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隆興和議宋金邊境和平

字數:1797   加入書籤

A+A-




    隆興北伐初告捷。但後來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隻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
    “隆興和議”,又名
    “乾道之盟”。隆興北伐失利是大宋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失敗的原因毋寧說是邵宏淵的沮撓軍心,不如說是宋朝軍事製度的致命缺陷。
    宋朝自建立政權以來曆來是以文馭武,但凡大的軍事行動,最高統帥必定是文臣,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通常都分為幾路,每個將軍各自指揮一部分,互不統屬。
    比如隆興北伐,張浚是最高指揮官,領兵作戰的是李顯忠和邵宏淵。即使李顯忠以更突出的表現獲得了戰場上更高的權限,可以臨時節製邵宏淵,但卻沒有專殺權。
    也就是說,如果邵宏淵不聽從李顯忠的命令,李顯忠是不能采取強製措施的,如果他殺了邵宏淵,那就是謀反。
    而對於張浚或朝廷來說,前線指揮權也不可能完全交給李顯忠,邵宏淵必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這也是邵宏淵表示不接受李顯忠的節製時,張浚和朝廷無動於衷的原因。
    總而言之,在宋朝的軍事字典裏,製衡比勝利更重要。隆興北伐失利後,邵宏淵隻是被降職,繼續在軍界混日子,主動承擔責任的李顯忠反而遭撤職。
    會講政治的混得風生水起,會打仗的反而束手束腳,還得隨時準備背鍋,這就是宋朝軍人的悲哀。
    再者,由於主和派和太上皇在客觀上對皇帝趙昚和主戰一派的大臣形成或多或少的製約,使得南宋朝廷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北伐的準備。
    比如,在宋軍吳麟部橫掃關中平原的金軍之後,主和派史浩竟然勸說皇帝趙昚,迫使吳麟部撤出關中平原。
    康悅帶兵負責善後,掩護大宋軍隊安全撤回。
    “隆興和議”主要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
    “歲貢”稱
    “歲幣”,並將
    “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等等。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興北伐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麵。
    此時的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
    史稱
    “乾淳之治”。康悅此時年事已高,但因為會道家修行,每日勤練武功,又有靈丹妙藥護體,所以看上去仍然像個年輕人,頭發依舊黑又亮,臉上皮膚很光滑,沒有一絲皺紋。
    思思因長相漂亮被趙昚納入宮中,寵幸無比,生了一雙兒女,被趙昚封為貴妃。
    思思一心輔助皇後管理後宮,不與皇後爭寵,這一點趙昚非常滿意,從心裏感謝思思。
    思思在宮中每日為皇帝分憂解難,為趙昚解除疲勞,用心教育一雙兒女,在後宮享有很高的聲望,趙昚與皇後都對她非常滿意,後宮中氣氛非常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