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攤丁入畝,廢衛所,改軍製(5k)

字數:10233   加入書籤

A+A-


    朝堂之上有人欣喜,亦有人皺眉。
    不過這些事情,都與現在的陳望的無關。
    陳望設置養廉銀的原由,也並非是為了現在這些大明的官員,更多的還是為了將來的考量。
    大明的官員俸祿實在是訂的太低了,以至於清廉者實在是難以存活。
    設下了優厚的養廉銀,真正清廉為官的人也不至於因為仕官而窮困潦倒。
    昔日的海瑞作為淳安知縣時,為母親的壽辰買了兩斤的肉,竟然成了轟動一時的奇聞。
    《金陵歲時記》記載此事:“青天市肉,萬人空巷,童子奔走相告。”
    足以見大明真正的清官生活有多麽的困苦。
    若是不拒絕投獻、詭寄,不拿火耗,不貪墨銀錢,以一縣之尊,竟連肉食都難以吃上一口。
    海瑞這般的人物,世所罕見,又豈讓所有人都與海瑞一般?
    陳望捫心自問,他決計是做不到海瑞這樣的。
    他也不願意那些跟隨著他征伐天下,舍生入死的兄弟們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
    所以無論是胡知禮養了七八房小妾,還是陳功出入奢華,亦或是諸將生活頗為鋪張,他都未加嚴責。
    陳望自己也是一樣。
    他可以忍受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之中風餐露宿。
    但太平歲月裏,要他繼續保持清貧克己的生活,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他也有很多想要的東西。
    住的宅院,他想要大的,要奢華的。
    他穿慣了錦衣,就不想再去穿那些粗布麻衫。
    吃慣了玉食,就對於那些粗茶淡飯實在難以下咽。
    人有七情六欲,有欲望才是人之常情。
    但是,陳望當然也沒有忘記。
    如今天下的百姓,還過的是什麽樣子。
    正是因為如此,正是因為對於人性的了解。
    所以陳望知道,與其要求官員個個成為海瑞,不如給予合理待遇,使其既能維持體麵生活,又能保持清廉的操守。
    設下養廉銀,不是縱容官員們奢靡的生活,而是要讓清官不必再為生計所困,讓賢能之士得以專心政事。
    不是為今,而是為後。
    雖然哪怕是有了養廉銀,也仍然會貪腐。
    但是貪腐,是禁止不絕的。
    唯有一點一點從人性上考慮,根據時事從製度上不斷的優化,方能減少貪腐。
    隻要貪腐還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中,那麽國家的政治也不會糜爛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陳望的目光微動,不著痕跡的看了一眼馬士英。
    馬士英當下會意,輕振袖袍,洪聲奏道。
    “燕國公此議實為良法,俸祿過薄則清官難存,火耗不革則貪風難止。”
    “今燕國公收火耗之資為公,設養廉銀,既可杜絕貪墨之源,又能保全清廉之士,實為兩全之策。“
    馬士英重新退回了文臣的隊列之中。
    “燕國公此議,深思熟慮,朕細細思之,確為良政。”
    隆武帝微微頷首,似乎是極為滿意,看著殿內神色各異的朝臣,繼而道。
    “燕國公言有新政四款,如今才有兩款,另外兩款也請細細陳來。”
    “謹遵陛下諭旨。”
    陳望重新轉過了身,繼續上陳道。
    “臣啟第三款,曰:攤丁入畝。“
    “臣奉聖命,清查各省丁銀舊製,發現如今現行丁稅製度問題重重。”
    “按律,每五年統計一次人口,按貧富分為九個等級,從最富者每年繳納九錢銀子,到最貧者繳納一錢銀子。這本是依家境貧富公平征稅的好製度。”
    丁銀,簡單來說就是人頭稅,有多少的人丁,朝廷就根據這個數字來征收銀兩或安排徭役。
    “然實際行之,地方官員往往敷衍了事,為了顯示政績,多收稅賦,同時還有勾結地方富戶,常常虛報人數。”
    “該刪除的死者名字不刪,不該新增的嬰兒卻被強加入冊,甚至人已去世多年,名字還在稅冊上,一些嬰兒剛出生,就被催繳稅款。”
    陳望微微垂首,繼續道。
    “普通的百姓為了少繳賦稅,就會想盡辦法去隱藏真實人口。”
    “而富戶則更有手段,他們仆役眾多,人丁興旺,卻可以與當地官員合謀,隱瞞下來從而少繳。”
    “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
    “此法,亦是致使百姓困苦,國庫空虛的陋法之一。”
    曆史上,在推行攤丁入畝之法後,清朝的人口得到了極大增大。
    陳望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如今天下雖然人口上億,但是卻還不足夠他的謀劃。
    神州很大,但是卻又不大。
    他麾下的兵馬可以橫掃萬國,但是卻沒有辦法統治萬國。
    打下了一個地方,若是不移風易俗,如果仍然讓原先的那批人留存在當地,要不了幾朝幾代,就會又重新的丟失。
    曆史上中國多次入主西域,統治緬甸,占領安南,平定了大漠。
    但是沒有多久之後,等到中國的國勢衰退的時候,這些地方又重新丟失。
    所以陳望要做的是,軍隊拓疆,然後遷移中國的百姓到這些地方,取代當地的人,成為主要的人群,進而徹底的占據這些地方。
    陳望雙手抱拳,躬身請命。
    “所以,臣請攤丁入畝之法,將所有人頭稅全部折算悉數攤入田賦,統一按地畝多少來征收,田多者多納,田少者少納,無田者不納。“
    攤丁入畝之法,對於如今朝中的百官,還有地方的士紳來說,無疑也是一條損害其利益的政策。
    但是因為陳望的震懾,同時也因為此前陳望第一條新法太過於震驚。
    陳望說完,竟然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饋。
    陳望也沒有等待,繼續上陳第四條新法。
    “新政第四款,名曰:改革衛所,重整軍伍。”
    陳望上陳的第四項條款在文官的隊列之中沒有引起多少的波瀾,但是卻是讓一眾武臣勳貴們皆是神色陡變。
    “昔日太祖高皇帝設置衛所,本為"寓兵於農,兵農合一"之良法。“
    在明朝立國之初,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國家財政困難。
    這個時候,朱元璋實行衛所製度極大的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使得明朝能夠長期的維持一支規模空前的常備軍。
    衛所製好,但是也不好,和所有的製度一樣,都有著其時效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所製的缺陷逐漸的暴露。
    衛兵孱弱不堪戰事,隻能作為守城之兵,隻有邊疆的少數衛所,因為長期的軍事壓力仍然具備著不菲的素養。
    中後期募兵製興起,才使得明朝重挽頹勢。
    朱元璋在其統一之後的多項政策,財政方麵大多都是節流,而非是開源。
    哪怕是開源,想的辦法也就是大明寶鈔這些使得國家疲憊的辦法。
    一想到大明寶鈔,陳望就有些頭疼。
    要是沒有明初發行大明寶鈔,徹底敗壞了紙幣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
    現在他也不需要太過於頭疼財政的問題,也不至於要從軍票發起,一點一點的提高紙幣的地位,重新建立起信譽。
    “然自我大明立國二百餘載至今,衛所之製早已名存實亡。“
    “各地衛所,軍屯敗壞,各衛所屯田多有被豪強侵占,軍戶無田可耕,卻仍要繳納屯糧,致使軍戶逃亡者十之七八,空額不補,冊籍混亂。”
    “而各地衛所欺上瞞下,仍報足額,實則空額糧餉盡入私囊,此乃喝兵血、蝕國本!”
    陳望的語氣漸沉。
    “各地衛所,尤其是內地衛所,訓練廢弛,各衛所軍官多世襲罔替,不思練兵,隻知盤剝,軍士淪為私役,兵器鏽蝕不堪,遇有戰事,往往一觸即潰。”
    陳望提高了聲音。
    “臣非否定太祖聖明,實乃時移世易,今日欲強軍強國,必行改革。“
    說到此處,陳望略作停頓,等待著眾人的反應。
    殿內武官個個麵色慘白。這些世襲罔替的軍戶將領,他們的爵位、田產、私兵,皆係於衛所製度。
    如今陳望一言就要將其連根拔起,但卻無人敢出聲反對。
    這些勳貴武臣們,在土木堡後一直被文官們壓得死死的。
    眼下朝會之上,一眾文官尚且不敢言語,他們哪個又敢冒頭。
    陳望等了些許的時間,見到沒有任何一人跳將出來,這才繼續說道。
    “故臣請,盡廢內地一應衛所,改行募兵,擇精壯者入伍,厚其糧餉,嚴其訓練。”
    “九邊重鎮,暫保留衛所建製,但也需嚴加整頓,清除空額,重振軍備。”
    隆武帝神色平靜,目光緩緩掃過殿內神情各異的群臣,最後才落到了陳望的身上。
    看著陳望的身形,隆武帝的眼神複雜。
    滿朝朱紫,袞袞諸公,此時卻被陳望一人壓的喘不過氣來。
    唯一敢當朝出言的馬士英,也不過是奉著陳望的命令被迫站了出來,為新政略作鋪墊罷了。
    這些政令,在隆武帝看來,無一不是現在對於天下最好的良法。
    但是這些良法,想要推行下去,卻是難之又難。
    當今天下,能夠真正推行這些改革的人,唯陳望一人而已。
    若無陳望,縱使他貴為天子,深知這些政令之善,也斷難推行。
    這些政令隻怕剛剛提出,便會受到滿朝臣工的攻訐,決計無法推行下去。
    隆武帝心中輕歎了一聲,若說他此前心中尚存些許不甘。
    那麽在細閱陳望所呈新政條陳後,他已明白自己與這位燕國公的差距。
    但是當陳望將這些政令遞交他的案前之後,隆武帝便知道,自己和陳望相比,到底相差的有多少。
    手握重兵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
    沒有軍權的皇帝,不過是任人擺布的傀儡罷了。
    這些年來,與其說是朱家天子在統治天下,不如說是那些掌握實權的文官在把持著朝政。
    萬曆爺鬧了這麽多年,國本之爭到底還是沒有爭過。
    身為皇帝,連傳位與誰,連立誰為太子都沒有辦法決定。
    這,算是什麽皇帝?
    什麽手握王爵,什麽口含天憲,不過隻是一個可憐無助的孤家寡人罷了。
    說落水就落水,說病死就病死。
    “卿言,廢除各地衛所,改行募兵之法,朕以為確實可行,衛所之製沿襲至今,確已弊病叢生,理當廢除。”
    “隻是,廢除衛所,改行募兵之後,天下應設多少軍鎮,又應用什麽樣的辦法,愛卿心中可有章程?”
    陳望拱手肅立,聲音沉穩的回答隆武帝的詢問。
    “陛下明鑒,臣心中確實已有腹稿。“
    隆武帝微微抬手,示意陳望繼續陳述。
    陳望微微躬身,正聲道。
    “如今國家,有兩京十四省。
    “兩京除去京師戍衛之外,各設三鎮之兵合計十八萬,以護衛京畿,遼東、陝西、山西三省地闊廣袤,為軍備重鎮,也應設三鎮守備,各置兵馬十萬。”
    “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地勢崎嶇,交通不便,應設兩鎮,置兵馬八萬,或分南北,或分東西,相互呼應。”
    “餘眾八省,隻需要設一鎮以戍衛即可,置兵兩萬。”
    “兩京十四省,共設鎮戍軍鎮二十九,置兵馬一百零六萬人。”
    “除此之外,京師戍衛,單設京畿軍團,練兵馬十六萬,用以節製天下。”
    隆武帝微微皺眉,繼而道。
    “天下兵馬合練一百二十二萬之眾,所耗之資,燕國公可有核算。”
    陳望從容奏對。
    “如今募兵軍餉,大部分每月在一兩左右,邊軍每月軍餉一兩半,京畿軍團依照邊軍軍餉發放,所以月應給軍餉一百四十五萬兩,年給一千七百四十萬兩,算上各級軍官年俸,年軍餉支出在兩千萬兩之上。”
    “如此巨額軍資,尚不算武備在內,國家如今廢除三餉征收,難道可以維持?”
    隆武帝微微前傾身軀,手指無意識的輕叩著禦案,軍費耗資如此之大,實在是讓他疑惑國家如何支應。
    前麵三條關於吏治、賦稅的改革,他都認為頗有見地,值得推行。
    唯獨這最後一條改革軍製的內容,隆武帝卻認為頗為不妥。
    如今三餉廢除,單單一項軍費的支出,便要兩千多萬兩,這裏的虧空便有五百萬。
    國家要運作,朝廷要發俸,地方需要維持,也需要銀錢,這一年下來怎麽也得數百萬兩,陳望此前又說發養廉銀,按照陳望所說的發放。
    大明有一千多個縣,光是縣令,按照兩百兩的標準發放,就是二十多萬兩白銀,其上的州府又是一筆支出。
    整個朝堂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員眾多,怎麽算也得多出超過百萬的俸祿。
    更不必說各地武裝軍隊需要更新武備,刀槍劍戟、火銃火炮,這樣以來又多了許多的開支。
    隻怕是再怎麽節約,每年的虧空也要到千萬之巨。
    “陛下盡可放心,此間種種皆以經由臣下幕府參謀核算。”
    陳望躬身施禮,聲音平穩有力,目光微垂,避開了隆武帝探詢的視線
    “如今天下之兵尚隻有五十餘萬,此間改製,也會徐徐圖之,軍費支出暫時不過千萬。”
    “臣下還有諸多開源節流之策,足以支應國家運轉。”
    陳望並沒有解釋的想法。
    清朝的順治康熙年間,人口因為戰亂大為減少,比起明末之時減少了數千萬的人口。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仍然一年可以征上差不多三千萬兩左右的稅賦。
    足可以見這些士紳官宦們到底是貪下了多少的銀錢。
    而且這還是沒有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這些舉措的時候。
    明朝很多的稅賦,實際上都是收不上來的,商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為了恢複民生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
    同時為了體恤百姓,又規定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
    後麵又定下了很多的日常用品免稅。
    明初商稅收取,一年竟然隻有二十萬兩。
    《明神宗實錄》記載的有一段話。
    “雲南原無茶稅,惟永平府地方設有稅課司,歲辦該銀一十六兩。近該衙門題行考察,續奉詔旨,姑留升任。”
    一府的茶稅,竟然隻有一十六兩,足以見稅賦之低。
    實際上明朝的正稅並不高,但是地方各種名頭的苛捐雜稅卻是多的如天上的繁星,小民沒有背景,隻能是被層層盤剝,以至於難以度日。
    茶稅商稅,他陳望也要收的。
    海貿暫且先放在鄭芝龍的手上。
    如今水師漸雄,等到明年開春,再有十數艘戰船下水,他在鄭芝龍那邊的安排也差不多的妥當。
    放任鄭芝龍也就蹦躂的時日已經不多了。
    粗略估算,若是政令全部推行下去,不算海貿的收入,一年起碼也有四千萬兩之巨。
    哪怕是年支三千萬兩白銀,也能存餘千萬兩。
    隆武帝的雙目微眯,凝視著陳望波瀾不驚的麵容,試圖從那張沉靜如水的臉上窺探出些許端倪。
    但是陳望的麵容平靜,自始自終沒有變化,根本看不出任何的問題。
    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
    奉天殿內仍舊寂靜。
    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的時間。
    最終,隆武帝終於開口。
    為這一次注定非比尋常的朝會敲下了終結的信號。
    “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