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二章 水車軸承

字數:5526   加入書籤

A+A-




    後世的孔子廟,除了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之外,其它的孔子廟,其實是古代的學校,也就是學廟,屬於官辦學堂。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孔子廟其實是學校,所以清朝末期變法維新之時,有人建議把孔子抬出來,算作中國的教主,以期和基督教對抗,還主張開放文廟。
    殊不知,中華本無孔子廟,不過是學廟當中祭祀著孔子而已。
    廟宇當然可以開放,學堂怎麽開放呢?清華大學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你能隨便進嗎?
    由此可見,古代的官辦學堂一直以來都形同虛設,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文廟其實是國家辦的學校。
    到了唐至五代時期,興起了一種民間學堂,宋朝時候,開始進入鼎盛期,也就是書院。
    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皆起於北宋,算是為華夏古代教育事業,注入了一道新鮮血液。
    民辦書院的方式有三種:
    一:由道德學問高者,籌集創辦。
    二、研究學問的讀書人共同集資創辦。
    三、有權有勢者出資創辦。
    書院所傳授的學問,與官辦學堂的學問,是不一樣的,
    官辦學堂傳授的學問,是出於國家需要,對國家有利的理論,政治色彩較濃。
    民辦學院則更為靈活,代表著對新興事物的追求,開辟創新。
    隨著宋朝之後科舉製度漸趨完善,學院基本代替了官辦學堂的地位,所以孔子廟其實是學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為官辦學堂已經不是主流了。
    楊銘也一直在思考怎麽能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在全國各地興辦學堂,為國舉才那麽唯一的方式,就是民間籌辦。
    但是你得先告訴人家,民間學院出來的讀書人,可以參加科考,這樣一來,才會有人籌集創辦。
    當下的朝堂,可以說除了楊銘之外,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民間學院的出現,會對國家帶來什麽影響,他們的眼光畢竟束縛於當世,很難想的那麽長遠。
    但是想要將學院在全國推廣,書的問題,你得解決。
    書在大隋,是無價之寶,你想印刷之後普及大眾,難度非常之大,雕版印刷術,這都好說,簡單的一批,但首先的問題就是,誰會讓你印刷呢?怎麽才能印刷呢?
    秘書省的藏書,皇家子弟都不能隨便進去翻閱,何逞他人乎?
    說到底,還是需要一場大洗牌,但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楊銘要是敢這麽做,其實和曆史上的楊廣已經沒區別了。
    不能急,也急不來啊。
    造紙場,在大隋是歸太府寺管,全國的造紙廠隻有二十多家家,北方居多,南方以紹興、安徽南部、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紙質是基本相同的,就是產量不太行。
    京師的造紙場是最大的就在原先的漢長安城舊址,這裏現在叫長安縣,但是縣衙在大興城裏麵。
    楊銘在太府寺幾名官員的陪同下,專門去那邊瞧了瞧。
    工藝嘛,大概還是那四個步驟:原料分離、打漿、撈紙、烘幹。
    而且長安的造紙場還是用的水車,這裏有潏(yu)河,渭水的一級支流,不缺水。
    但是水車古代有個毛病,因為是木軸承,所以建不了多大,而且非常容易磨損,三天兩頭就得換軸承,所以紙張的出貨量不大。
    造紙的主要材料,是破舊的麻布,而不是麻類植物的原材料,所以也叫麻紙,像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就是這類紙做成的。
    首先原材料就貴了,麻布,是衣食住行的衣,其本身就是與糧食貨幣直接掛鉤,是硬通貨,老百姓可以沒有紙,但不能沒有衣。
    所以即使是破損的麻布,也是價格不菲的。
    原材料貴,工藝落後,加上出貨量低,導致紙張的價格非常之昂貴,麻紙的質量也分好壞,主要分粗細厚薄,有上等白麻紙,中等黃麻紙和下等粗麻紙。
    現今價格分別是三百錢一張,一百錢一張,五十錢一張,而且一張紙並不大,隋紙其實並沒有大小標準,看你用途如何,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的紙張標準都不一樣,在京師售賣最多的規格,是長四尺,寬兩尺,也就是1.4米x0.7米。
    最便宜的粗麻紙,老百姓是用得到的,這也是家庭中的一項大開支,什麽時候用呢?祭祖喪事用來製作紙錢和祭品。
    這也就是為什麽,經常有老百姓去撿別人的紙錢,保存起來,等到自己家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祭品中的整張紙,代表衣服,等於是給過世的親友燒件衣服穿,因為紙本來就是衣服做的,紙錢就不需要燒了。
    楊銘在造紙場呆了三天,大致了解其工藝之後,便返回了宮裏。
    他要改進造紙術,隻有紙張產量大了,價格才會降低,當平民也能用得起的時候,文字的傳播就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原材料的問題,是最好解決的,除了麻布之外,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子等其實都可以用得到。
    因為大隋本來就有這類紙,隻不過直接取材於植被本身,所以紙漿研磨的過程太過漫長,無法成為主流紙,那麽改善研磨過程,就可以了。
    那就是改造水車唄,而水車的問題主要在軸承,眼下已經有了精煉鋼,造出耐磨損的軸承,其實不難了。
    兩個圈中間套八顆珠子,這就是軸承了,主要問題還是在打磨上麵。
    軸承打磨的不夠光滑,也是不好用的,但想要打磨成後世那樣的光滑,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隻能用土辦法,將軸承放進細砂當中,人工用手打磨,雖然非常耗費時間,但軸承的用量畢竟不大,所以這點時間值得消耗。
    東宮,楊銘將大致的軸承製作方法,教給了太府寺卿元壽,少卿雲頂興,少卿王禎。
    “你們先做一套出來,將水車各個軸承改用精煉鋼做成的軸承,先試一試。”
    元壽點了點頭,盯著楊銘在紙上畫的那個軸承圖案,道:
    “臣大致明白了殿下的意思,是以內中的滾珠來帶動內外環的摩擦,形成力,想要做出來並且施以運用,不太容易啊。”
    “慢慢試,”楊銘笑道:“關鍵就在於珠子的大小圓度必須一致,才能形成統一的力,任意一個偏大偏小,或是不怎麽圓,就行不通。”
    雲頂興點頭道:“而且還得想辦法將滾珠套進內外環中,這個尺寸的掌握,有待深究。”
    簡易的軸承大概就是這三個部分,外環內凹,內環外凹,中間放進滾珠,三者是分開打造的,所以做成之後,你得能將珠子放進去。
    其實超級簡單。
    楊銘笑道:“先將內環貼緊外環一側,另一邊便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將滾珠放進這裏,然後再移動內環”
    “您別說了,臣明白了,”雲頂興一拍額頭,苦笑道:“如此簡單,臣竟然沒有想到,讓殿下見笑了。”
    “小技而已,你沒見過這種東西,自然不知道怎麽用,”楊銘道。
    元壽好奇道:“殿下又是從哪裏學來的這種新型軸承?”
    “自己琢磨的,”楊銘笑道:“有了精煉鋼,自然要物盡其用,精煉場歸你們管理,不要總琢磨著打造兵器工具,其實很多地方都用得著,你們今後也要好好琢磨探究。”
    “臣受教了,”元壽感歎道。
    其實他們對楊銘今天的搞出來的東西,並不怎麽意外,畢竟精煉鋼也是人家弄出來的,屬於是見怪不怪了。
    其實軸承還可以因其用途而改造加寬,鋼珠改成小圓柱,不過這一點,不用楊銘提醒,元壽他們自己就已經想到了,畢竟是專業選手,一點就通,一件工具做成,如何延伸使用,他們是不用教的。
    接下來,太府寺開始著手研究軸承的製造,隻要這玩意造出來,水車就近乎無限使用,人力成本將會大大縮減。
    不單單可以用在造紙上麵,灌溉、磨麵粉、打穀都是可以用的到的。
    楊銘現在,可以靜靜的等待了。
    馮玉致自打跟了他,還沒有同房過,楊銘這天晚上去了陳淑儀的宜秋宮,本來是探望女兒,正好見到了獨孤鳳兒。
    久旱逢甘霖,獨孤鳳兒直接將楊銘拉扯走,在自己的寢殿內,全力滋補著楊銘,她還沒有孩子呢。
    兩人鬧出的聲音之大,殿外的院子裏聽的非常真切,馮玉致就住在獨孤鳳兒隔壁,聽到動靜後,專門搬了把梯子過來,結果越聽,越是春潮起伏,激動之下一個不小心從梯子上摔下來,把腳給扭了。
    “怎麽這麽不小心?”第二天才知道情況的楊銘,帶著陳淑儀和鳳兒過來探望。
    馮玉致右腳踝腫的老高,以被子墊高,敷著毛巾,聽到楊銘的關心,撅了撅嘴將頭轉至一旁,不吭聲了。
    楊銘也有點奇怪,你這生的哪門子氣呢?
    還是獨孤鳳兒從殿外進來,湊到楊銘耳邊小聲嘀咕了一番,楊銘才算恍然大悟。
    鳳兒剛才在外麵,是在詢問那些宮女,馮玉致到底是怎麽摔的,知道結果後,她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
    寢殿這麽大,裏三重外三重的,你們都能聽到啊?那我以後還是小聲點吧。
    楊銘哭笑不得,朝馮玉致笑道:“好了,最近我就住在你殿裏,等你傷好了再說。”
    得知真相的陳淑儀在一旁笑道:“傷沒好,也是可以的。”
    楊銘和獨孤鳳兒同時一愣,麵麵相覷,馮玉致更是大窘,直接將枕巾蓋在了臉上。(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