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孔孟之道是最適合發展工業的學說
字數:6518 加入書籤
在各種公文和谘詢會議中,連續忙活了幾天之後,郭康又遇到了脫歡前來拜訪。這次,他一找上門,就給郭康說道:“你要升官了,趕緊準備一下吧。”
“啊?”郭康不明所以。
“朝廷最近在開會討論,埃及那邊應該怎麽對付呢。”脫歡告訴他:“你之前寫的報告,步丞相很看重,專門印了一些,在十三人會議的時候,親自出麵發給大家,說應該看看新一代才俊的想法。其他人也都覺得很有道理,目前也沒有表示反對的。”
“元老院開會的時候,王師父也專門幫你宣講了一次。他覺得,在異教地區,從基層開始重新經營,這是第一次。所以,需要一些更有開創性的思路,而現在最有前景的,就是你這套想法了。現在,那邊還在收集意見,不過大體應該沒問題了。”
“王師父一直這樣。”郭康搖搖頭:“我給他說了,這就是個參考,他也不信。我覺得他把我吹得太高了,這樣早晚會有麻煩的。”
“還有步丞相也是。我知道他心裏沒底,但是這麽做,也太……刻意了。他也是個老官吏了,這事怎麽搞的這麽唐突……”
“建帳立國以來,他是第一個平民出身的丞相。”脫歡告訴他:“而且,還不止這個職位本身。你想想,除了教會代表之外,十三人會議之前有真正的平民麽?”
“這樣啊……”郭康反應了過來。
之前,能進入十三人會議的,要麽是汗室成員和柱國們,要麽也是北衙貴人和各路外戚、開國功臣家族的人。偶爾有其他的情況,一般也是作為勳貴世家的養子或者代表。
這也是哪怕在紫帳汗國,教會都有不少平民支持者的原因。尹道長和王大喇嘛,都是平民乃至流民。除了老牌軍事勳貴,他倆才是十三人會議裏最穩定的成員。這種機會,大家自然都會珍惜的。
這種情況,要是在中原,肯定早就會有大批人不滿了。但泰西的事情,就是這麽糟糕,以至於紫帳汗國的情況,都屬於上升渠道比較通暢的那種了。
這次的情況,其實也是一個意外。本來,要是正常交替的話,應該是輪不到他的。王丞相雖然確實年紀大了,這幾年可能就會退休致仕,但新任的人選,大家也是大概有數的,估計就是禮部的人。之前,曹建的父親就是最可能的候選人,備選人選則一般認為是皇後的堂兄。總之,哪怕是民間喜歡大言、熱衷於誇張議論的好事者,也沒有幾個看好他的。
不過,因為突發的事件,王丞相提前引退,曹家也暴露出一堆問題,正在急著內部調整。這個空檔期,才給了其他人難得的機會。
作為受益者,新任的步丞相顯然也明白其中原委,和自己的真實處境。所以一上來,就開始向大家示好。尤其是他對郭康的態度,顯然也是為了表明立場,尋求實力派人物的支持。不管是為了今後處理公事的時候減少內耗,還是為了獲得私人支持坐穩位置,這樣的行為,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隻不過,郭康自己其實也是官場新人,突然被丞相這麽客氣地對待,總覺得很怪就是了……
“我還是給他說一下,表達下自己的立場吧。”他撓了撓頭,對脫歡說:“他現在有點用力過度了。這樣怕是會有損於名聲,也不利於維持丞相的威信。今後相府的工作,乃至後麵的其他平民官員,都會受到影響的。”
“你別想這麽多。”脫歡卻擺擺手:“他吹你的,你接受下來就行。這樣,反而才對伱倆都有好處。”
“啊?”
“我總覺得你受中原那邊,影響太大了。但咱們這邊不是中原,不能拿那邊的情況硬套。”脫歡解釋道:“我們國家的權威不如中原穩固,官員的威信,也不完全是來自朝廷的任命。這邊也沒有完善的科舉,所以官場上,清流、正道的名聲,也沒有那麽重要。”
“就目前這個環境,你坦然接受他的稱讚,配合他的話,就是對他權威的承認了;而且現在,大家都知道,你就說郭氏和汗廷都器重的新一代人物,不少官吏都在看著你呢。你倆打過配合,他跟你關係好,不但對名聲沒什麽損害,反而更有利於他展開工作。現在還有未來的平民官吏,也反而能得到更多信心,去踏實做事。”
“這樣啊……”郭康這才明白什麽意思。
“官吏們的心思,可不像你那些斯拉夫人那麽簡單。”脫歡搖搖頭:“不過,這也不是大事。很快,朝廷就會給你實際職務,讓你去做事。這些東西,多練練,就知道了。”
“你又說職務,這到底是什麽情況啊?”郭康連忙問。
“你不是說要在埃及找個地方做試點,招人搞水利麽。”脫歡說:“王師父也一直在說,我們能不能在更廣大的地區站住腳,嚐試進行不同宗教的管理,也需要實驗。所以朝廷很重視,準備專門劃一個區域出來,讓你主持。”
“實際管事,和理論上的規劃,差別還是挺大的。長期經營的工作,跟你之前臨時號召斯拉夫人,也會不太一樣。不過,但凡大事,都少不了這些基礎工作的支持,所以,你還是好好準備一下吧。我這次來,也是想問你有沒有什麽問題,需要提前幫忙的。”
“我現在也說不好。”郭康承認道:“不過,隻要軍事上能打贏,我覺得問題應該不會很大。”
“因為宗教的關鍵,不在於教義,而在於宗教組織本身。地中海世界長期分裂,大家沒有能力建立統一的組織,所以宗教自然也會跟著分裂。哪怕當年曾經是同一個信仰,理論上都是一個宗教的教友,實際上也總會分化出不同的教派,互相視對方為異端。這是因為,大家本來就有這個‘分裂’的需求。”
“天父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我們也不能把分裂的過錯推到祂身上。說到底,這不還是人自己的問題。”他攤攤手,說道。
“我明白了。你認為我們隻要保持更穩定的組織,那麽教義的分裂也就不是問題了。”脫歡想了想,說。
“是的。宗教和宗教組織,也是兩回事。宗教給宗教組織提供了合法性,但宗教組織最核心的功能,卻反而不是宗教,而是提供公共服務。”郭康繼續解釋道:
“在我看來,教義這些,其實隻是工具。你看波斯人就知道了。信阿胡拉-瑪茲達,信天父,還是信胡大,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什麽特別大的區別麽?恐怕很有限吧。隻不過,拜火教的組織早已腐化,對民間已經失去了影響力。民間需要有生命力的宗教組織來維持公共服務,而景教、天方教正好能填補這個缺口。所以薩珊波斯還沒有滅亡的時候,拜火教就已經失去生命力了。我想,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而反過來,如果有了統一的國家,能夠維持統一的組織,那教義其實也會反過來趨於一致。就算大家還有分歧,也不會動輒就分裂乃至衝突了。”
“我們的真正優勢,就在於有一個維持統一的方法,能保持組織的統一。你看中原那邊,早年有諸子百家,後來有儒家經學各派,始終都存在著眾多聲音,但一直沒有真正分裂開。相反,大部分的理論,反而在這一點上是相似的。我覺得,這就是個可以參考的例子。”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你也說了,教義是給宗教組織提供合法性的。不同的教義,肯定也會對組織產生影響。”脫歡指出:“我們領土內,情況大致還好。但如果向地中海南岸和東部進軍,收複羅馬故土,肯定就會遇到遠比現在更加複雜的情況。”
“各個宗教和教派,互相之間,有些都對立了千年之久,甚至已經滲入了文化之中。就算讓大家知道,分裂不是神的本意,隻是人自己造成的問題,要讓他們放棄久遠的矛盾,重新團結在同一個信仰之下,也是非常困難的。那邊的客觀情況就是如此,恐怕不是光靠講道就能解決的。你覺得,應該怎麽辦呢?”
“我倒是有個比較激進的辦法,倒是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郭康說:“不過我覺得這邊差的太多,不知道能不能盡快起作用。”
“你說就是。”脫歡催促道:“隻要有了思路,無非是學多少的問題。再怎麽說,也比什麽都不做好吧。”
“我覺得很多人未必喜歡。”郭康承認道:“因為在我看來,教義容易分裂,是缺少在教義之上,在對神的崇拜之上的東西。”
“那是什麽?”脫歡問。
“人。”郭康回答:“如果能讓大家意識到,各種神意和解讀都是無用功,人的意誌才是根本,那很多沒有必要的內耗,就可以避免了。”
“你天天說這話。”脫歡指出:“這就能把問題全都解決了?”
“起碼能避免很多問題了。”郭康說:“當年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分裂的城邦有分裂的眾神,統一的帝國則應當有統一的天父。但這麽多年下來,我們早都看到了——這一招,同樣是沒辦法穩定維持的。”
“我們已經看到很多案例了。”他攤攤手:“靠信仰,能讓人穩定地團結起來麽?”
“恐怕是不行的。”脫歡承認道:“這個也說了不止一次了。我們也好,天方教也好,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們應該反過來。讓人先產生統一的意誌,然後基於這個統一的意誌,維持一個統一的神靈,最後再借助這種信仰來維持國家。”郭康說。
“從董仲舒之後,這套模式就完善下來了。大家都默認,所謂天意,就是民意的一種神秘化表達。皇帝從天這裏獲得神性,並通過各種祭祀活動加以聲明。然後,朝廷再借助皇帝,獲得神性的授權。從此之後,大家隻不過是爭奪對‘民’的定義權,和‘民意’的解釋權。沒幾個想正經做事的人,會公開質疑這套體係。比我們這邊,可完善太多了。”
“表麵上看,塞裏斯沒有國教。不過,天崇拜和禮製,起到了國教的作用。士大夫群體,又兼任了教會的功能。我確實一直主張學習那邊的經驗,因為人家這個模式,經過了長久的考驗,確實是最適合我們需求的。而且,今後技術進一步發展,這樣的優勢會更大。”
“我們那些機器,今後成熟了,都可以大麵積製造。相比於現在這種生產方式,機器更加有力,不過,也更依靠有力的組織。因為必須得提升工坊規模,控製各種各樣的礦藏,保證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才能讓機器的效率發揮出來。”
“所以,在未來,肯定也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才能在工業的競爭中取得勝利。我們現在的各種籌劃,都是為了給這個前景做鋪墊的。”
“這樣啊……”脫歡對此不太了解。
不過,郭康倒是很篤定。因為這段時間,他也想通了不少事情,發現很多曆史規律,好像出人意料地簡單。
比如他現在,好像就沒必要考慮工業如何產生的問題——不管是某種自然現象,還是真有天父天兄安排他穿越過來,總之現在人已經來了,最早的原型機器應該如何做出來的問題,也已經解決了。那麽,他自己來主持,通過個人影響,提前完成這一步就可以。
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最初的實驗之後,讓工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得更好。
那麽,工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是哪個體係呢?從他已知的所有曆史中看,就是中原文明。
工業化之後的中原文明,既有歐洲文化影響,也保留著大量本土因素。這其中,歐洲文化的部分,肯定不是主導的因素——不難看出,再怎麽脫亞入歐,也就是騙一下自己。塞裏斯工業比歐洲更成功,總不可能是因為,他們比歐洲人還歐洲吧?
所以,能讓工業長期穩定發展,肯定是依靠中原文化本土因素的作用。
這也確實符合他的認知。畢竟,要實現規模效益,維持各種基礎設施,肯定需要一個強大穩定的國家。太小的國家,或者看著大但是會唐突解體的國家,都是靠不住的。而塞裏斯的體係,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維持統一大國的有效方法。
羅馬這邊,顯然不缺乏歐洲文化要素,畢竟他們自己就是歐洲的祖宗。不承認羅馬是歐洲,不就等於把祖宗給開除出族譜了麽?所以,就應該學習最純正的中原文化。
人家孔孟之道,在農業時代,就支撐一個超規格的帝國上千年之久。工業化之後,這些文化遺產依然在發揮作用。所以,不學是肯定不行的。
“咱們模仿起來,應該障礙也不大。”他想了想,對脫歡說:“可以參考的記錄很多。寫書的老夫子早已遠去,老夫子的《禮記》卻在兩千年之後,依然告誡著大家,要保持‘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我覺得,照著這些去做,肯定會有收獲的。”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