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朱元璋都傻眼了

字數:6913   加入書籤

A+A-




    世襲國公,丹書鐵卷,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何張一凡這個大駙馬卻不要呢?
    武英殿內的文武官員,不少人是很羨慕,也很震驚。
    其中有一部分人,隱隱猜到了大駙馬的一些想法。
    這個大駙馬,實在太能立功了,如今已經是世襲國公,如果再立功的話,讓皇帝給他賞賜什麽?
    異姓王麽?這是沒有先例的。以他們對當今皇帝的了解,怕也不可能開這個頭!
    多嫁幾個女兒,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就擺在了大駙馬那邊,他再立功怎麽辦?
    皇帝有功不賞,那是賞罰不明,有損皇帝英明神武的形象!那還能賞賜什麽?
    財富,人家就是大明的財神,有的是錢!
    剩下的,就隻有權了,可沒法給啊!
    有一種辦法,就是大駙馬以後吃喝玩樂,不要再立功了!
    可是,大駙馬才二十一歲而已,又不是韓國公這種胡子花白的老頭子了!真就混吃等死,那是不可能的啊!
    所謂盛極必衰,大駙馬肯定是要被皇帝打壓,降級削爵,然後再起伏,隻有這樣,後麵才能又賞了。
    想著這些,他們又有些好奇,大駙馬這個奏章,會是什麽理由?皇帝又會不會趁機勃然大怒,以大駙馬抗旨不遵為由打壓一下他呢?
    他們如此想著,便都盯著皇帝的表情,試圖看出一些皇帝的意思。
    他們敢肯定,隻要大駙馬的理由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那這個賞賜不要,也是對皇帝權威的挑釁,皇帝就算平日裏再寵他也是要發飆做樣子的。
    可是,他們發現,洪武皇帝已經看完了大駙馬的奏章,並沒有發怒的樣子,而是在看隨著奏章一起送到的冊子,還是比較厚的那種,也不知道是什麽?
    這一下,這些文武官員就更好奇了。大駙馬到底回了個啥?
    好不容易等洪武皇帝放下了手中的東西,頓時,整個殿內的官員都是精神一振,立刻集中精神,想聽聽皇帝接下來說什麽了。
    隻見洪武皇帝抬頭看向他們,臉上竟然露出了一絲感慨之色,隨後說道:「大駙馬拒絕朕此次封賞,理由是朕說過,非軍功不以封爵。他以為,這一次的功勞,和軍功沒有關係,不敢因為他就破這個例。」
    朱元璋開國的時候並沒有說這個話,也是如此,屬於文臣的李善長、劉伯溫、汪廣洋等人都有封爵,但是後來,他就定下了規則,非軍功不以封爵。
    如今,大駙馬以這個借口來說事,好像也說得過去。
    底下的李善長一聽,眼珠子一轉,當然不可能放過這麽好的捧殺機會,立刻出列奏道:「陛下,大駙馬此次造出新式火槍和火炮,對於我大明軍力有極大地提高。此等功勞,不是軍功卻勝過無數軍功,老臣以為,如若不封賞,則世人會以為陛下賞罰不明,有損天威!」
    朱元璋聽了,點點頭說道:「這個,朕知道!」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之後又道:「大駙馬在奏章中說,新式火炮和火槍的發明,源自他的學識。而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想成為開宗立派的聖人,向天下人傳授他的學識,如果認為他做得事情確實是功勞的話,就把他的學問定為官學,在全天下社學中設為必讀之學問!」
    這個時候,朱元璋還是沒有再開科舉,選拔人才依舊是采用舉薦製。
    但是,朱元璋知道舉薦製的種種弊病,早就想改,隻是開國之初的科舉想得太簡單,弊病同樣太多被他給停了。
    不過雖然是停了,但是他一直在為重開科舉做準備。洪武十四年的時候,雖然被張一凡的蝴蝶翅膀煽動,改變了很
    多曆史,但是朱元璋的想法還是沒有變,從諸子百家中選中了儒學作為正統,正在逐步實施中。
    此時,張一凡這突然提出的要求,一下便影響到了這個事情。
    武英殿內的文武官員一聽,頓時就驚呆了。他們萬萬沒想到,大駙馬竟然有這麽一個想法?
    朱元璋看著他們,用手拍拍禦案上的那份奏章,又有點好氣地說道:「這個大駙馬,口氣大得很。他說,王侯將相,曆朝曆代多得是,但是傳道授業之聖人,卻是千年一出。而他的目標,確實要超越那些聖人,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人!」
    武英殿內的聖人:「……」
    如果說,因為震驚真得會掉下巴,並且下巴掉地上有聲音的話,此時的武英殿內,必然是「劈裏啪啦」地一堆下巴掉地上的聲音了。
    不管是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又或者是縱橫沙場無敵的李文忠、傅有德等人,全都是萬萬沒想到,大駙馬竟然是這麽一個目標。
    王侯將相都不放在眼裏,要成為千古一聖,不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人,比那千古一聖更厲害的聖人!
    這口氣,怕是能一口吃下這武英殿內所有人了!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管一個人的學問再怎麽好,也不敢這麽狂吧?
    就拿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來說好了,他的學問絕對是沒問題的,但是他敢說出這種話麽?
    然而,震驚之後的他們,仔細想想,好像大駙馬說出這種話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他絕對是天縱之才,以柳家村孤兒的出身,卻能發明許許多多非常有用的東西,甚至可以稱之為國寶的東西,是聚寶盤一樣的東西,不管是民生方麵,還是兵事方麵,各種奇思妙想順手沾來,他敢不服?
    武英殿內所有人加起來,在這些方麵也抵不過大駙馬的一個手指頭吧?
    大駙馬確實是狂!
    但是,他有這個底氣狂啊!
    如今,他壓根瞧不起什麽王侯將相,就隻是想成聖,好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他就不求俗世的榮華富貴,事實上,他已經是有了,他更在意的是開宗立派,傳道授業的聖業。
    如果有皇帝的支持,讓天下萬民去學他的學識,那他這個成聖之路,必然遠比孔孟都要順利。
    說起來,當初孔子收徒,四處奔波,不也是想求各國君王推行他的學問麽!
    這麽一想,那就都理順了,原來這就是大駙馬的追求!
    想明白這些之後,武英殿內的人,甚至包括李善長,都眼熱了起來。
    大駙馬隨便想想,就能想出金點子,猶如聚寶盆一樣。真要從大駙馬那邊學點本事到手的,還貪毛汙啊,隨隨便便自己就能賺無數的錢,還需要擔心幾十貫銀子被剝皮充草?
    學,大駙馬的這身學識,必須學啊!
    怕的,就是大駙馬不肯教。如今他自己提出來,竟然要傳給天下人,那為啥不學?
    這個念頭,很快在武英殿內文武官員的腦海中閃現。
    於是,他們一個個的,立刻就出列,紛紛向朱元璋奏了起來。
    「陛下,此乃大明之福啊,大駙馬此舉,利國利民,可喜可賀啊!」
    「臣附議,大駙馬高風亮節,無視傳授所學,實乃天下之楷模也!」
    「陛下,如若大駙馬的學問天下共學之,就算隻有大駙馬本事之萬一,然人人皆有大駙馬之萬一,臣都不敢想象,到時候我大明會有多富有,大明必然也會成為前古未有之大明也!」
    「……」
    在這些出列奏對的文武官員中,甚至都包括了李善長。雖然他心眼小,但是他的見識
    卻是有的,有便宜為啥不沾?
    至於張一凡那不把王侯將相放在眼裏的狂話,壓根就沒人在意!qs
    如果說,張一凡剛魂穿到大明朝,就喊出了這樣的目標,估計直接被人當精神病處理,甚至隨便一個衙役,都能教張一凡做人,讓他「成聖」。
    可如今的張一凡,他已經有數不清的事實證明,他的學問,就是無以倫比的。就連徐達,都已經有一而再地感慨,他的腦子為啥那麽聰明!
    此時,朱元璋看著底下這些臣子,聽著他們一個個的奏對,心中其實和明鏡一樣,就知道這些臣子都羨慕張一凡的那身學問。
    這個一凡也是,就不能低調一點,隻給朱家皇室子弟教學麽?自己正準備設立宗人院,管皇室子弟的,可以讓他來當這個宗人令啊!
    不過,他誌在前所未有之千古聖人,隻是教皇室子弟,怕也難以滿足他的野心!
    真得是,連自己這個做皇帝的,都在他的鄙視之例!人家可是要當聖人啊!
    等到殿內的動靜小了一些之後,朱元璋從禦案上拿起那幾本冊子,在手中晃了晃之後說道:「大駙馬說,他的學問,是為發揚光大後的格物學,是對天地萬物有條理的探究和證明,發掘萬物真相之方法,和過往學問全然不同,自成體係。這裏的三個冊子,是他學問中的基礎之基礎,分為數學、物理和化學三類。」
    他沒說自己看不懂,而是頓了頓之後說道:「朕聽諸卿之意,皆是以為可以。既然如此,那就先選拔一批學子,前往大駙馬身邊去學這些學識,回頭再定是否入社學吧!」
    一聽皇帝這話,武英殿內的這些文武官員,麵子都不要了,立刻搶奏起來。
    「陛下,臣之子,從小聰慧過人,人稱神童,可前往北平!」
    「陛下,老臣之孫,那是人人稱頌之神童,亦可往北平也!」
    「陛下……」
    「……」
    突然之間,大明朝一下冒出了無數神童,直接把朱元璋都給驚呆了。
    本來,他還沒想什麽,以為這事情很簡單,先派點人過去學下看看。
    結果就這武英殿,就這麽多人想讓自己的子弟去學。這名額怕是不夠分了吧?
    如果增加名額的話,朱元璋又難以想象,自己女婿就一個人,還在北平公幹,忙得過來不?
    朱元璋想著,有點頭疼了。
    本來的話,他自己那些還沒成年的兒子,還想派幾個呢!
    看起來,大女婿的本事,真得是人人想學!
    想著這些,朱元璋看著底下幾乎所有臣子都已出列,還用一臉期待的眼神看著他,他就有點無語,點名道:「劉卿,朕記得你兒子都三十有六了吧?這都要去?」
    「非也,陛下,老臣的小女兒正當學齡,聰明伶俐。求學之餘還能服侍師長,正好合適!」
    朱元璋:「……」
    他看到其他臣子也都要開口說話的樣子,連忙開口,搶先一步說話,要不然,他敢肯定,武英殿內又是一片嚷嚷聲。
    就聽朱元璋宣布道:「那還是這樣吧,諸卿如果有意派自家子弟去學的,就先寫個自家子弟的情況,朕發往北平讓大駙馬挑選合適之人,如此可好?」
    看底下這些臣子的架勢,要是同意這個不同意那個的,必然會有一番口舌。這種事情,又不是國事,也不好以皇帝之威來獨斷,索性就退給始作俑者得了。
    聽到皇帝的這個話,聽起來也是合情合理,武英殿內的這些文武官員,自然就沒話說了。
    於是,朱元璋就把這個事情交給太子朱標負責。他是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就不管這個事情了。
    結果,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三天之後,朱標一臉苦相,跑來找他訴苦了。
    「父皇,一凡那事,有點難辦啊!」
    朱元璋聽了,有些意外,皺著眉頭問道:「直接發文書發給一凡便是,有什麽難辦的?」
    就這麽一點事,竟然還來找他訴苦,他是有點不高興的。
    朱標聽了,無奈地說道:「父皇,兒臣這三天收到的文書,已經裝了三大箱了,並且還有源源不斷自薦子弟的文書送來東宮。甚至有些還不止一份文書,最誇張的是戶部尚書那邊的,他一個人就送來了三十五份,包括他的族人子弟都有。」
    朱元璋:「……」
    朱標看到他父皇都驚呆的樣子,便感慨地說道:「都怪一凡那點石成金的本事,實在太耀眼了,是個人都想學的。兒臣懷疑,如果全都如數發往北平,估計一凡就不用做其他事情了,天天看這些自薦文書都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