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流浪吳藩

字數:5153   加入書籤

A+A-




    這一場結束之後,吳王等人暫時休息了片刻,整理了下文書記錄,很快又開始了下一場。

    這次,爭執雙方都是外來的村子,他們申訴的,也是宗教方麵的問題。其中一個村子信奉羅馬公教教會,另一個村子則尊奉胡斯派。兩邊都指責對方信奉歪曲了的經義,還借著教派的能量,組織人眾,攻打自己。

    他們這兩邊,打的還挺激烈。不過雖然已經動了手,大家還是擔心,如果事態繼續升級,讓兩邊的領主介入,很可能就會變成戰爭。領主帶著軍隊到來的話,不管是哪一方,肯定得被軍隊搶一通。到時候,就不是有倒黴蛋掛彩這麽簡單的事情了。因此,他們也慕名而來,希望吳王能發揮自己的權威,進行調停。

    對此,吳王等人也沒有推辭。他們沒有糾結教義和儀式之類的問題,反而一上來就仔細詢問起村莊的水源、土地和其他公私財產。果然,問了一會兒就發現,這兩個村子,一直對於附近新開墾的地區有爭執。

    在阿勒曼尼地區,有大片廣袤的未開發森林。由於常年無人開發,森林十分茂密,裏麵還有各種猛獸,乃至逃亡的農奴和犯人之類。因此,周圍的普通人對森林多少有些畏懼,這裏的很多民俗故事,都是圍繞著森林裏的怪物展開的。

    不過,就算再危險,也阻擋不了大家的開墾**。阿勒曼尼這邊,相比於法國和意大利,普遍比較貧困。哪怕有些地方,領主相對仁慈,限於自然條件和技術水平,大家的處境也不會好太多。所以,隻要有閑暇,人們還是會努力砍伐森林,希望開墾出更多的田地,得到更多的收獲。

    開墾工作是非常艱苦的。阿勒曼尼人的技術水平和掌握的工具,比東邊那些斯拉夫人強了不少,但麵對成千上萬年積累起來的森林,依然非常力不從心。砍伐大樹需要不少力氣,而砍倒之後,清理那些低矮植物,以及深埋地下、盤根錯節的樹根。這些都得靠人力,慢慢清掃。要把這種完全的野地,開發成可以有效利用的熟地,有時甚至得花費多年的功夫。

    因此,開墾出的每一片田地,都是汗水乃至血水澆灌出來。開荒者為了保護這份珍貴財產,也往往會拚上性命都不放棄。但是在這裏,新墾地的所有權,卻反而更容易發生爭端。

    不少地方,按照習慣,森林、山丘之類的地方,都是貴族的所有地。民間別說開墾,連進去打個獵都是死罪。但阿勒曼尼這邊,這種規矩也不是死的——因為這邊,大家實在太窮,基層貴族的日子往往也不好過,有時候他們自己都要帶頭開荒。

    當地村民之間,經常會產生田地糾紛;小貴族之間,也會發生爭執;大貴族對於領地歸屬,也經常一團亂麻。有時候,貴族還會縱容村民去和別的村爭地,希望這樣能讓自己的收入也提高一些;有些人憋不住了,甚至會親自上陣,跟人幹起來。再加上各種教會田產和上級領主的直轄封地,就更加混亂了。

    這次的情況也差不多。名義上,是教義衝突問題,但仔細盤問了一圈就發現,是因為其中一個村子,隸屬於當地主教的封地。所以,衝突爆發之後,村民便向當地修道院求援,請他們來撐腰。

    當然,對方也不是毫無辦法,畢竟,大家誰不是拜天父天兄的?難道天兄還是你們村的不成?所以,他們很快同樣找來一個修士幫忙。

    修士指出,這年頭光教宗就有三個,誰知道你是聽哪家的?憑什麽讓其他人也跟著你,去聽那家的話?於是,對麵村子果斷決定改換門庭,宣布不承認對方修道院名義上的上司,也就是羅馬的教宗,而是認定阿維尼翁的教宗才是正統。所以,修道院的意見,也就失去合法性了。

    不過,這地方畢竟山高教宗遠,無論羅馬還是阿維尼翁,都夠不到這邊。為了防止修道院耍賴動粗,村民又喊來了胡斯派的人來助拳。就這樣,一直吵到現在。

    他們離這邊還比較遠,中間有十多天的路。之所以特意來這裏,是因為聽說了這邊的宣傳。

    很早之前,朱允炆就派遣心腹大臣黃子澄,率領一批隨從,先行前往阿勒曼尼,在各地宣講,號召大家扶助吳王。

    黃子澄為人倨傲迂腐,雖然跟著朱允炆流浪,吃了不少苦頭,學聰明了一些,但骨子裏的脾氣還是改不了。他一路巡行,無論到哪,都擺出一幅“我懂得多,聽我就沒錯”的架勢,忍不住好為人師的毛病,天天給當地人出主意,要他們照做就好。還喜歡大談古時候的經文,動不動就忍不住,想要訓誡眾人,要求大家遵循先賢的教誨,加強自己的修養。總之,不管這幫老鄉聽不聽得懂,一定要給人談一番大道理,才算滿意。

    他的這些行為,很快吸引了更多的人注意。

    畢竟,當地人雖然文化水平不怎麽樣,但社會經驗還是都有的。這種態度傲慢的人,一看就是社會上層出身。原本,雖然他長著個東方麵孔,但大家還是不太確定,他說的是不是真的可信。而這麽一看,肯定是可信的了。

    這個人還喜歡講各種古代的典故。雖然這裏的人,都從來沒聽說過這些書籍和故事,但看這個說話方式,就知道他確實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再加上特別喜歡說一些警句,給大家提出各種道德要求,這一看,就是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教士。

    因此,他自稱自己是大官,估計是真的。而他說的這個吳王,能讓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上層教士為自己服務,地位也不會低到哪裏去。至少,也得是個流亡的王位覬覦者之類的了。

    更可貴的是,雖然是位貴人,但吳王的使者對民眾十分友善。大家有什麽問題,隻要態度誠懇一些,他都會盡力幫忙想辦法——平日裏,大家哪見過這麽和藹的貴族啊。

    就大家的經驗看,貴族和教士如果滿嘴戒律、道德,不一定代表他們真有道德;但如果他們連宗教道德這些都不提了,那一般是真的沒有道德了。所以,吳王這些人,至少品行上,應該是有保底,不會太差的。至於這些辦法可不可靠,反而是其次了。

    當然,退一步說,隻看他的這些主意,雖然大多隻是粗略的方向,但對付當地貴族,已經足夠了。畢竟很多時候,老鄉們缺的,也就是這麽個思路和名頭。其他部分,大家自己想一想,補充下就好。大貴族們的那些所謂計謀,一般還不如他的呢……

    所以,一路宣傳下來,黃子澄一行就順利收獲了大量支持者。沿途民眾普遍很期待吳王到來,不少騎士和小貴族,也熱烈希望他們能建立新的秩序,甚至有人特意跑過來,想要為吳王宮廷效勞。宣傳行動,獲得了吳王等人,自己都沒想到的巨大成功。

    而哪怕沒有見到他們的人,也多少知道一些名聲,不時有人慕名而來。這兩個村子,甚至想的更多一些。

    兩邊的修士們,從爭地吵到神學,最後吵出了一個結論:各個教派辯經的焦點,其實就是誰能代表天父,行使神權的問題。

    以往,不管是對立教宗,還是胡斯神父這樣的反對者,都是教會內的人士,爭奪的是聖彼得繼承人的身份和隨之而來的法理。但是現在看,掌握神權的不止這一支。像現在出現的明朝人,據說和約翰長老國有關。雖然關係好像很混亂,但不管怎麽說,他們既不是異教徒,也不是聖彼得一係,又擁有神學上的權威,所以,找他們來裁決,反而是最合適,也對雙方都公平的。

    對此,吳王表示也可以理解。

    之前數次危機,吳王本人都是化妝成教士逃跑的,都已經有經驗了。之前最窘迫的時候,也被迫投靠過修道院,靠人家的慈善施舍填飽肚子——在歐洲,修道院避難,也是一種傳統,所以修道院的人看到他神態氣質不像普通人,就認為是個落難貴族來投奔,專門招待了他,讓他在那邊住了一段時間。

    為了平複心情,打發無聊時間,那個時候,他也讀了一些入門書籍。起碼,是了解這邊宗教的基本情況的。

    因此,這種情況,他很快就找到了問題所在,開始調解矛盾。

    吳王指出,宗教上的事情,應該僅限於宗教層麵解決。這種事情,不應該和爭田的事情掛鉤。雙方教士如果對於教義問題不服氣,可以自行辯經;如果還不能說服對方,他可以出麵,邀請幾位有威望的神父當裁判,讓大家在公眾麵前,舉行辯經大會,兩邊願賭服輸就行。

    至於田地的情況,吳王認為,山林屬於國家,不屬於土司和豪強。阿勒曼尼地處偏遠,平時的情況,朝廷管不了,但既然糾紛出現,要好好解決,就得有規矩。

    之前,土司們之間那些亂七八糟的合同協議,都沒有得到朝廷許可,其實都是不作數的。以往,因為沒有直接妨礙朝廷編戶的居民,所以也沒人管。但如果產生衝突,當然應該以朝廷為準。

    所以,隻要兩個村子,承認朝廷的權威,就應該按照朝廷的規矩。開墾的田地,應該屬於開墾人所有。如果他們樂意遵守這個規則,吳王府這邊會派出人手,幫忙把田界厘清,立下界碑、記下圖冊,就可以了。

    為了讓他們信服,吳王還讓手下拿出一本資料給他們看。那個冊子,是這裏往西,一個村莊的圖籍。

    吳王解釋說,他這些年,在民間活動,招攬義士輔佐自己,期間幹了不少這樣的活。村莊內部、村莊之間的衝突,已經見得多了。

    很多時候,把事情說清楚,才是消除和預防矛盾的辦法。所以,遇到這種問題,他都會建立村民的簿冊,和每家的田畝分布。村裏自己留一份,他這邊留一份,以備下次查閱。

    這些年,他一直到處跑,沒法把所有的資料都帶著,要不然也太重了。所以,離開一個地區之前,就會劃定一塊區域,留下幾個心細穩重的人,專門負責管理這一片地區的資料。他不在的時候,這幾個人就會代替他接待村民,處理這些日常的雜事。

    而這一帶地區,他之前還沒親自來過,所以才把資料都隨身帶著,正好給大家當例子看看。如果大家覺得沒問題,就也這麽訂立圖籍,趁這個機會,把田產捋清楚,也省得今後不斷重複相似的問題了。

    大家一聽,都覺得挺有道理,這個方法看著確實靠譜。雖然具體邊界,還是得討論,說不定還得爭起來,但至少大家有個解決的思路了。

    他們也學著之前的樣子,感謝了吳王,隨即散去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