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戚繼光的戚麽

字數:7488   加入書籤

A+A-




                      李琪聽了,愣神在哪裏!他有點無法想象,他爹竟然讓他把仇恨埋心裏,埋一輩子,這豈不是沒仇恨了麽?
    或者說,自己折磨自己?說真的,李琪實在有點想不通。他爹可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什麽腥風血雨沒有見過?
    如今竟然怕一個鄉下小子,怕到了這個份上?這是越活越回去了麽?想著這些,他終於忍不住說道“爹,至於怕成這樣麽?那我還不憋死?”
    “你知道個什麽?”李善長一聽,頓時臉色一變,訓道“去年時候,那個尚書家裏晚膳用什麽,陛下都知道地一清二楚,你以為,陛下會隻關心別人家,不關心我們府裏麽?”他怕這個兒子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便詳細解釋道“陛下肯定在各府安插了密探,我們李府也肯定跑不掉。你要是露出要駙馬死的意思,結果駙馬真得死了,你就脫不掉嫌疑。難不成,你想陪著那小子一起死?”
    “我才不想!”李琪聽得有點心驚膽跳,連忙表示道,
    “那我以後不說了。”說完之後,他稍微猶豫了一下之後,還是忍不住對他爹說道“可是,要是隻憋在心裏,豈不是憋得很難受?”
    “這是一種修行!”李善長聽了,趁機教育兒子道,
    “你的真正想法憋在心裏,不讓別人知道,這叫做城府!城府淺的人,憋不住真實想法的,定然會被人算計。這樣的人,往往最容易死掉,根本就爭不過城府深的人!”李琪聽了,想了一會之後,惡狠狠地說道“爹,我知道了,要是讓我知道我們府裏誰會背叛我們李家,我一定弄死他!”
    “……”李善長聽了,頓時無語了。這個兒子,真有點像不是他生的,一點都不隨他。
    心中暗歎了下,李善長便開口說道“你給我抄寫《孫子兵法》十遍,仔細體會裏麵的道理,回頭我再考你。”
    “……”李琪一聽,頓時一愣道,
    “爹,為啥?我又不去領兵打仗!”李善長冷著臉喝道“人與人之間,用得也是《孫子兵法》,你在沒有體會之前,出去和狐朋狗友吃喝玩樂的,小心我打斷你的腿!”說完之後,他站起來,從書架中取出一本有些翻舊的《孫子兵法》,丟到了李琪麵前,然後關門而去。
    李琪明顯有點想不明白,手中拿著那本《孫子兵法》,一臉地苦逼。不是來找爹弄死那個小子的麽?
    怎麽到頭來要自己抄《孫子兵法》了?………………張一凡這邊,自從接到旨意,一直忙著收拾行李,然後和熟人告別。
    比如,柳家村要去一趟,離開三年,別院是建不成了,村社的事情要交代下。
    在見到鄭敬學的時候,他其實很想問問鄭敬學願意不願意隨他南下,不過想了一會,最終覺得還是讓鄭敬學在這教書更好。
    然後,張一凡一家,也去了趟東宮,和大哥大嫂吃了個飯。餐桌上,朱標提醒張一凡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啊,別管什麽亂七八糟的,該早點生孩子,就早點生孩子知道麽?”
    “……”張一凡聽了,沒想到他會怎麽說,有些無語,隻好解釋道,
    “大哥,我和鏡靜都還在長個子,回頭再說吧。對了……”他說到這裏,轉頭看向太子妃說道“大嫂,你算是有經驗了,但是也不能馬虎,不管怎麽樣,生孩子都是你們女人的一件大事。我以前說得那些,都要嚴格做起來!”他知道原本曆史上太子妃大概率是這次生孩子後沒的,就有些擔心,因此特意提醒。
    太子妃聽得心中暖暖的,朱標都沒妹夫這麽關心,便點頭說道“穩婆那邊已經很有經驗了,你放心好了!”朱標聽他們提起安全的事情,便對張一凡說道“你此去廣東,也要注意安全。那邊並不是很太平。不過你也放心好了,父皇已經有安排!”張一凡一聽,連忙問道“那邊怎麽不安全了?”事關自身性命,他當然是很關心的。
    朱標聽了,回答他道“無非是山賊海寇而已。如今開國才九年,北方和西邊都還在打仗,就算是南邊,也才平定沒幾年。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肯定是沒有清掃完的。”聽到這話,張一凡才放心了一些,隻要不是有特別厲害的賊寇,那就沒事。
    就大明開國之初,不要說那麽遠的廣東了,包括南京周邊的江浙江西等地,都還有山賊水寇的。
    太子妃聽到了,有些擔心,也是提醒道“哪怕是些小蟊賊,該有的提防,也還是要有的。不是必要,就別出縣城。”朱標聽到這話,當即嗬嗬一笑道“那倒不至於,我就給你說吧,前不久致仕的何真知道麽?他是廣東的地頭蛇。前元時候從一個鄉紳崛起成為前元在廣東的地方大員,父皇都有稱讚他,且這人很識時務,朝廷官軍南下之時,他知道大勢已去,就很幹脆地降了朝廷。父皇有給他去了密旨,要他保證你在廣東的安全,否則唯他是問!”這個何真,確實是明初的名人,並且是廣東影響非常大的人。
    朱元璋對他也有防備,在他投降之後,立刻調離他,異地為官不說,還幾次讓他回去召集舊部去山東等地效命,消除他在廣東的實力。
    不過相對明初來說,這個何真也淹沒在開國名人之中,對後世人來說,如果不關注廣東這邊,都不一定知道他。
    張一凡也沒有對明初所有事情都有了解,因此他並不清楚廣東這邊的情況,對這個何真,也是第一次聽到。
    但是,朱標已經介紹地很詳細,也算是有了解了。朱標說完之後,還笑著補充說道“父皇還是非常關心你的,至少我還沒見過,父皇有對別人有過類似的安排!”張一凡聽了,連忙表示,非常感謝老丈人。
    實際上,他也知道,自己的作用讓朱元璋認可了。要不然,隻是女婿的話,真未必會這麽關心。
    他正想著,就見朱標忽然嚴肅了起來,對他交代道“你到地方上之後,雖然直屬朝廷管轄,可為官須正,不得觸犯朝廷律法,讓父皇難做,知道麽?”一聽這話,張一凡立刻想起,不會是六十兩銀子剝皮充草吧?
    當然,他也是這麽一想而已,他又不缺錢,腦子有病才會去貪汙!這時,就聽朱標又對他說道“太師已經新編了《大明律》,通俗易懂,你且要熟悉之。到了香山縣之後,雖然是實踐那些提議為主,可既然為香山縣令,縣中事物也要處置,可不能馬虎了!”他說著這話時,一名侍女用托盤端了一本書過來,厚厚的一本。
    張一凡接過一看,就是《大明律》,這麽厚?說真的,他有點頭疼。對古人來說,是通俗易懂,可他看得還是傷腦子。
    指不定還是要麻煩老婆,讓鏡靜讀了告訴自己。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順手打開一看,裏麵竟然是大白話,還有他給鏡靜介紹的那些標點符號。
    頓時,他就驚訝了。這該是朱元璋同學剽竊了吧?連個版權費都不給自己?
    朱標看到他的臉色,便笑著說道“怎麽樣,夠通俗易懂了吧?”
    “確實,通俗易懂!”張一凡聽了,便笑著回應,順便把這本新編的《大明律》遞給了身邊的老婆。
    朱鏡靜接過一看,也是笑了。這說明夫君的才識,哪怕隻是寫故事的,都被父皇看重了。
    太子妃看他們這樣子,便也要過去看了下,恍然大悟之時也是想起什麽,便問朱鏡靜道“那個《仙劍奇俠傳》的後續,還有麽?”說完之後,她頓了頓補充說道“母後前些天也提起這事,好歹有個結局吧?”這個故事,在宮裏都傳開了。
    很多人對於後續故事如何,都很惦記。朱鏡靜聽了,便笑著說道“反正我已經聽完了,那我趁這兩天把後麵的故事寫出來?如果來不及,回頭我寫完之後寄過來也行?”太子妃一聽,便笑著說道“那成,有後續就好,要是下麵沒有就難受了!”要出遠門,朱鏡靜沒有任何不適,甚至還很興奮,對太子妃和朱標說道“大哥,大嫂,回頭我在廣東要見到有好吃的,就順帶著給你們一起寄,吃著好吃的,看著喜歡的故事,多好?”然後,又對坐太子妃邊上的小人說道“小雄英,回頭姑姑也給你帶好吃的好不好?”朱雄英已經滿兩歲了,但還聽不懂大人之間的談話是什麽意思,不過對於吃這個,他倒是知道的,奶聲奶氣地要求道“大姑,我要好多好多好吃的。”聽到這話,一眾人都笑了。
    就這麽的,分別宴的氣氛,倒也沒有悲傷。朱棣不在南京,張一凡就給他寫了封信說了下情況。
    至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就不是很熟了,隻有吳王,也就是後來改封為周王的,因為受朱元璋之命,當了朱鏡靜親娘的兒子盡孝,就過去拜訪了下,關係比其他幾家要稍微好一些。
    三天時間眨眼便過,就在張一凡準備出發之時,又來了一群人,一群軍人。
    為首那人,向張一凡行禮,然後說道“末將戚祥,奉旨前往香山縣新設一個千戶所任千戶,和駙馬同行,還請駙馬……”張一凡聽得一愣,連忙問道“你是哪個姓,戚繼光的戚麽?”剛說出口,他就知道不對,便連忙改口問道“親戚的戚?”這個姓很少見,並且張一凡看過戚繼光的資料,知道他的祖宗也叫戚祥,是朱元璋的親衛,後來從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時陣亡,被賜世襲武職——明威將軍,到嘉靖年間,戚繼光橫空出世。
    如今,雖然戰神戚繼光沒有出世,可來自戚繼光的鴛鴦陣剛剛被張一凡剽竊並且發威過,因此,一聽眼前這人可能是戚繼光的先祖時,他當然是激動的。
    可是,別人就不明白了。對於駙馬來說,戚祥隻是一個小小的千戶而已,怎麽駙馬好像還認識?
    這不,戚祥自己也是一頭地懵,連忙點頭回答道“末將的姓,就是親戚的戚,駙馬聽說過末將?”
    “沒有,沒有!”張一凡聽了,已經回過神來,便收拾了下心神說道,
    “一聽這個名字,莪就覺得好聽,感覺有緣!”
    “……”戚祥聽了,不由得無語。自己這個名字聽得好聽?為啥自己不知道呢?
    不過知道駙馬對自己很有好感,這就夠了,他也沒有多想,連忙側身,讓出身後的一個箱子,對張一凡說道“這是陛下給駙馬的錢,一共是一萬貫,由末將順道護送到香山縣。”說完之後,他便打開了這個大箱子。
    張一凡低頭一看,發現箱子裏都是大明寶鈔。這一次的麵值,沒有幺蛾子,都是一貫麵值的。
    他明白,這是給自己的啟動資金,用來設立那個專門的衙門。看書溂從中能看出來,朱元璋對於這次設立特區的事情,還真得很重視的。
    戚祥和他的十個手下,早不去,晚不去,正好和自己一起去香山縣,要新設一個千戶所,不用說,這也是為自己保駕護航吧!
    這個老丈人,可以有!時間過得很快,出發的日子到了。此時的張一凡,還沒有那些國公名將的麵子,並沒有文武官員相送。
    有的,就是柳家村的村民,在鄭敬學和柳五的帶領下,趕了過來。柳家村的社學是自習,水泥作坊卻是停一天。
    負責水泥作坊的田大壯和牛爹等人,也都在相送的隊伍中。據柳五說,如果不是他勸,估計全村人都會趕來送別。
    柳家村如果沒有張一凡,就不會有今天,不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可以說,張一凡就是柳家村最大的希望和依仗。
    一別三年,時間真得有點久。田大壯表示,要不是媳婦剛生,他都想跟著張一凡走。
    牛爹那邊,卻在再三叮囑他的兩個兒子,一定要聽駙馬的話,好好做事。
    張一凡很理解他們的離別之情,也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說話。畢竟在這古代,沒有電話,不是想家了就能一個電話打過去,還能視頻。
    雖然有書信,鬼知道是不是真得能送到!交通的不便,離別之後就真得見不到了。
    三年之期,真得挺久的。墨跡了將近半個時辰之後,一行人終於上路了。
    在這支隊伍中,有張一凡和朱鏡靜夫婦,還有秋菊一個侍女,朱五等人在內的四個護衛,另外再加大牛二牛兩人,一共是九個人。
    戚祥這邊,包括他自己在內,一共是十一個軍士。他們並沒有家小隨行,都在南京城的。
    一行人皆是騎馬,不過有一輛馬車運行李。雖然說,他們人不算多,可有戚祥等人的存在,一看就知道不好惹。
    兩人前行探路,兩人後方護衛,完全就是行軍打仗的做法。就連夜宿客棧的時候,都會有人輪值上下半夜。
    當然了,這些並不需要張一凡操心,都是戚祥自己安排的。對於騎馬南下,不管是張一凡,還是朱鏡靜,都感覺挺新鮮的。
    特別是這個時候,青山綠水,更是隨處可見,空氣特別好。這讓張一凡和朱鏡靜兩人,一路沿著官道走的時候,還有閑情逸致打聽下沿途有什麽好吃的。
    就是又一點不好的是,人情應酬。因為一開始是住驛站,就需要亮明身份,特別是還有一群軍士隨行,非常顯眼。
    驛站的官員也會把駙馬到來的消息上報,地方官知道他們一行人南下經過本轄區,便紛紛領著地方鄉紳,非得隆重接待駙馬公主一行。
    如果喜歡顯排場的,那就會吃這一套。甚至地方上要不接待,還可能會有意見,記恨在心。
    可張一凡不是這種人,夫妻兩個一路自得其樂,欣賞風景,不香麽?因此,有過一次經驗之後,他讓戚祥等人換了便裝,也不住驛站去打擾地方,自己掏住客棧的錢。
    反正老丈人給他漲了薪水,等於兩個臨安公主,這點錢還是掏得起的。
    他不知道,朱元璋這邊其實一直在關注他的,當他聽到說女兒女婿悄悄南下,並不驚動地方官府時,就很是滿意。
    這個女婿,就算是去當官,也會是好官,那就不會讓他為難了!張一凡這邊,走走停停玩玩,倒也愜意。
    秋高氣爽之時,風景也是不錯。趁著早上涼快的時候,就快馬趕路;中午秋老虎發飆的時候,就在客棧裏歇著,沒事可做的時候,應朱鏡靜的要求講講故事,吃點當地美食等等。
    簡直可以當成旅遊,錢又不是問題,那是相當舒服。大概過了一個月後,終於要進入廣東境內了。
    這主要是受馬車的拖累,每天隻能走個八十裏左右的路,要不然的話,能更早到廣東。
    眼瞅著快要到目的地了,讓張一凡沒想到的是,他們逍遙前行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