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策
字數:3884 加入書籤
中平四年的雪下得晚一些,劉協天還沒亮就起床,五禽戲,基礎劍法四式,基礎格鬥六式,糅合了李進,慕容賢,楚離劍法精髓的王越劍法,這是劉協的必修課。
於陵和劉溪帶著四十護衛,大清早就起來,同劉協一起鍛煉。這是於陵來了過後的一個決定,不過倒是沒人反對,因為主子這個時候都開始鍛煉了,他們沒理由不跟著。
“殿下,殿下,宮裏來人了,要殿下去參加朝議。”潘穎從外麵進來,通知劉協去參加朝議。劉協平時是不參加朝議的,也就是不上朝的。這突如其來的去參加朝議,難不成朝中有大事發生。
春蘭帶著宮女,急匆匆的給劉協梳洗。
二皇子殿下,中山國的相國張純、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連盟,發動叛亂,進攻到薊下,燒毀城郭,虜略百姓,大有擴張之勢。
消息傳到洛陽,皇上欲派大將軍何進帥兵平亂,可是何進現在大權在握,在關鍵的時候居然推三阻四。
何進推三阻四?劉協心中暗想。何進為什麽推三阻四呢?這出征中山,可是收服並州幽州冀州人才的大好時機啊。隻要何進在並州,幽州,冀州亮出大將軍名號,還不知道多少英雄豪傑歸附,隻要何進在拿出一些姿態,大將軍府瞬間就強大起來了。
難道何進看不到這一點?還是何進根本就沒打過仗,還是其他什麽原因。
把寶劍交給宮門前的侍衛,脫掉鞋子,隻穿了一雙襪子在大殿上走,劉協感到一陣陣涼氣從腳底傳來。大雪天,隻穿一雙布襪在地板上走,的確有些不舒服。
“兒臣參見父皇,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劉協小心的按照太監教授的禮儀,謹慎的行禮。
“免禮,平身,到父皇身邊來。”劉宏說道。劉協不知道怎麽做,但是劉宏叫過去,肯定是要過去的,劉協一步步踏上階梯,感覺背後無數的眼光看著自己。
“來,來。”劉宏把劉協拉到旁邊,剛要劉協坐在自己旁邊,但是看到下麵的大臣們瞪大了眼睛看著,於是咳了一聲說道:“賜座。”
一個小太監搬來一張凳子,劉宏拉著劉協,坐在自己的旁邊。劉協看著下麵的大臣那鬆了一口氣,終於放下心的表情,心中暗想,這有什麽啊,坐一坐就成了皇帝不成。
“啟奏陛下,二皇子協以一千人之力,據守虎牢關,擊退十數萬大軍。隨軍出征,破張角斬張寶。出兵漢陽,巧退羌族叛軍,救傅燮出困境。突襲玉門渡,以一百人之力,滅掉長期盤踞在玉門渡的水匪,實乃國之棟梁,朝廷的中流砥柱。如今幽州張純叛亂,臣以為,以二皇子為帥,輔以大將,定可平定幽州。”何進奏道。
“陛下,微臣認為,二皇子年幼,年僅才七歲,以七歲孩童掛帥,恐張純賊子恥笑大漢無人。”太尉曹嵩出班說道。
“太尉所言差矣,二皇子雖然隻有七歲,但是據黃巾,退羌族,滅水匪,敢問漢朝諸將,誰有此能耐?莫非太尉另有人選?”何進說道。
“啟稟陛下,臣左將軍皇甫嵩願出征幽州,為朝廷分憂。”皇甫嵩見何進咬住劉協不放,站出來說道。
“皇甫將軍忠勇可嘉,可是涼州叛逆未除,皇甫將軍轉戰幽州,恐怕西涼局勢更亂吧?”何進說道。
“微臣認為,中山國之事,應有中山國自己處理,皇上可令中山節王稚帥軍平亂。”司徒許相進言。
“協兒,你認為如何?”劉宏見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也沒有什麽建設性意見,於是問劉協。
“啟奏父皇,前幾天兒臣在街上遇到孫堅孫文台,此人文韜武略,皆是上乘,可派往幽州,平息叛亂。”劉協說道。
“哈哈哈。”
“唉。”下麵的朝臣一些哈哈大笑,也有一些唉聲歎氣。
“協兒,朕已經封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太守已經去長沙平定區星了。”劉宏語氣之中略帶惋惜。
“哦,朝中軍隊皆由大將軍節製,本皇子一個小小皇子,怎麽能調動軍隊,若兒臣出征,不用說,結局定然失敗。”
劉協的話還沒說完,下麵一人就接過話頭,大放厥詞。“這麽說,二皇子拒黃巾,退羌族,滅水匪都是冒領他人之功了。”
“哈哈,本皇子還未請教,這位是誰?”劉協問道。
“車騎將軍何苗是也。”說話之人昂首說道,隻給劉協留下一個下巴。何苗,劉協還真沒正麵相遇過,一時之間,還沒認出來。
“何苗,何進之弟,何皇後之兄,現居車騎將軍。本皇子請問,你是什麽功勞遷車騎將軍之位?是討伐黃巾軍有功,還是治理地方業績突出?本皇子拒黃巾,退羌族,滅水匪,可向朝廷請求封賞?還是向四海炫耀戰功?既無隻字片語,何車騎全憑坊間謠傳,就定本皇子國之棟梁,請問何車騎做事都是這樣無憑無據,憑空臆測嗎?要說中山國戰局,本皇子倒有一計,請眾位大臣參考。”劉協懟了何苗幾句,然後轉到中山國戰事上來。
“小小褥子,有何妙計?”何進輕蔑的說。
“協兒快說,有何妙計退敵?”劉宏身體前傾,語氣有些急切。
“父皇,宗正劉虞,在幽州期間,深得民心,可征劉虞為幽州刺史,再入幽州,此為中策。”劉協說道。
“可有上策?”劉宏問道,朝中大臣也一起看向劉協。
“上策?容兒臣先說下策。下策是命南匈奴出兵,從西向東,武力平叛。”劉協說道。
“嗯,不錯南匈奴戰力非凡,此計不失為上策。”司空丁宮說道。
“非也,此乃下策。現在時政不穩,南匈奴奉旨,必然出兵幽州,這樣南匈奴的兵力就弱,休屠各部原本不和,很可能因此發生叛亂,所以為下策。”劉協說。
“何為上策?”劉宏急切的望著劉協。
“父皇,所謂上策,乃武力馭之,仁德厚之。幽州公孫瓚,戰力非凡,可朝廷抽調其去涼州平亂。涼州大多高山,戰馬頗受限製,難以發揮公孫將軍所長,此乃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結局可想而知。父皇何不命公孫將軍即刻率軍回幽州,公孫將軍是幽州之人,對幽州山川地理非常熟悉,此乃地利。現今張舉等部,取得一些戰果,勢必分贓不均,出現裂痕,此乃天時。公孫將軍所帶之兵接出自幽州,與幽州百姓血肉相連,此乃人和。天時地利人和,公孫將軍皆有,兒臣預測,不用半年,公孫將軍就能平定幽州。到時候父皇再派劉虞出任幽州刺史,以德育之,幽州可長治久安。”劉協說。
“好,好。”劉宏說道。
“哈哈,好什麽?公孫瓚目前已經到了河內,如果回軍幽州,那涼州之事如何?”何苗質問道。
“涼州之事的確難做。”劉協想著如何措辭,畢竟不久之後,董卓就可能進京,到時候董卓知道劉協曾經算計他,還不知道如何對待劉協和皇族之人。
“哈哈,無語了吧?”何苗大笑道。
“涼州之事的確棘手,不過還不是沒辦法。”劉協說道。
“說說你的上中下策吧。”何苗追咬著不放。
“下策為,命董卓進兵,直取韓遂老巢,徹底消滅韓遂。此策之所以為下策,是因為董卓正在壯大自己的勢力,定然不會爽快進兵,而且不會短時間消滅韓遂,因為涼州的動亂一平,董卓就不能得到朝廷的補給,無法快速壯大。”劉協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