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重啟分封製
字數:2576 加入書籤
朱白了四肢發達的朱樉一眼,懶得理他,而是直接看向了朱肅。
朱肅隻能顧左右而言他。
朱帶著玩味的笑意看著朱肅,自己這些天天天在大本堂中翻書,怎麽沒找見這些稀奇古怪的孤本?
朱棣悄悄的把朱肅拉到一邊。他熟讀兵書,自然能看出這套法子並非隻是強身健體而已。日常便練習負重奔跑,跋山涉水……這不就是鍛煉兵士的行軍以及各項能力嘛。
朱肅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朱棣眼中一喜,隨即又失落下來。
朱肅想說那不是太好了,可看到朱棣是肉眼可見的失落,這句話便不再好說出口來。知道他此生最好的就是兵事,讓他做個上不了疆場的閑王,無異於殺了他一般難受。心中歎了口氣,勸道:
朱棣聞言,精神一振。
朱肅心說老朱哪裏是聽自己的話,隻是把自己當說書先生罷了。堂堂洪武大帝怎麽可能那麽容易就能左右他的想法。
沒想到,左右老朱想法的機會很快就來了。這一天,聽完明孝宗朱佑樘一朝的曆史之後,老朱突然開口:
朱肅聽得一愣。這還是老朱在內閣之問以後,第一次主動向他詢問對於某種政策的看法。
想了想,還是直截了當的答道:
明朝後世的藩王被嚴格限製了兵權和參與政事的權利,還不允許藩王隨意離開駐地,他們百無一用,但開國皇帝朱元璋疼惜子孫,為他們提前訂下了極其豐厚的各項待遇。這種藩王製度逐漸將明朝皇族宗室變成了一個寄生在大明王朝的巨大毒瘤:藩王的豐厚待遇,成為了大明朝財政的巨大負擔。嘉靖四十一年,全國每年供應北京糧食四百萬石,而各地的藩王府每年的祿米總額是八百五十三萬石,是北京城的兩倍還多。
朱肅還沒講到這一節,但從諸多已經說過的蛛絲馬跡裏,老朱已經自行發現了這一重大的弊端。畢竟,在明孝宗弘治皇帝一朝中,給藩王賜下的田產實在太多了,多到不得不說的地步……
….
甚至明孝宗還開了國朝之先河,批準王府在新賜與的土地上自行收稅……
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土地兼並。隻是老朱沒想到,最大的土地兼並者,竟然是朱家人自己。
老朱喃喃道,話語中卻透著一股子怒其不爭的味道。
想到這些其實還是自己做的孽,老朱的話語不由得一滯。這幾日越聽老五說,就越覺得這個大明朝實在是千瘡百孔。饒是自己乃天下至尊,麵對後世的諸多問題,依然感覺力有未逮。
短短數月,老朱已經就大明許多政策進行了微調和修改。雖說還不到朝令夕改的地步,可已經有官員上奏勸他要以隋煬帝為戒,政令
過多操之過急,上下傳達不暢,易導致中樞與地方政令不一,引起官場亂象。
真教老朱愁白了頭。如今又發現了藩王空耗國帑這個新簍子,這可是自己的後代子孫啊!
老朱糾結的道。
這話教朱肅聽得哭笑不得。我們是龜兒子,那您是什麽?
不能直說,說了就得挨板子,隻好難受的憋在嘴裏。見老朱一臉糾結的苦思冥想,朱肅張了張嘴,糾結該不該開口。
此前老朱聽聞了大明後世某種弊政之後,也會這樣陷入沉思。那一條條改善之策,便是這麽想出來的。每當這時朱肅總會陷入沉默。他知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老朱絕對是最頂級的政客,而自己若是剝去了後世的那些學識眼界隻怕比普通人還不如。
一個國家施政的利弊得失,不是他所能夠衡量的。
不過現在他卻有想開口的欲望,其一是因為朱棣待自己不薄,他若是真的隻能老死富貴鄉,此生絕對會鬱鬱寡歡到終老;另一個緣由是後世網上的大神們也就大明的藩鎮政策有過一番討論,若是能從根子上改變藩鎮政策,說不定大明的未來會迎來另一番令人振奮的改變。
這份建議若是成功了,則大明必將成為曆史上最為耀眼的朝代,說不定還能多綿延幾百年。但若是失敗了,隻怕也會落得個如隋煬帝的大隋一般的下場。
發現了朱肅的欲言又止,老朱幹脆自己開口問道。
朱肅問。
老朱摸著下巴。
朱肅提示道。
老朱一愣,眼神有些古怪。
朱肅險些絕倒。
老朱皺起了眉頭。
引火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