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北平之困
字數:6638 加入書籤
這時候的北平城,便是原來遠超的大都,已經是一座大城了。
張一凡從看到北平城到進北平城,他發現,還是軍士為多。也就是說,北平附近,其實是座兵營。
原因也很簡單,這裏時對抗蒙元的橋頭堡。
當張一凡進入北平城時,燕王朱棣已經聞訊,立刻領著一群人過來接他。
大街上,大隊的軍卒跟著燕王一起到來,警戒街道,路人都被隔離在街道最邊上。
「哈哈哈!」朱棣迎住張一凡,便哈哈大笑道,「你小子,總算是來了啊!」
跟著他一起來迎接的,張一凡認識的,有三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以及藍玉那小子。其他人,看著地位也不低的,估計是侯爺什麽的,也有幾個。
此時,聽到朱棣的話,張一凡抹了把額頭的汗給朱棣看,同時說道:「你看看,我這已經是日夜兼程了!」
李善長看到張一凡,也是鬆了口氣,這個柳家村的小子,總算是來了。
之前一頓忽悠,結果沒想到,把自己給忽悠到北平來了。都一大把年紀了,幫著皇帝打下了天下,正是享福的時候,多在北平待一天都是虧的。
張一凡一天不來,他就一天不能返回京師。說實在話,這些人裏麵,最盼張一凡到日到北平的,除了朱棣之外,就數他李善長了。
此時,他也是笑嗬嗬地說道:「大駙馬,你要再不來,我這把老骨頭估計都要葬在北平了!」
張一凡聽了,便看著他回話道:「那還不好,正好何須馬革裹屍還,也能全了你的一世英名啊!」
李善長:「……」
朱棣卻等不及他們囉嗦,當即插話說道:「正好,我們在議事,走,我們回去接著議事!」
這一回,輪到張一凡無語了。
他盯著朱棣道:「四哥,我這都剛到,一口水都沒喝,連安頓在那裏都還不知道,你就要把我拉去議事,你這個地主老財!」
朱棣聽了,一臉無所謂的樣子,隻是笑著說道:「還需要安頓個什麽,當然是住我那裏,早就給你準備好了的。」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又說道:「走走走,正好說到你建議的那個車營的事情,如今偏廂車都已經打造出來了。走了,議事,議事……」
看他這樣子,似乎是恨不得立刻就出戰了。
張一凡有些無奈,隻好隨他去了。
隨著警戒的軍士也跟著撤離,路人恢複了通行,不過他們都是好奇。
「這人是誰啊,竟然勞駕燕王和幾位國公一起出迎?」
「來頭是不小,你們看到沒有,還有一隊錦衣衛校尉護送的。錦衣衛校尉知道麽?年初可是出了大名的,把當朝宰相給扳倒的……」
「你們不知道麽,我聽到了,這人是大駙馬啊,就是香山縣的駙馬縣令!」
「原來是他,他是來當我們北平的知府麽?要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有福氣了。不求香山縣那麽繁華,有一半都可以了。」
「應該不是,我們北平這邊還動不動被威脅,還不安全呢,駙馬縣令不可能是來理政的。」
「那是幹什麽?領兵打仗?但是沒聽說過駙馬縣令會領兵打仗啊!」
「誰知道呢,不過不管怎麽樣,反正他來了,肯定會有好事吧?」
「……」
張一凡自然是不知道,大明百姓就知道他是駙馬縣令,知道他治理了三年的香山縣變得無比繁華。他的到來,讓北平的百姓開始有了期待。
此時的他,到了燕王府議事大殿,開始接著議事。
因為張一凡剛到,坐在主位的朱棣親自給
張一凡介紹北平這邊的情況。
如今這邊的朝廷官軍,大概沿著長城防線駐守,不過是前哨,兵力不算多。朝廷官軍的主力,還是在北平這邊。
北平的北邊,還有通州、永平、永安等地,百姓主要是從山西遷過來的。
在關外,則是蒙元的勢力範圍,當麵的元軍將領是朵兒不花,以騎兵為主,大概有兩三萬人馬。
這支元軍,正麵肯定不敢和朝廷大軍為敵,但是關鍵是對麵是騎軍,機動力強,搞破壞的話,能力也強。因此,有些頭疼。
這不,就聽朱棣介紹了一番之後,有些惱火地對張一凡說道:「這些,就是一群沒卵子的人,就是不敢堂堂正正一戰,像個老鼠一樣,煩死了!」
徐達聽了,微笑著對張一凡說道:「這才是蒙古人所擅長的戰術,利用他們的騎兵優勢作戰。今後我們要麵對的,大部分都是這種敵人。要逼他們和我們決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要是蒙古還是一根筋地硬拚,都不需要燕王來了,他早就領著大軍把蒙古給滅了。
聽到嶽父的話,朱棣又帶了一點期望,對張一凡說道:「你提議車營所用的偏廂車,已經打造出來了。一旦遇敵,就能連接起來組成一道柵欄阻敵,我嶽父看了都說好。你看看,怎麽用這個車營,狠狠地幹一仗?」
張一凡聽了,搖搖頭說道:「領兵打仗的事情,你應該多向魏國公請教啊,我哪有什麽經驗?」
徐達聽了,不由得有點意外。
他已經見識了自己女婿的衝動,就想著立個大功,打一場大的戰事。結果沒想到,這個和女婿同年的駙馬,竟然一點都不衝動,讓他放心了一點。
之前的時候,他就有點擔心,就怕這兩個年輕人湊一起,熱血上湧,就想著打打打的,那樣就會很麻煩。
畢竟,皇帝的旨意,北平這邊的統帥是燕王了。雖然是他女婿,但是軍事上,他也得聽女婿的。
他在想著,朱棣那邊,已經在回答張一凡道:「我們商議的結果,是快到年底了,蒙古按照往年的習慣,很可能會入關劫掠。這車營行動不便,但是適合在關鍵路段堵路,攔住蒙古騎軍,給大軍有合圍的機會。但是,有一個難題是,怎麽讓車營及時趕到需要攔住的地段,又怎麽通知合圍的大軍能及時趕到。商量了半天,都沒有一個好辦法!」
說到這裏,他怕張一凡不了解的情況,因此在頓了頓之後又補充說道:「這些蒙古都學精了,探馬放得很遠,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他們的主力才會行動。所以我們要想合圍蒙古的話,埋伏的軍隊就必須要足夠遠才行。可這麽一來,等伏軍收到消息趕去,蒙古往往就逃之夭夭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就是這個原因,哪怕是徐達鎮守在北方,麵對蒙元軍隊的這些招數,他也是非常被動。
藍玉聽到這裏,出列大聲說道:「要末將的意思,就不能這麽一味防守,我們也組織兵力,出關反擊,打一仗就回!」
他的這個提議,其實已經提出來過,倒是合朱棣的胃口,但是被徐達等人給否決了。
如今關外蒙元的實力還很強,騎軍兵力遠不如蒙元軍隊,主動出擊,可能一開始會得手。但是隻要蒙元軍隊有了防備,指不定出去之後就回不來了。
張一凡聽著他們在說話,他自己一直沒說話,主要就是聽。
李善長在之前的議事中,倒也有發言,並且說出來的意見也是中肯,特別是後勤這一塊,更是出了不少力。但是此時,在張一凡來了之後,他就不說話了。似乎議論的這些事情,不再和他有關係。
別人在說話,他就盯著張一凡看,看到張一凡一言不發
,他心中就樂嗬了。
讓你在皇帝麵前侃侃而談,如今遇到真實的前線情況,就傻眼了吧?
不過老夫倒是希望你能繼續侃侃而談,然後和朱棣這個愣頭青一起,初生牛犢不怕虎嘛,出塞去打啊,去建功立業,去封狼居胥啊!
他在想著時,議事大殿內便安靜了下來。顯然,該說得都說了,問題卻依舊存在,但是也沒有人有好辦法,便冷場了。
對此,李善長卻是不在乎,他開口說道:「北方冬季馬上就來了,我這把老骨頭還是要埋在老家的。如今大駙馬已經到了,按照陛下旨意,我也該回去了。要是沒事了的話,那我就先回去交接下手頭的活了!」
朱棣聽了,心中有點不高興。但是,李善長說得也是實情,他父皇就是這麽一個意思。再說了,李善長也確實做了不少事情的。
因此,他便回答道:「太師要不再留幾日,等本王處理完了手頭事情,便給太師設宴送行?」
李善長聽了,嗬嗬一笑道:「燕王殿下還是以國事為重,下官一大把年紀了,老了不中用了,也幫不上什麽忙,就不添亂了。」
說著,他就告辭了。
張一凡倒是沒多想,李善長確實就一老頭了,雖然有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的名頭,但是非要強留他在這裏,那和朱元璋的意思也不合,因此,他也沒說什麽。
李善長這一走,大殿內更是安靜了。
連大明開國第一功臣都沒任何辦法,就這麽走了,那他們還能如何,隻能和耗了,再積蓄多力量了再說。
朱棣也是如此想著,便準備宣布散會了。
可誰知,就在這時候,張一凡忽然開口問道:「北平這邊軍中望遠鏡的配備如何了?」
玻璃廠那邊,是鄭敬學在管,他就沒怎麽過問。雖然知道大都督府已經下單采購望遠鏡,但是望遠鏡的具體發放,他就不清楚了,因此,就問出了這話。
朱棣聽了,有點無語道:「軍中指揮使級別以上的,都已經配發了。但是一凡,你那是望遠鏡不假,可不是真得千裏眼啊!就憑這個望遠鏡,壓根沒法看到太遠,沒法解決眼前的問題啊!」
徐達等人聽了,也是點點頭,讚同燕王的說法。
望遠鏡確實好用,但是還是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然而,卻見張一凡微笑著說道:「那是你不會用望遠鏡,沒法發揮出望遠鏡的長處!隻是指揮使級別的配發望遠鏡,還是少了一點,再多采購一點吧,我有大用,可能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先看看情況,再做最後的決定。」
「什麽?」朱棣一聽,本來坐著的他,以下就站了起來,甚至還上身傾斜,手扒在案幾上,吃驚地盯著張一凡問道,「一凡,你別騙我啊,這裏可是議事大殿,容不得開玩笑的!」
那望遠鏡也就那樣,他早就能非常熟練地玩這望遠鏡了。他敢保證,所有的這些望遠鏡,就隻能看那麽遠。
可如今朝廷官軍這邊遇到的困境,是通訊不便,不說隔著一座山,隔著好多座山都是有可能的,難不成那望遠鏡到了一凡手中,就能透視了?
反正,別人信不信不知道,他朱棣是不信的。
其他人也是非常奇怪,不知道張一凡說得這個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望遠鏡是神奇,可也沒神奇到能解決他們目前困擾的問題。
張一凡聽了一笑,看著朱棣說道:「你總不會以為,我是為了多賣幾部望遠鏡吧?你想不出來,不等於我想不出來。我什麽時候說話是吹牛的了?」
一聽這話,朱棣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了,當即回答道:「我沒這個意思,你要是在意賣這望遠鏡的錢,也不會把你想出來
的好東西都分出來了。回頭我自罰三杯!」
說到這裏,他臉上露出期待之色,又趕緊追問道:「一凡啊,你不要吊我胃口了,趕緊說說,你想到了什麽辦法,能解決剛才所說得問題?」
就錢財這方麵來說,整個大明朝,包括朱元璋這個皇帝在內,都沒有張一凡慷慨,這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沒有人會覺得,張一凡是為了推銷自家產的望遠鏡。雖然聽著是吹牛,但是仔細回顧大駙馬的言行,還真沒有過吹牛的例子。他所說得那些似乎是吹牛的事情,最後可都是能實現的。
想著這個,包括徐達和藍玉等人,不由得都是好奇了,紛紛盯著大駙馬,期待他能說出他的想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