息,朱統錩率軍攻打貴溪縣城,城內的知縣和巡檢並無戰意,不出兩天就開城投降了。

    貴溪一旦克複,弋陽的清軍後路也就被截斷了,賚塔所部就成了甕中之鱉。項紹寬與李榮等人商議,擔心城中清軍糧草斷絕,又要殺人吃肉,最好有個辦法快速解決戰鬥。李榮便建議,將弋陽城西麵的軍隊撤去,然後加緊攻城,讓賚塔從西麵城門棄城而逃,最後由鄭克臧帶著朱統錩等人在西逃的線路上設伏,截殺賚塔,即使被賚塔僥幸逃脫,也不影響戰局了。

    項紹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放手讓李榮去安排,留下島津久治的日軍作為策應。李榮一麵派人將作戰計劃通知潘興和鄭克臧,要求他們盡快準備設伏,一麵下令牟氏三兄弟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加緊攻城,自己和陳世凱在城西門兩側數裏之外屯駐,準備在賚塔出逃之後截殺一部分行動遲緩的清軍。

    賚塔果然沒有抵住逃命的誘惑,雖然逃往南昌也幾乎肯定要被軍法從事,但眼下若是有一條生路,誰也不願意就死在這小城之中。在牟氏三兄弟三麵圍攻之下,賚塔帶著騎兵從西門逃出。李榮見賚塔逃出,即命陳世凱尾隨追擊,不讓賚塔有停歇轉向的機會,把他往貴溪方向驅趕。自己則率領人馬截殺行動較慢的步兵。

    從項紹寬的角度看,計劃非常成功,跟隨賚塔逃脫的,大約不足二百人,而大部分清軍都被李榮截殺,雅塔裏中箭落馬,被士兵當場砍死,馬哈達見勢不好退入城中,於當晚舉火自焚。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