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話 定位

字數:3908   加入書籤

A+A-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朱誠雖是一個小孩的身體,但是有一顆成年人的靈魂,也知道竭澤而漁的道理,相信用不了多久,這種傻笨的魚就會被他吃光,那時候食物來源就少了一半,而且這麽多天,朱誠都沒有吃過鹽,沒錢買沒糧換,可能以前吃的草根裏麵含有鹽分,所以他還沒有掛掉。
    到時候怎麽辦呢,我又應該怎麽做,做些什麽才能得到足夠的食物?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嚐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嚐不呼父母也。”
    在某一個寂靜的夜晚,想到自己無辜穿越,從一個繁華都市流落到如此荒僻小村,前途渺茫,生存不易時,朱誠忍不住呼天喊地,哭爹喊娘,甚至還叫太公祖公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保佑,這些其實都是前世朱誠的口頭禪,如此念念叨叨,重複往返,抒發自己悲慘……
    突然一道閃電躍入朱誠的腦海,撥開了眼前的迷霧。
    朱誠以前上曆史課的時候聽到過一個笑話,話說中國近代有一支這樣的地方軍隊,其士兵組成主要是由同一個地方的老實農民組成的,甚至就是一個縣的,領頭人覺得就是他老家的人好帶,不油滑,不敢做逃兵,就算戰場失敗了也必須老實歸隊,否則吃不了兜著走。敵人來他的地盤探查襲營,總是以失敗收場,真是屢敗屢來,屢來屢敗。為何?因為敵人派來的做間的,不是進營的口令對不住,就是剛混進來就被輕易抓住了。
    沒有什麽辦法?因為這支隊伍,嘰裏呱啦,就是他們的口令,嘰裏呱啦又嘰裏呱啦是他們的日常對話,對於外麵混進來的人來說,就是來到外國,怎麽混得進去。
    正所謂十裏不同音,這就是實錘。
    在後世的廣東,廣府人的白話很快能聽懂,客家人的客家話相處一段時光就能分辨一二,唯有潮汕話,是在是太難了,學不了。
    中國南方各地的方言就是如此奇妙。
    在這幾天的出入活動中,朱誠也與村裏的人打過招呼,說過話,土話是脫口而出,張口即來,那時候是後知後覺,反應遲鈍,生於斯,成於斯,會說土話那不是理所當然,有什麽大驚小怪,從未靜下來思考過,他說的土話是如此熟悉和親切,從未思考過土話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哲學三問,
    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要到哪裏去?也被稱作“保安三問”,比如你到一個小區,保安攔住問你,你是誰,從哪裏來,找誰幹什麽。
    通過對土話的思索,朱誠知道自己之所在,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長沙府湘鄉縣,朱誠可以確定,這土話獨一無二,就隻有此地的人說。不僅如此,不僅是在湘鄉,回顧這幾天朱誠看到的山川河流,把水田麵積擴大,丘陵山崗削平一點,把樹木多砍一些,把水塘增加十口,把房子增加十倍,如此加加減減,記憶中前世的家正是現在之所在,南山的半坡就是漂泊在外魂牽夢繞的歸處。
    就像吃了顆定心丸,朱誠沒有前幾天那樣的惶恐和不知所措了。
    萬曆四十一年,正月十一,
    新的一天開始了,朱誠趕了個早,大概六點多就起床了,簡單的熬了點根莖墊了下肚子,就是出門開始工作了。朱誠身上裹了床被子,拿著個陶罐,雖然打扮有點不倫不類,但是沒有辦法,此時春寒料峭,氣溫比較低,朱誠身上沒錢沒布沒糧食沒有厚衣服,為了不凍著不生病,又哪管得了那麽多,一個人唯有解決了生存問題,才會去關注穿衣打扮,好不好看。
    眼下要解決兩件事,一是可以節省出自由時間,可以做一些尋找食物之外的事,二是要擁有保暖防寒防雨的裝備,這樣就可以大膽的自由的出門辦事,而不是整天窩在家裏躺在床上,生怕凍著,生怕淋雨,生怕小命不保。
    今日朱誠提前大概一個小時出門,來到深塘和相思河,認真仔細有耐心的捕胖頭魚,有了差不多五兩魚獲之後,又趕緊來到南山上采摘挖,手腳麻利,動作加快,看看日頭,大概也就中午一點,時間就是這麽擠出來的。
    隻要有了目標有了方向,人就有了動力,
    下午又墊了一下肚子,朱誠以南山上另一個位麵的家為坐標零零壹,開始尋找耐火廠的位置,
    南山老家零零壹之南大概兩公裏的地方,不是直線距離,從後世家的位置沿著小路,或者披荊斬棘,按照後世相同的路徑走,從南山向南向下而走,相似的轉折,來到相思村,來到河邊,在與後世差不多的位置有一座橫跨相思河的木橋,名為相思橋,雖不如後世的石橋一樣牢固,但一橋連接南北,作為一條便捷的通道,縮短了河兩岸的距離,極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活動。跨過相思橋,過了相思河,再向前走估摸著距離,比對著各處自然參照物,來到一個長長的山坡的正中央位置,從這裏遠眺到相思河相思橋的距離方位,和南山相對距離,朱誠大概可以確定這應該是後世耐火廠的大門位置,然後做個記號,邁著小步,估算著長度,定下了後世直衝雲霄,在這一片農村區域的最高建築大煙囪的所在,大煙囪可是非常有名的地標建築,外來人問路指路都以它為參照物,它的代號就是耐火廠。從大煙囪位置繼續向西南方向走,來到一個小斜坡上,又計算了一下長度,腳下之地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紅木衝的耐火粘土礦,在後世為什麽這偏僻的山村會有這個耐火廠,就是因為這裏有一個耐火粘土礦,礦雖不大,大概也支撐著耐火廠生存了二三十年,直到朱誠上高中時耐火廠才慢慢蕭條下來,最終被改造成一個村級的休閑廣場,朱誠相信,今世今時今地,這耐火廠所在將會是自己的生存基石。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朱誠覺得應該充分利用穿越者的優勢,無論是學識,信息,情報,眼界,在此時此刻此地,又有誰知道這裏有耐火粘土礦,知道它能幹什麽,知道怎麽靠它換來糧食?沒人知道,而今這裏的人幾乎都是文盲,見識淺薄,眼界狹隘,除了土裏刨食,很少有人能找到其他的門路可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境遇,古代的中國農村,世世代代,幾百年上千年都是凝固的狀態,很少有改變和向前發展,進步。
    朱誠不需要有多麽強大無敵,隻需要比身邊的人,比周圍的鄰裏鄉親強一點,然後向他們提供需要的工業製成品,換取他們手中擁有的糧食和其他資源,利用工農業剪刀差,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並且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後世工業革命以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前幾千年來多得多,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各種地下資源的充分挖掘是重要原因,這也是朱誠需要借鑒和利用的。
    當天下午在確定了耐火廠粘土礦的位置後,天氣漸冷,朱誠就打道回府。
    此後的日子,朱誠每天都有規律有方向的早出晚歸,上午深塘捕魚,南山采摘拾柴,下午來到紅木衝(耐火廠所在地,屬於相思村)挖粘土礦,並用樹枝樹葉雜草搭建了一個矮矮的窩棚,有了窩棚後就可以臨時躲雨和放置多挖的粘土,雖然挖土的工具不給力,不是鐵鋤頭,而是石製的銳器,但頂不住所在的粘土礦好挖啊,一個下午可以刨出近百斤粘土礦,奈何朱誠人小力弱,道路又不好走,運土的工具也差勁,隻是兩個自製的稻草簍子,而不是馬車牛車雞公車和竹簍,每天下午能帶回去二三十斤土,於是朱誠就在紅木衝先把每天挖的粘土挑揀篩選好,挑著估摸著三十斤左右回家,多餘的部分也處理好堆在窩棚裏麵保護好,晚上回到家,又把耐火粘土製作成磚胚,擱置好幹燥一些水分,每天都是有規律的忙著,晚上躺在床上也會思慮明天和往後要做的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忽悠又是十天過去了,在這十天裏朱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勞動,取得了可喜進步。一是,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沒有生病,沒有餓死凍死,雖然裹著的被子已經髒成不知什麽樣子了,但是保暖功能還在,雖然裹著被子出門會被村裏人以另類的眼光看待,但誰會在乎呢,慢慢也就習慣了,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雖然每天還是吃不飽,但是至少餓不死,朝不保夕。二是,積累了近三百塊耐火磚胚,這為我今後的打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熟悉了人文環境,通過這些天的出入和相處,起陸村和附近暫時都還是比較安全的,沒有汪洋大盜和土匪,也沒有什麽大惡人和村霸黑勢力,真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