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諸侯不祖天子
字數:3850 加入書籤
許緯辰聽到殷鐸澤回來了,喜出望外,急著想要見他。常鎮業擺了擺手,說殷神父一路顛沛流離,剛回到杭州就病倒了,現在正在家中休養,馬心如每天會過去看他,暫時不便過去打攪。
許緯辰隻得點了點頭,說朱統錩也是大病初愈,否則可以提早十來天回杭州。於是給朱統錩父子叔侄三人安排了住處,又告訴他們一旦準備好,就會安排他們麵見皇帝。
等終於空下來了,也到了晚上,常鎮業自然要招呼鮑婧、毛淵明和孫廣越,一起陪許緯辰吃飯。
吃飯是次要的,最重要是相互交流一下情報。常鎮業說,殷鐸澤是兩天前回到杭州的,剛到的時候整個人衣衫襤褸,而且已經在發燒了,大家從他精神尚好的時候斷斷續續的話裏,總結出一些信息:他們是三月十八才見到吳三桂,吳三桂對待他們倒是十分客氣,具禮相待,設宴歡迎。因為吳三桂之前認識許纘曾,因此宴會之後又請二人到內堂敘話。
“兩位把我們交代的事情向吳三桂說了。吳三桂對兩家合作抗清並無異議,但對稱帝一事卻沉吟不決。”常鎮業接著說道。
“為什麽?”
“不清楚,這隻能問吳三桂自己了。”
“我的看法是,曆史上吳三桂稱帝,並非不願繼續供奉他那個’朱三太子’,而是當時吳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形勢惡化,士氣低落,所以吳三桂才要稱帝來振奮士氣。”天氣熱了,孫廣越說話的時候又是不停地扇扇子,“現在情況可不一樣,有我們在背後牽製清軍,廣東的尚之信又比較安分,江西和湖北的清軍大體上和吳軍打得有來有往,吳三桂自然不急於稱帝,他也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
“這倒也是。”許緯辰點了點頭,“那後來呢?”
“後來,吳三桂讓殷神父回來複命,說兩家聯合,各盡其力與清人作戰,對我們提出的’劃贛江而治’表示同意,卻把許纘曾強行留在了身邊。”常鎮業搖著頭說道,“殷神父說,吳三桂聽說清朝因為自己的原因,曾經打算處置許纘曾,覺得’心中有愧’,所以硬是把許纘曾給留下來了。”
許緯辰聽完,臉上掠過了一絲驚訝的神色,緩緩地說道:“吳三桂應該不會對許纘曾不利。隻是,許纘曾能幫我們很多忙,而且徐太夫人還在鬆江,這下又讓他們母子分離,吳三桂還真是添亂。”
“哈哈哈,也別介意,戰亂時代,往往都是這樣啦。你記不記得,三國時代孫策派張紘出使許都,結果被曹操留在許都擔任侍禦史好幾年,在孫策死後才出任會稽東部尉回到江東。”毛淵明笑嗬嗬地說道,“先吃菜,邊吃邊聊嘛。”
許緯辰卻還是眉頭緊皺,又問道:“那殷神父是怎麽回來的,為什麽弄得那麽狼狽?”
“他離開後不久,清軍就開始向湖南發動進攻,從衡州到南昌的道路斷絕了。他靠著當地信眾的幫助,輾轉到了嶽州,然後坐船沿著長江而下。到了九江之後,再改走陸路,東躲西避,一路穿越了皖南山區,盤纏用盡,靠求告乞討,最後繞道湖州那邊才回到杭州。”
“我想也是,正常一個月的路程,怎麽會走了兩個多月。”許緯辰聽到常鎮業說殷鐸澤的曲折回家路,心裏有些難過,歎息著說道。
鮑婧連忙寬慰道:“那總算是回來了嘛,也別太操心。你們在前線打仗,我們不也一樣提心吊膽。”
“對了,說起前線打仗,你們的軍報我們都收到了,仗打得很漂亮嘛。”毛淵明也說道,“現在紹寬他們什麽意思,接下去準備怎麽做?”
許緯辰見毛淵明問起,便把前線開會的決議和大家介紹了一下,又把朱統錩父子叔侄三人的情況也說了,說準備安排他們麵見皇帝。
毛淵明聽完朱統錩的事跡,立刻來了興趣,說道:“咦,我前幾天還去看望了朱術桂,當時他們幾個宗室都在,樂安王朱議浚也在。這個人年紀已經很大了,好像快七十了,沉默寡言,不怎麽說話。”
“我記得上次在東寧和宗室開會的時候見過他,他有兩個兒子,都在安平鎮郊外耕作為生,還是很辛苦的。”許緯辰努力回憶了一下,好像也有些印象。
“不知道他聽說他的這幾個親戚立了戰功,會不會高興。”
“對了,既然說到了,我也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朱統錩想要朝廷恢複他宗室的身份,還想為朱權恢複寧藩的地位,你們覺得怎麽樣?”
“呃……恢複宗室身份,好像於法無據。”常鎮業思考了一下答道,“不過如果是因功再行封賞,好像也不是不行。”
“嗯,我也這麽想,若是給他封個子爵或者男爵,算對得起他了。”毛淵明也表示同意。
“至於為朱權恢複寧藩的地位,好像沒有必要啊,樂安王朱議浚不是還在嘛。”常鎮業說著,看了看孫廣越,“孫胖子,按照宗法,樂安王朱議浚可以奉祀朱權嗎?”
“可能不行。”孫廣越搖了搖頭,“按照宗法,諸侯不祖天子。也就是說,小宗之人不能認大宗為祖先,朱議浚也就不能奉祀朱權。”
“還有這種道理?”鮑婧顯然很不理解這種說法,瞪著眼睛看著孫廣越問道。
“道理是這樣的。按照宗法的要求,小宗分出去之後,相當於自成一家,也就不能再以大宗作為祖先,而要把第一個被分封的人視為先祖。”孫廣越一邊說,一邊不停地搖扇子,“我給你們舉個最最著名的例子:漢昭烈帝劉備。劉備碰到人總是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那他為什麽不自稱漢高祖劉邦之後呢?原因就是’諸侯不祖天子’。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景帝把皇位傳給了武帝劉徹,劉徹那一支就是大宗,而劉勝那一支就是小宗,小宗的後代,比如劉備,就隻能以第一個受封之人,也就是劉勝作為先祖,而不能以大宗的高祖劉邦、文帝劉恒、景帝劉啟為祖先,雖然從生物學上說,這三個人顯然是劉備的祖先。”
“這樣子啊?那還真是麻煩呢。”鮑婧撇了撇嘴,對孫廣越的回答似乎並不滿意,“怪不得現代社會要廢除封建宗法,真是繁文縟節。”
許緯辰倒是點了點頭,說道:“宗法上似乎就是這樣的。不過有沒有辦法通融,畢竟現在所剩的大明宗室也不多了,寧藩既然有些後裔,朱議浚跟著去了東寧吃苦,忠節可嘉,朱統錩一家還能殺敵立功,多少遷就他們一下唄。”
“辦法倒也是有的,而且寧藩本身的曆史上就用過。”孫廣越顯得胸有成竹。
“什麽辦法?”毛淵明和許緯辰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
“設立宗理。”孫廣越解釋道,“寧王朱宸濠謀反失敗之後,朝廷撤銷了寧藩,但還是設立了宗理,管理那些沒有牽扯到宸濠之亂的寧藩宗室。宗理一般由郡王擔任,雖然不能承襲親王爵位,但可以主持祭祀。我記得寧藩第一位宗理弋陽王朱拱樻就獲準祭祀寧王朱權、朱盤烒父子,規格是祭以親王之禮,樂舞等減半。”
“這樣倒也是可以。”許緯辰連連點頭表示同意,“如果冊封樂安王朱議浚為寧藩宗理,那麽他就可以祭祀朱權了。這樣一來,朱統錩的要求就能滿足了。”
“那要是這樣,我倒有個主意,可以滿足朱統錩重獲宗籍的要求。”常鎮業的腦子轉得很快,馬上有了一個主意。
“什麽主意?”毛淵明和許緯辰又是異口同聲地問道。 (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