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錢不夠用了

字數:4149   加入書籤

A+A-


    薑承誌當然不會去催促肅宗出兵,但肅宗自己卻十分積極,幾次召見金萬基詢問訓練進度,並且暗示想要在年前出兵。金萬基非常為難,表示訓練尚不完備,而且士兵們多半不願在新年前出征。

    肅宗因此也無可奈何,隻得同意金萬基的意見,但仍然下旨沿線各地抓緊準備糧草,以支應大軍北伐之用。

    另外,據被清廷驅逐回來的朝鮮使臣說,康熙對朝鮮君臣驅逐大清使臣大為驚駭,總算忍住脾氣沒有處死朝鮮使臣。至於有沒有商議出兵攻打朝鮮,就不得而知了。

    眼看冬至已過,朝鮮國王準備派遣賀年使到江寧朝覲,薑承誌覺得待在朝鮮似乎暫時沒有可以推進的事務,而且也確實吃饅頭吃煩了,便決定趁機回國一次,當麵和軍機處商討一下對策。幾人一商議,最後決定由李書同陪薑承誌一起回去。

    冬季海上風大,這次的航程沒有去舟山中轉,而是直接奔向吳淞口,居然隻花了六天時間就到了。反而是在長江內的航段,花了三天多的時間,終於在十二月十三的上午,到達了儀鳳門碼頭。

    禮部尚書鄭斌派出了規模龐大的隊伍迎接朝鮮賀年使,毛淵明也在迎接的隊伍之中。

    薑承誌倒是沒想毛淵明會來,問起原因。毛淵明便告訴二人,皇帝已經在冬至日到達南京,杭州內城的大部分人員也都隨行到了南京。

    賀年使自有鄭斌接待,三人自顧自坐上馬車,穿過儀鳳門進城。一路向裏走,毛淵明一路介紹說,皇帝按照計劃,提前一個月從杭州出發,在冬至前三天到達南京郊外,齋沐三日之後,於冬至十一月二十當天祭祀孝陵。

    “對了,皇帝祭祀孝陵,禮樂用的也是書同你編排的《紅旗頌》。”

    “啊?皇帝沒有提意見嗎?”李書同自己也感到有些意外。

    “皇帝倒是問了。你猜老許是怎麽給他解釋的?”毛淵明笑嗬嗬地說道,“老許說,國朝朱姓,朱就是紅,太祖又是以紅巾軍起家,以紅旗為頌,理所當然。皇帝聽了,居然十分滿意。”

    “那祭祀完了之後呢?”

    “祭祀完成之後,皇帝一行全副儀仗,從正陽門進城,過洪武門、午門入宮,升座武英殿,接受百官朝賀。”

    “武英殿修繕完成了?”薑承誌想了想問道,“我記得我走之前去看過,有好幾處破損,窗戶還漏風呢。”

    “武英殿算保存的比較好的,唐雲沛和楊賢他們抓緊修繕了一下,能用就行了。”毛淵明解釋道,“大規模修整南京宮城,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

    “嗯嗯。那皇帝一家現在住在哪裏?”

    “住在原來西六宮的位置。西六宮在後宮宮室裏,已經算是保存較好的了,六座宮殿的院落,有三座看上去還比較完整,暫時就讓皇帝一家住在那裏。”

    “哦,那要不要把整個後宮都重修一下?”

    “要是要。”毛淵明點了點頭,“隻是重修整個後宮,工程浩大,耗資甚多,得慢慢來。這個問題你回頭問老許和希星吧。”

    南京城規模宏大,從西北角的儀鳳門進城,坐馬車也要一個小時才能達到東南角的皇城。薑承誌一邊和毛淵明說著話,一邊四麵張望,看看城裏的景象。或許是冬天的緣故,街麵上的行人不多,但各街各坊的炊煙卻是煙霧繚繞。以柴火做飯的時代,有炊煙就意味著有人氣,看起來南京城已經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到達宮城已經是晌午時分。毛淵明也沒有專門安排宴席,隻是在總督衙門裏和大家一起吃工作餐。即便如此,對與薑承誌和李書同來說,也是極大的改善,遠好過在朝鮮時的飲食。

    吃完飯,毛淵明要回去看著皇帝一家,就把薑承誌扔給了許緯辰和陸希星。兩人也正好有些空閑,便陪著薑承誌和李書同說說話。

    薑承誌最想聽的,還是皇帝回京的事情。許緯辰便介紹說,為了迎接皇帝回京,軍機處很早就開始重修宮室,第一期宮城修繕計劃,除了武英殿和西六宮,還有奉先殿。奉先殿是內廷祭祀祖先用的皇室家廟,是工字型的前後兩殿加穿堂,唯獨內裝飾需要考究一些,預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工了。

    “咦,祭祀皇家列祖列宗不是在太廟進行嗎?”薑承誌問道。

    “奉先殿是家廟。當年朱元璋對大臣感慨每年祭祀太廟的次數有限,為了經常能夠拜祭先祖,下令建造奉先殿。而太廟是國家祭祀典禮用的大型建築,規模比奉先殿大很多。太廟在午門外東側,嘉靖年間因為大火,焚毀了大部分木質結構,事後也沒有重修。真的要修複起來,不但要花很多錢,而且短時間內無法完成。”

    “那麽第二期呢?”薑承誌十分有興致,繼續問道。

    “第二期就是乾清宮、坤寧宮和春和宮,再加上一些附屬建築。”許緯辰接著說道,“皇帝、皇後和太子的寢宮嘛,總得早些修出來。”

    李書同也來了興趣,問道:“那東六宮不修嗎?”

    “暫時不修了吧。一來是為了省錢,二來皇帝的嬪妃也不多,西六宮夠住了,第三嘛……”許緯辰停頓了一下,還沒繼續往下說,陸希星已經笑了起來。

    “第三是啥?”李書同不知道答案是什麽,更不知道陸希星為什麽要笑。

    “明朝的規矩,但凡南京的衙門,都隻有半邊。南京六部隻有右侍郎,都察院隻有右都禦史,所以這六宮嘛,也隻要西半邊就好了。”陸希星說著,笑得更厲害了。

    “靠,這餿主意誰出的?”薑承誌也笑了起來。

    “開會的時候不知道誰提出來的,結果大家一致叫好。”

    “好吧,那還有第三期工程嗎?”

    “有的,第三期才是大頭中的大頭,包括前三殿、文華殿建築群和其他主要宮殿。不過,第三期的工程計劃麵前隻停留在紙麵上,完全不打算動。”

    薑承誌覺得有些不明白,又問道:“前三殿是朝儀的重要場所,不需要及時重修嗎?”

    “暫時不修了。”許緯辰搖了搖頭,說道,“一方麵,皇帝現在垂袖而治,政務都是軍機處和陳永華在處理,有武英殿舉行一些儀式就行了,沒必要急著重修三大殿;另一方麵,我們不修三大殿,也是向天下宣誓,我們是要克複中原還於舊都的,不會偏安江南一隅,所以在光複京師之前不修南京三大殿。”

    “而且,也有些技術原因。”陸希星繼續補充道,“三大殿的殿宇規模最大,對木材的要求也最高。大明木材主要產自西南,如今雲貴川三省都不在我們的控製之下,無從獲得木材。”

    “那要是真的要修,肯定花銷很大吧?”

    陸希星收住了笑容,點了點頭說道:“重修南京宮城的總預算很大,要幾十萬兩,現在肯定拿不出來,不過我們也在想辦法。我和常鎮業商量,再發行一百萬兩’平虜靖難’國債,來改善一下財政狀況。”

    “啥?財政現在很吃緊嗎?”李書同驚訝的問道,“我怎麽記得過去三年財政都是盈餘的呢?”

    “過去三年確實是小有盈餘的,但那是因為我們盡量在儉省,而且所餘也不多,每年都不到五萬兩。”陸希星有些無奈地說道,“現在不一樣了,皇帝回到南京,要重修宮室,軍費還要再增加一些,官員們苦了幾年了,俸祿得再給他們漲一漲。東一塊西一塊,原來的收入就不夠用了。”

    “對了,關於為重修宮城籌措資金這件事,我有一個想法,和鎮業、大官人都提起過,也想聽聽你們的意見。”許緯辰認真地說道。

    “啥?你趕緊說。”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