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神兵天降
字數:6444 加入書籤
不過也是因為蒙古的大軍並沒有進攻,隻是圍著明軍,讓明軍這邊有所忌憚,隻是追擊了一小段距離,打通了通往遼陽的道路之後,便又結陣防禦,不再追擊。
要不然的話,這支高麗軍隊必然是全軍潰散,甚至是全軍覆沒的下場。要知道,明軍這邊可是有騎軍的,追擊潰敗的敵人,再拿手不過。隻是因為要防禦蒙古,才沒有追擊。
藍玉所部和從遼陽過來接應的明軍匯合,就在十幾萬敵軍的注視下,又一次歡呼「萬勝」!他們是在炫耀,在示威,在慶祝勝利!
看著匯合後的明軍緩緩地退向遼陽城,蒙古這邊,士氣低落。可以看到,每個人都很沮喪。
幾倍於明軍的兵力會戰,結果卻讓明軍來去自如。見識了明軍各種火器的厲害,很多都有疑問:明軍有那麽多厲害的裝備,人少都奈何不得他們了,等明國從關內再調集大軍過來,那還怎麽打?
幾乎是一路「護送」著明軍全部退入遼陽城內,蒙古這邊,都有點不知所措了。
當然,這是對蒙古頭目而言的。至於底層軍卒,他們就沒想那麽多了,隻想逃離遼陽城而已。
可蒙古頭目卻是兩難的,他們心中很清楚,連野外兵力較少的明軍都留不住,如今的遼陽城,還怎麽打?根本就打不下來的!
可是,如果就這麽撤軍了,那對大元帝國的軍心士氣絕對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以後還想再帶兵和明軍打,就非常難了!
怎麽辦?
蒙古的頭目們沒法走,就在遼陽城外「圍」著,但是卻拿不出下一步有效的計劃,隻能那麽耗著,一直到有什麽轉機或者想出什麽辦法?
信使自然也是飛報納哈出那邊,就希望納哈出能想出什麽辦法來!
女真部族這邊,又偷跑了幾個部族,再留在這裏,萬一被蒙古人強逼著攻城,那就是滅族的下場。跑了的話,至少還有活路。
沒跑的女真部族,不是不想跑,而是被蒙古人看住了,跑不掉。
而高麗軍隊這邊,就很慘了。
阻擊一戰,被明軍炮擊而後追殺,死傷慘重。三萬人馬,隻剩下兩萬五千來人。活下來的這些軍卒,再無一點士氣,看不出之前的那種精銳之氣。
很明顯,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讓承受炮擊的高麗軍卒,內心中充滿了恐懼。就連他們的統帥李成桂也看得出來,他手下這支軍隊,至少在短期之內已經無法直麵明軍的進攻了!
這一刻,他是真得有些後悔,明知道蒙古人已經日薄西山,卻還僥幸地想著,畢竟遼東還是蒙古人更為強大,又不想得罪朝中親元的王上和那些個權臣,結果好了,手下被打成這樣子了!
未來的路,該怎麽走,真得要認真地好好想想了!
和城外敵人的沮喪不同,遼陽城內,卻是歡聲笑語,每個明軍將士的臉上,都是帶著自信的笑容。沒有輪值的那些,都在侃侃而談,訴說這一戰的痛快,還有敵人的無能!當然,最多的還是對新式火槍和火炮的震驚。
這一戰,讓他們全都充滿了信心,大明,無敵!
哪怕是軍中高層,同樣是如此。
新式火槍和新式火炮,雖然之前已經有將領是見識過演示,但是,這可是第一次在戰場上實戰。他們見識到了新式火槍和新式火炮的威力,同時也見識到了敵人的慘敗!
每個軍中將領,都對新式火槍和新式火炮讚不絕口,同時,也對發明這些新式火器的大駙馬,報以十分的崇敬!
大駙馬,真乃神人也,竟然能發明出如此厲害的火器!
也就徐達還算鎮定,雖然他也是一臉笑容,但是還是告誡底下眾將道:「
新式火器的厲害,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們要記住,武器不是最關鍵的,如果被人針對,一樣會陷入劣勢,絕對不能盲目迷信武器,不能以武器致勝論。」
說到這裏,他看到底下有武將似乎有點不服,便繼續解釋道:「這一次,敵人挖斷道路的策略,其實就是很好。隻是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我們火器的厲害,低估了我們火器的厲害,因此才沒能成功。如若不然,真得被他們挖斷退路,導致車營沒法掩護後退的話,在優勢兵力的圍追堵截之下,就不可能從容撤退。如果又遇到下雨天的話,損失更為慘重。還有大霧天,敵人也可以借助大霧的掩護抵近廝殺……」
以徐達的本事,在了解新式火器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一一說出破解之策,頓時讓在場的這些明軍將領,有不少都冷靜了下來。
沒錯,這一次之所以如此大捷,在幾倍的敵軍中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視他們於無物,歸根結底還是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如果遇到真會用兵的敵人,了解己方底細的敵人,那肯定不會那麽輕鬆了。
一如魏國公所說,火器部隊還非常依賴於後勤,如果被優勢敵人圍在野外,耗盡了彈藥的話,下場就是非常危險的了。
此時,徐達看著他們的表情,都已經聽進去了。心中欣慰的同時,便又說道:「不過我們既然有優勢武器,那就要利用起來,發揮優勢武器的長處。等以後,軍中配備新式火器的比例會越來越多,戰法肯定要有所變化。諸位不妨想想,以後我們打仗,該如何打才能發揮己方之長處?」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又補充說道:「我想了幾點,供諸位參考……」
藍玉一直認真聽著,結合自己指揮的戰事,更是有感悟,也比其他將領更容易接受新式戰法。等聽了一會,聽到其他將領所說,皆沒有新意時,他的思緒便飄了。腦海中想著燕王殿下那邊不知道如何了?該是已經在打了吧?………………
他沒估計錯,朱棣領著人馬,坐水師戰船日夜兼程,已經趕到了江華灣。
江華灣以漢江口為中心,北起長山串,南到泰安半島。寬約1公裏,海岸線長1,41公裏,水深3—米。島嶼棋布,江華島、大阜島、靈興島、龍遊島、德積島較大。漢江、臨津江、禮成江等流入。
這其中,漢江在這個時代稱之為開城江,發源於朝鮮半島中部的萬壽山脈,流經開城,最終注入黃海。
開城江全長約0公裏,是朝鮮半島西海岸最大的河流之一。該江河水平靜穩,沿江兩岸有肥沃的平原和丘陵地形,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連接著朝鮮半島內陸和黃海海域,方便了貿易和人員往來。
高麗的都城開城,就坐落在開城江的江邊,離江華灣隻有四十裏路而已。
開城,說起來也是曆史悠久了,在原本還是百濟時就有了,經曆過高句麗和高麗。不過曾經被遼國攻陷過,幾乎全毀。如今的開城,是高麗國王征發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修建的。
新的開城,城基周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可以說是高麗規模最大,城池也是最堅固的了。
這裏就算在後世,其實也是很有名的地方。
附近有漢城,還有仁川以及板門店,還有非常有名的人參,也就是高麗人參,就在開城這邊出產的。
當朱棣領著上千艘戰船,突然出現在江華灣的時候,這裏的高麗人,不管是在江華島上的,還是海上船裏的高麗人,全都驚呆了。
就算是去年倭寇最為猖獗的時候,也隻是在全羅道那邊,未敢到江華灣這邊來的。
「這不是倭寇的船,怎麽回事?」
「倭寇肯定從南邊過來,哪有繞到北邊過來的道理,肯定不是了
!」
「倭寇的船,根本不是這樣的。而且從北邊過來,該不會是大元帝國的船吧?」
「他們來幹什麽?我們大王不是臣服他們的麽?派這麽多船過來,難道是幫我們打倭寇?」
「不是,看到那些旗幟了沒有?看著不像啊,好像不是大元帝國的!」
「就聽說以前大元帝國要攻打倭國的時候才有船,以後從來沒有船來過。這不是大元帝國的船?」
「對了,好像大元帝國被一個叫大明的國家給趕出去了。前幾年的時候,那個國家還派使者過來過,就是坐船的,不過好像被我們王上殺了!」
「…………」
這裏的高麗人,大都是沒有見過世麵的,哪怕看到朱棣已經亮出了旗號,但是他們也沒幾個人猜出這支船隊來自大明帝國,更不知道,這支水師是基於什麽目的到這裏來!
對他們來說,這種和外國的關係,不是他們操心的,甚至大部分人還壓根不知道有大明帝國的存在。在他們的認知中,也就是對倭寇會恐懼,因為高麗一直以來,受到海上的侵襲就隻有倭寇而已。
大明帝國要真正被朝鮮百姓都認知,還是要到朝鮮時代。
這時候的高麗,都是臣服蒙元,包括他們的國君和臣子,衣著都是和蒙元一樣,也使用蒙元的年號。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裏的高麗人,在震驚之餘,更多的是好奇,紛紛看著遠處龐大的船隊在那猜測,甚至不少為生計所迫的,那就該幹嘛還幹嘛!
對他們來說,隻要區分不是倭寇就成了!
當然,這裏也有官府的人。在震驚之餘,自然就開船迎過去,想要問清楚情況。
然而,朱棣壓根不會鳥這種高麗人,孤軍遠征,後勤有限,講究得就是兵貴神速。因此,在繼續前進的時候,他讓熟悉高麗的葉旺把高麗人抓了,順便核實當前情況。q
就著張一凡畫給朱棣的地圖,逼問了高麗人,確認了開城江的入海口位置之後,便全軍駛入了開城江,繼續向高麗都城進發。
這條江上的船,自然也是多的,畢竟是高麗最為繁華都城的對外通道。
不過,當大明水師駛入的時候,都不用說什麽,就隻是看這數量,沒有一艘船敢擋在前麵的,紛紛倉惶避向岸邊。
也是在大明水師駛入開城江之後,高麗人才明白,這支來勢洶洶的船隊,大概是要幹什麽了!
於是,沿著開城江的官道上,快馬疾馳,當即趕往開城去報信了。
「讓開,讓開……」
「敵襲,敵襲……」
報信的信使,看著官道上人來人往,急得大喊,想著讓他們趕緊讓開。
然而,他的喊話,反而讓官道上的行人慌亂,更是阻擋了道路。特別是這裏離都城近,車上的馬車之類更是有達官貴人的背景。沒有專有信使的旗號,又有幾個人會鳥呢!
高麗此時的朝政,其實也是黨爭不斷,最為得勢的,是李仁任、林堅味等擁元派。他們,結黨營私,任用官吏時依賄賂多少及伺候李仁任等的程度而定,造成冗官問題嚴重,並且以權謀私,兼並土地,奪占奴婢等等。一切王朝的末相,此時的高麗皆有之。
在這樣的情況下,底下的混亂自然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信使也就比大明水師快一點的速度而已,終於趕到了都城。
明軍的大舉來犯,這是前所未有之事。一開始的反應,就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就要先確認。
這不,消息報到高麗國君王禑這裏,他壓根就不信。
「王上,明國水師已經在開城江上,很快就要到開城了,豈能有假?」
後續多方消息的匯總,終於確認明國水師真得殺過來時,王禑這才慌了,立刻召集他的文武重臣議事。
文官方麵,自然不用說了,就是李仁任、林堅味等人;武將方麵,李成桂和曹敏修在遼東,但是高麗另外一個名將崔瑩卻是在的。
這個崔瑩,在年輕時候被宗主國元朝調到中原江淮地區,參與鎮壓元末農民起義。次年歸國之後,又在攻遼東八站、擊退倭寇、紅巾軍以及護送德興君之元軍等戰役中立功,算是和李成桂齊名的武將。
不過在原本的曆史上,他落到了李成桂的手中,因此後世名聲,自然不如李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