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鄉學

字數:5450   加入書籤

A+A-




    “杜乾,你可識字?”
    “認得一些……”
    杜乾道。
    這個時代,不認識字並不是一件什麽可恥的事情。
    甚至在有些貴族看來,這還是一件好事。
    可以無學﹐無學不害嘛。
    春秋時代,“知識”的傳播是受到嚴格控製的,實行所謂的“官學”製度。
    一般的平民,工匠,學習的隻是各種“技藝”,而這些技藝都是用來給貴族服務的。
    可以說他們從小接受的是“職業教育”。
    唯有貴族才能學習文字,可以翻閱典籍,學習一些深層次的學問。
    貴族子弟通過官府開設的學宮,學習“六藝”,用來治理國家,管理鄉民。
    這就是所謂的“學在王宮”。
    當然,大部分的貴族,其實都是在自家的“塾”中學習先祖傳承下來的知識學問,辛又就是這樣。
    在辛邑,真正接受貴族教育的,其實隻有辛又一人。
    國人們偶爾也會接觸到這些知識,不過他們可沒有係統學習,最多隻是像杜乾這樣認得一些字,幫助邑中處理一些事務。
    直到孔老夫子的出現,他開辦了私人授學的先例,將自己的學問有教無類的傳給了每一個人。
    加上時代的進步,以前在宮廷之中的知識,迅速的被下層貴族以及眾多的國人習得,從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聽到杜乾識字,辛又道:“嗯,你去告訴各家,從明天開始,我會在鄉校教國人們認字和算術,想學的都可以來。”
    “識字?!”
    “對。識字,看書,以及算術。”辛又道。
    辛邑,不能隻靠辛又一人,他要培養一些自己的幫手。
    而這些幫手,肯定得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我們可學不了這些東西。”杜乾笑道:“這些是君子學習的,我隻需要種好地就可以了。”
    “你以為種地就不用讀書了?即便是不讀書,最起碼也要認得字,或者學會算賬。”
    辛又決定效仿孔子,有教無類,開辦自己的學校。
    當然他和孔老夫子還是不一樣的。
    孔老夫子的學生,學習的是治理國家的學問。
    而辛又則要教一些基礎的知識,文字、算術,為辛邑日後的發展,以及對付三老做準備。
    辛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實用主義者,他不相信孔老夫子傳授的君子六藝、三代禮儀能幫助國家發展。
    要想國家發展,靠的還是生產力。
    聽到辛又要在鄉校開設學堂的消息,辛邑再一次轟動了起來。
    當天下午飯過後,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圍在鄉校當中,想看看熱鬧。
    “君子,我們認字幹什麽啊?種地又不需要認字。”
    尹氏族人尹老艮憨笑著問道。
    兩周之時,士農工商,是國人之中的四大階層。
    士人是底層的貴族,識字、打仗就是他們的工作。
    而農工商作為國人的其他組成部分,對識字並沒有那麽高的要求。
    商人識字率高一點,也都是為了做生意。
    老爹是農夫,兒子自然也是農夫。
    老爹怎麽種地,兒子就怎麽種地,這樣過日子自然不需要識字。
    但是辛又的想法卻有所不同。
    他需要培養一些有文化的年輕人,培養這些人自然不是讓他們種地的。
    打仗、行商、學習一些高深的技術,識字總是要比不識字好一點。
    不過他現在不能這樣告訴國人,必須找到一個大家都能信服的理由。
    “讓你們識字,可不是為了種地。”辛又道:“尹老艮,你每年種地,夠養活一家人嗎?”
    “種地?勉強夠吧,不過要是遇到災荒可就不靈了,我家裏沒有餘糧啊。”
    “要是你兒子認字,或者算賬算的好的話,我可以考慮讓他在邑中當一個叫閭師,這樣每年邑中就會給你們多分一點糧食。”
    閭師,就是辛邑的總會計,計算辛邑的貢賦、幫助邑大夫征收和上繳賦稅。
    算是辛邑的小吏,所以會有一份俸祿,又邑中分給他一點糧食。
    “真的?!那我肯定讓我家的狗兒學認字啊!”
    辛又點了點頭:“是真的,不過可不是認一點字就可以當閭師了,我自然要在他們中間挑選最好的!”
    “嘿,我家狗兒很聰明,肯定是最好的!”
    尹老艮一臉的期待。
    跟這些國人們說什麽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跨越階層,他們不會懂得,就算明白,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做。
    要讓國人們行動,必須給一些眼前的實惠。
    比如認字了,就可以在邑中兼差,這樣就多了一分收入。
    吃在肚子裏的,實實在在的糧食,才能打動人心。
    “君子!我……認為這樣不妥!”
    就在這時,宗伯辛無左站了出來。
    他擦了擦頭上的汗,下意識的看了一眼斜後方。
    辛又一看,辛盡正在人群當中,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
    “這老頭,又想使壞啊。”辛又暗道,等著辛無左出招。
    “我曾……我曾聽聞,民智不及官,農夫最重要的是種好地,如果他們都去讀書識字,誰來種地呢?”
    辛無左說完,抬頭瞟了一眼辛又,似乎在等辛又的反映。
    這些話是辛盡教給他的,辛盡自認為這些話足以阻擋辛又想在鄉校辦學的想法。
    這件事,辛盡是第一個感覺到不對勁的。
    要是想杜家、毛家這樣的小家都能出幾個識字的,然後擔任辛邑的小吏,那麽辛邑的子弟幹什麽去呢?
    官職的數量可是死的啊。
    於是辛盡將辛無左叫到了一旁,交給他了這幾句話。
    “嗬嗬。”辛又回應他的,唯有兩個字。
    辛無左以為辛又不敢反駁,繼續說道:“四民之分,就是為了讓農者耕其田,工者造其物。各司其職,各守其位,這方才是治國之道。”
    “嗬嗬。”辛又繼續冷笑:“小小邑宗伯,也敢妄談之國之道?”
    “君子……我……”
    辛又一句話,讓辛無左老臉通紅。
    是啊,他不過是一個小小公邑的宗伯,治國這件事離他實在是太遙遠了。
    辛又知道這些話是辛盡說的,於是故意看著辛盡所在的位置說道:
    “昔太公薑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這句話是說,當年周公問薑太公如何治理齊國,薑太公回答,就是要任用有才能的人。
    “管仲本位商賈,一介布衣,卻為卿,請問他若是守著商人的身份,能成就齊桓公的霸業嗎?
    “你可知,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這些人物哪個不比你辛無左強上千萬倍?而他們的出生卻都有不同,如果按你所說,舜帝就應該永遠種田,傅說就應該永遠築牆,而你辛無左的後人,就應該世世代代當宗伯了?”
    一番話,說的辛無左暈頭轉向。
    齊桓公他是知道的,管仲自然也聽說過。
    可是管仲以前是商人嗎?他不太清楚。
    但是辛又的意思,國人們卻都聽懂了。
    這些大人物出身甚至比普通平民還低微,可是最後都成了大人物。
    這說明什麽?說明種田的農夫也能當官啊!
    隻要你有才學。
    當然,這隻是辛又的一碗老雞湯。
    這些人物隻是個例和傳說,大部分人還是被階級所束縛住了。
    不過是給國人們一絲希望罷了。
    “還有,你說民智不及官,那我前日用浮木送信,為何你還未明白其中關竅,杜乾卻猜到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他比你更合適當這個宗伯?”
    辛又言辭犀利,將辛無左逼得隻能擦汗。
    “我……這……”
    辛無左又結結巴巴起來。
    “我讓你們識字,不過是為了選拔一些良才,幫助我治理辛邑。當世大賢,天縱之聖孔夫子就說‘有教無類’,結果到你這裏,這些人都是不懂得治國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