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信差

字數:8825   加入書籤

A+A-




    寶塔內,仙光璀璨。
    三十六個玉盒,浮現在眼中,散發出四種不同的顏色。
    最為熾烈的是耀金色,隻有一個,而後五個為淡金色,十個銀色,二十個白色。
    玉盒之中,藏有什麽宋知書不明白,但看這仙光燦燦,用腳指頭想都能知道,定然不是凡物。
    哢。
    也就在宋知書興奮之時。
    一道清脆之聲響起,所有玉盒仿佛上了鎖一般,隨後光芒消失,以極快的速度交錯換位,令人頭暈目眩,根本無法直視。
    待到一刻鍾後。
    三十六個玉盒不再動彈,靜靜懸浮在寶塔之上。
    與此同時一張金色經文也浮現在於眼前。
    【儒聖仙塔第一重】
    內有仙緣三十六。
    以十道儒道正氣,可解鎖開啟玉盒仙緣,若得至寶仙緣,配合儒家知聖境則可上行二重寶塔,尋覓無上仙緣。
    ---
    經文內容不多,隻是一眼,宋知書便清楚明白這座寶塔的作用了。
    藏有大世仙緣,放在九重寶塔當中,一重寶塔有一件至寶,若是運氣上佳,從中選到至寶,配合儒家境界可以解鎖第二重。
    若是運氣不佳,就要解鎖三十六玉盒。
    “十道儒家正氣?”
    “儒家知聖境?”
    明悟寶塔作用後,宋知書不由皺了皺眉頭。
    對於儒道,他還真的一知半解。
    儒家多數活躍王朝之中,除了一些大宗法會,儒家弟子也很少前來修仙宗門。
    而且經過這十多年的打聽了解,這個世界儒家確確實實很強,但數量不多,具體是為何,有各種說法。
    儒家強者,言出法隨,上達天聽,更改天象,擁有莫大威能,天生就是妖魔邪祟的克星,遠勝道佛二教,故而儒家為天下三教之一。
    隻不過修行儒道的人,少之又少,對比仙道來說,具備靈根就可以修行,無非就是快慢之分。
    而儒家講究的是悟性,雖人人可學,但門檻極高。
    說些難聽點的話,這太昊劍宗內,不識字的人不少,倒不是學不會,而是懶得學。
    讀書這東西,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磨人的事情。
    外加上修仙世界,有武力就可以得到各種好處,那為什麽要去讀書呢?
    直接走捷徑不好嗎?
    “看樣子自己必須要去好好了解儒家了。”
    宋知書心中暗道一聲。
    與此同時,他現在更好奇的是,儒家正氣是什麽東西。
    十道儒家正氣才能解開一個玉盒。
    自己有多少道?如何獲取?這兩個問題很重要。
    一時之間無法想到答案,宋知書隻能周圍搜尋,看看有沒有什麽信息。
    隻是大約兩刻鍾後,四周搜索之下,宋知書毫無收獲。
    “儒家正氣。”
    宋知書站在寶塔當中,眼神內充滿著好奇。
    一時之間,還真猜不到這是什麽東西。
    “等等。”
    片刻後,宋知書想到了什麽,他平靜心情,隨後緩緩伸出手來。
    當下一縷縷白色霧氣彌漫而出。
    這是每日書寫文章所獲得的白色靈氣,之前一直不知道這是何物,但卻可以滋潤元神。
    如今凝聚而出,宋知書這才明白,此物可能就是儒家正氣,自身十五年的積累。
    白霧彌漫,化作一道粗如手指般的氣體,散發淡淡的白光,最終加起來一共有六道。
    “才六道?”
    宋知書有些驚愕了。
    他沒想到,十五年的積累,僅僅隻有六道儒家正氣?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想要開啟一個玉盒,可能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這一刻。
    巨大的失望襲來,他甚至可以接受開啟最差的玉盒,但卻不能接受還要等十幾年。
    今年三十歲了,再等個十五年,四十五歲,就算開啟仙緣隻怕也為時已晚。
    除非獲得所謂的至寶。
    “人生有幾個十五年。”
    宋知書長長歎了口氣,有不甘,也有難受。
    但更多的是一種失望。
    本以為得到了一座寶山,卻不曾想到,條件如此苛刻。
    當真是地獄開局啊。
    “難道我這一生,當真要這樣碌碌無為下去嗎?”
    “為什麽一定要這樣?”
    “為什麽?”
    宋知書深吸一口氣,他充滿著不甘,也充滿著憤怒。
    安靜。
    塔內無比的安靜。
    宋知書站在原地,久久難以回神。
    不過。
    穿越的十五年。
    教會了宋知書太多太多東西了。
    若是十五年前,宋知書隻怕會道心崩塌,可十五年的磨礪,讓宋知書道心穩固了許多。
    雖然依舊會受到影響,但自我調節能力變強了許多。
    “應當還有其他辦法可以獲得儒道正氣。”
    “我不能太著急。”
    “欲速則不達。”
    “往好處去想,不一定沒有其他辦法。”
    “往壞處去想,十五年就十五年,總比一絲希望都沒有要好吧。”
    “這一生,能築基都已經是好事了。”
    宋知書以最快速度調節心情,仙緣帶來的衝擊太大了,所以讓自己產生不應該有的想法。
    築基,本已經是自己一生都無法追求的東西,而今依靠這件寶塔,築基是必然的,再多想,反而貪心了。
    當真有一種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長生不老期的感覺啊。
    念頭達通,宋知書沒有繼續糾結,隻是揮了揮手。
    將懸浮空中的六道儒家正氣重新收回體內。
    而後朝著寶塔外走去離開。
    他不知道走出寶塔是否就能回到現實,但宋知書知道的是,待在這裏顯然是不行的。
    而當宋知書走出寶塔時,果然,那種眩暈感再度襲來。
    緊接著,天旋地轉,有些突然,但是宋知書做好了準備。
    下一刻,熟悉的房屋映入眼前。
    房屋內安靜。
    窗外依舊下著傾盆大雨。
    猛烈拍打著屋簷窗戶。
    如此大雨,宋知書安靜地看著這一切,不打算出去,隻想在住處休息,好好消化方才的一切。
    好在昨日接的三個活,也不急這一兩日,眼下當務之急,是研究自己腦海當中的寶塔。
    “儒道。”
    宋知書來到書桌麵前,他執筆落字。
    儒道分兩部,一種是先秦之前的儒家思想,一種是先秦之後的儒家思想。
    宗旨便是人道大倫,愛與敬。
    孔聖之意,以人為本。
    先秦之前,儒家乃是諸子百家之一,無有高低之分。
    但百家之後,儒家獨大,等到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儒家就徹底演化成了更深層次的‘儒’。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個字,禁錮天下人的思想,是封建王朝統治者最強的手段,幾乎沒有之一。
    武力上的征服,永遠沒有思想上的禁錮可怕。
    仔細想想,自漢王朝之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貫穿曆史長河。
    “不知當今儒道是何儒道。”
    “但按照我體內寶塔來說,顯然與統治無關。”
    “儒學的真正內核,說到底無非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根。”
    “體內凝聚的儒家正氣,或許是與這個有關。”
    宋知書心中琢磨著。
    他現在想要搞懂怎樣才能獲得儒家正氣
    常規的儒家禁錮肯定毫無關聯。
    涉及到正氣,那這個氣,自然便是浩然正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宋知書喃喃自語。
    這是正氣歌,講述的便是什麽是浩然正氣。
    並且華夏文明當中,孟子最先提出浩然正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宋知書曾經認真理解過。
    浩然正氣,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正能量,這種能量,影響極大,它看不見,可卻無處不在,而且不分人種,隻分善惡。
    有仁義者,便有浩然正氣。
    仁義者若有相應的道德,那他就擁有了浩然正氣。
    “我體內的正氣,應當不是浩然正氣。”
    “細細回想,這十五年來,我雖沒有做錯壞事,但也談不上仁義,我雖不是小人,但也不存在道德高尚這一說法。”
    “仁義禮智信。”
    宋知書將這五個字細細品味。
    一個時辰後,宋知書略有眉頭,但依舊是無從下手。
    道理他都明白,可正是因為明白,才會迷茫。
    “我並非是明白仁義禮智信,說到底隻不過是知道仁義禮智信是什麽。”
    “真正的明白,是清楚了,知道了。”
    “不過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能像以往一般,忙於奔波,摘抄文章要,尋找新的辦法也要。”
    “現在不能太過於著急。”
    “欲速則不達。”
    “需腳踏實地,以不變應對萬變,以平常之心,麵對一切。”
    書桌麵前,宋知書感覺到了自己的困惑,也在第一時間做出了解決方案。
    平常心。
    砰砰。
    砰砰。
    也就在宋知書思考時,急促的敲門聲響起,使得宋知書回過神來。
    起身推開房門。
    是一名中年男子,穿著青藍色布衣,胸前繡著‘金陵信差’四個大字。
    不過渾身浸濕,看起來極其淒慘。
    “仙長。”
    “這是您的回信。”
    “外麵下了大雨,可能有點淋濕,您擔當點,小的也不是有意。”
    信差滿是歉意,擔心宋知書惱怒。
    他隻是個凡人,麵對修士,哪怕是練氣二層的修士,也不敢得罪。
    主要是這突如其來的大雨,是誰都沒有料到的。
    “無妨,這雨下的太突然了。”
    “你等下。”
    宋知書看著對方渾身浸濕,從房中取出一把紙傘。
    “拿著去吧。”
    “路上小心些。”
    宋知書沒什麽能給的,靈珠什麽他舍不得,唯一能幫的就是借把傘給對方。
    “這.......”
    後者明顯一愣。
    他沒想到宋知書竟然這麽好說話,而且還送把傘給自己。
    傘不值錢,可這種對待讓他莫名感動。
    他隻是一名信差,還是個凡人,生活在明月城內。
    這些修士仙人,在他眼中看來,一個個高高在上,哪怕是練氣一層的修士,隻要是修士,那他們的階級就已經劃清。
    上下之分,根深蒂固,沒有修士瞧得起凡人,當然也不會主動找凡人麻煩。
    因為沒有人會去找螻蟻麻煩。
    “多謝仙長。”
    “不過這傘我還是不要了。”
    “害了書信,再要紙傘,多少有些冒昧。”
    “淋濕點不怕,回去洗下身子就好。”
    中年男子憨笑,連忙拒絕。
    “縱然不顧身子,有把傘可以遮些書信,我性子溫和,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
    “拿著吧。”
    “不值什麽。”
    宋知書將紙傘再次遞給對方。
    “這。”
    “小的多謝仙長了。”
    “明日必來還贈。”
    信差憨笑,也不扭扭捏捏,接過紙傘便告退了。
    隻是就在信差離開時,一縷縷白色氣霧,自信差身上沒入自己體內。
    刹那間,宋知書驚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