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六 靖康之變(一零一)
字數:4765 加入書籤
種世仁從種師道的《四大部洲論》中知道,東海之外的島嶼多颶風,這種颶風成為台風。台風以來檣傾楫摧、房倒屋塌,好不慘然。
好在樊瑞有預知風雨的本領,台風來之前,他們把那條小船藏到了妥當的所在,但是擱淺的那條飛剪船可就慘了,被台風打得稀爛。不過還算是老天眷顧,將這條破船吹到了岸上。
俗話說“船破有梆,梆破有底,底破還有三千鐵釘。”,飛剪船被毀,使得種世仁等人盡早回到中原的希望破滅了。不過船板、船底可都是上好的木料,用於建房那是上好的材料。他們這裏非常缺銅鐵,找不到礦脈,這船上的幾千顆鐵釘算是給他們暫時解決的缺鐵困擾。
種世仁將鐵釘收集起來讓鐵匠打造各種兵器和工具。可是打鐵爐子需要燒石炭(煤)這裏也沒有詩壇,就需要用木炭,可是營中有沒有好的燒炭師傅……總之做些事情是困難重重。
種世仁也理解了為什麽華夏軍繳獲的西遼軍的火繩槍,卻遲遲無法仿製的原因。如今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各個單位分工協作,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產業鏈條就無法打通。
不過為了生存下去,種世仁等人也發揮了最大的智慧,突破了各種難題,總算是在這個島上存活了下來。
種世仁等人還是懷著回中原的希望,他們在大島的高處建設了烽火台,就希望有朝一日華夏軍的商隊能夠路過這裏,找到他們。
另外,種世仁也對這個島進行了測繪,但是現在卻又是無筆墨紙張。他也曾試著用當地的植物造紙,但是造出來的紙張非常粗糙,隻能用作如廁之用。無奈之間他隻好把這裏的見聞刻在了一塊塊的木板之上。
這一日種世仁將這個大島的地圖完整的刻畫在了一塊巨大的船板之上,有了這個地圖,他算是鬆了一口氣。
種世仁看著這個地圖感歎道:“這個荒島竟然如此巨大,就如同中原的一路或者咱們西北的一個行省相仿。”
一旁的項充道:“這個地圖花費了弟兄們幾個月的時間,才繪製成功。在這荒山野島做什麽都難,原本在中原都是尋常的事物,在這裏卻是難得尋到。”
樊瑞則道:“他日如果能回中原,咱們在這裏也算是給華夏國開疆拓土了。王爺有恩典,誰發現的新領土,誰就可以為這個新領土命名。我看這個荒島地域廣大,總得有一個自己名字才好。就請侯爺為這個荒島命名吧。”
種世仁想了想,道:“咱們從中原而來旅居與此,早晚還是要回中原的。來到此地的士兵大多數都是韓世忠手下的水師,他們也沒去過華夏國,算是宋人。我看這個島就叫旅宋吧。”
項充道:“旅宋島,好,這個名字好。”
種世仁道:“你去尋找能刻刻字的士兵,在此島各地刻字立碑,已做標記。”
項充道:“侯爺放心,鐵匠們剛剛打造了一些锛鑿斧鋸,正好用於立碑刻字。”
不過項充乃是水上公道大王出身,大字不識幾個。江寧水師士兵也不比華夏軍,並無漢子拚音之法學習漢字。因此項充和刻字的士兵都不知道“旅宋”是那兩個字,他們就用比劃簡單的“呂宋”二字代替了“旅宋”。
種世仁在大中國城中諸事紛繁,也沒有注意項充刻錯字之事。等他發現之後發現項充已經在大島各處明顯的石崖之處刻了十數處“呂宋”字樣。種世仁看了也是哭笑不得,於是幹脆將這座大島命名為“呂宋島。”(致敬呂宋島的來源。)自此種世仁和宋高宗等人就在島上定居下來,等待回中原的機會了。
種世仁、梁紅玉在海上遇見暴風雨之時一共有五條船,一場暴風雨後,隻有一條船沒有偏離航向,順利到達了杭州。
杭州還有錦衣衛的據點,他們得知種世仁、宋高宗、梁紅玉都在風暴之中失蹤,覺得事關重大立刻飛鴿傳書給了延安府的種師道。
種師道自從率領大軍跟金軍宗弼河東大戰之後自覺難以取勝,遂退到潼關以西建國,意圖長久破敵之計。
種師道熟悉曆史中宋高宗在江南建立了小朝廷,尚可跟金國南北對峙一百多年。自己精心打造的10萬華夏虎賁,總比原來的那個小朝廷戰力強盛。隻要給他足夠時間,定能祛除韃虜,重整乾坤。
種師道不可能像金軍那樣以殘酷的猛安謀克製度將整個國家轉化為戰爭機器,因此他需要的就是時間。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囤積更多的糧食,練就更多的精兵,就可以與金軍一爭高低。
為此種師道借鑒後世朱元璋滅元的時候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不過他覺得金軍不善於攻城,這個“高築牆”口號就免了,他給改成了“練強兵、廣積糧、緩稱王”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