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章
字數:5439 加入書籤
第章碧梧初出(三)
考場裏果然隻有八人,按照排好的座位落座後,卓思衡略看一眼,周家公子也在,其餘孩子似乎都是差不多年歲,自己倒是歲數最長個子最高的那個。
按照規矩,本州的提舉學事司大人隻管州解試與科試出題,其餘皆由學錄一級官員監堂分卷,卓思衡拿到後略一看,便當即胸有成竹提筆書寫作答。
期間學錄和學監象征性在幾個孩子周圍轉轉,他們並不太在意,這種秋闈前的小考在朔州有的年份根本沒一人報考,偶爾有,也基本都是此地外放任職的官員子弟為做考練參加。太宗朝曾體恤外放官員子弟各處應考奔波辛苦,又因科試尤以稚齡居多,便準許在任職之地參加科試,而他們將來的解試卻都是要回原籍考的,自然過與不過都與本地學官幹係不大,四處走轉便已是職責所到了。
更何況這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考試,一個時辰後,便開始陸續有人交卷。周家公子交卷最早,老學錄心想果然是詩書之家出來的孩子,他看著周通判大人的小兒子將卷紙雙手送入交卷處,朝諸位官吏一一行禮後才退出去,更是心道大家大戶出身,果然禮儀周全。
大多能在如此偏僻州郡考科試的都是官吏與鄉宦人家,開蒙早又有專門先生教,這樣的題目實在不夠看,或許隻是為了提前感受一下考場氛圍。
但即便是小考試也有規矩,科試雖然不用移紙謄錄那麽嚴格,可也是要糊上名字的,在此之前監堂官不許碰卷,他閑來無事便四處打量,卻看見了卓思衡。
這孩子的年級考科試是大了不少,看衣著也出身窮苦,那日來遞家狀和保單時他正犯困,隻看了保單是寧朔郡杏山鄉的,便知他是從軍屯小村出身,雖說長相的確不凡,看起來也像個讀書知禮的,但出身在這裏,想來也無甚可表,隻是習得幾個字讀過兩行四五,上不得台麵。
此時這個名為卓思衡的孩子便正在微微蹙起眉目,一筆未寫,隻盯著卷子,大概是實在答不出來。老學錄微微搖了搖頭。
又待一個時辰,有兩人離場後,卓思衡才起身交卷。
許是挨不下去,早交早了罷了。老學錄在卓思衡按規矩朝自己行禮時並不特意表示,隻半眯著眼,略微點頭,示意可以離場。
卓思衡出來時正是中午太陽最濃熱之際。雖說朔州居北,然而六月正午的陽光也頗有些不饒人的脾氣,閃閃的光晃得他眼睛略有些花,回頭看了眼重新關門的考場,搖頭暗想自己喜歡答完檢查的毛病還是改不了,從前是現在也是,其實科舉講究落筆成文,卓衍說過,他省試時差點沒答完時策,便是因為從草稿往試卷謄寫時抄串了行,不過好在答題快,最終緊趕慢趕時間還夠。果然這種小考和真正科舉還是不同的,自解試開始,考場便不再是這般大屋單座,而是在單人號房內獨自答題,即便有科試經驗其實也用不上。
他出來時,卓衍竟還在外麵站著,隻是找了個棵樹蔭,故而沒有被熱曬得很狼狽,他看見兒子若有所思出來,忙迎上去接過提籃,想開口問考得如何,又怕問多孩子焦慮,隻能說道“餓沒餓?找個麵攤先用午飯吧。”
卓思衡猜出他神色背後的緣由,又是感動又是想笑,果然可憐天下父母心,父親這種自己金殿對策尚能二甲前列的國家級優秀科舉考生,輪到自己兒子考個全是小題的科試都手腳不知往哪放。
當真是慈父之心。
他心中溫暖,笑著說道“爹,題都是您教過的,孩兒都記得很牢,不會有問題的。”不知怎麽,他就很想逗逗自己這個老爹,又道,“今後解試來這裏考可不是一上午就能出來的,爹要不要找村頭李木匠打個床榻搬來在這兒等我?”
卓衍聽到孩子這樣說便全然放心,笑著拍打他兩下後背“你慈衡小妹就是和你學壞了,就愛拿你爹開樂子。看你尚能說笑,便知道必然無恙。不過解試可不是在州裏考,而是要去寧興府的雲中城去考。”
卓思衡有些詫異,不是說解試要在本州本籍考麽?怎麽跑到寧興府去了?
大巍朝疆域甚廣開曆代之最,太【】祖皇帝便在建國伊始先將天下三分為北中南三個地理區域,中京府帝京乃是皇朝都城所在,而為保南北吏政與民安,在北方設寧興府雲中又謂北都城,在南方設江南府建業又謂南都城。
寧興府地處北鎮五衝要地,北守延和軍治監與西勝關要塞,南通京寧運河直抵皇朝心髒,西接慕、戎二州有達烏梁的互市與官道,東瀕麟州本朝龍興之地,可謂天下通衢更兼險要。
這可是北方第一大城,他去那裏考解試?
“我朝有規定,二三郡邑小州若是地廣人稀,每年應科人數不滿百,便辦文牒去臨州解試,然而北方四州每次開科應試的人數加起來都不到一百人,索性太宗時期便下詔,這四個州都無需浪費物力財力單獨建自己的貢院,一齊到寧興府取試。”卓衍給兒子解釋,“到那時你便可得見真正大城氣象了。”
卓家父子正在交流璀璨未來的時候,科試場內的卷子已都交納糊封完畢,卷不過八張,又都是幾乎有標準答案的試題,朔州學正一人片刻便能批閱完畢,學錄隻在一旁看著,心想不知哪張是周家小公子的。
誰知這時,提舉朔州學事司的劉溯劉大人卻走了進閱堂,眾人連忙起身朝上峰行禮。
劉溯看上去比屋裏所有人都年輕,不過三十歲上下,麵白少須,然而大家皆知,劉大人來這裏外放不是他年輕有為,而是得益於他舊日於朝內的恩師佟鐸。
佟鐸致仕前曾官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集賢館大學士,致仕後皇上恩榮有加,又加封了太子少傅。其曾主管吏部時便對時任翰林院校書的劉溯頗為欣賞,多有提攜。本來從翰林院出來後劉溯外放到朔州該是當個郡內的通判,然而他卻徑直做了朔州學事司的學正,三年後原任擢升提舉。
他來這裏實屬意外,科試是無需他這個學事司老大照應的,不過劉溯做官從來頗為認真,不願給恩師丟人,又聽說今年本州考科試的孩子居然有八個,創了朔州建州以來的曆史新高,於是特來巡視一番。
科試無需另任考官,州內學事司自行判別即可,劉大人來了,其餘人便讓他率先閱卷。
劉溯接過看去,手上這張卷字是不錯,然而對答略有差池,不過隻錯一兩道,自是無需苛刻,便朱筆勾圈,算過了。前幾張卷子大抵如此,他忍不住感慨這地方真的不比自己家鄉青州,每年科試還得單開貢院才能裝得下一屋子小孩,個頂個答卷漂亮準確,這般卷子若是落在他老家學正手裏怕是基本要被扔出門去的。
然後,他猛然間眼前一亮,整個人都繃直了脊背。
這樣好看的字實在少見,規矩裏又透著銳意,橫豎撇捺均是勾畫有力,於孩子來說寫出這般字跡已是極難得,更別提前麵小題皆是全對,後麵大義誦文也遣詞成句別致準確,便是放在學風榮茂之州與教化繁盛之地,這字與卷子也是一等一的上佳。
想不到偏遠朔州竟有如此才學後輩!
本次題目是他自己出的,其實有一道《尚書》的大義對於科試生來說略有些難,可若都是無趣簡單之題,難免人人都過,顯得他好像怠慢公務,便做了保留。之前看過的幾張卷子無一人答出,唯獨此卷洋洋灑灑鞭辟入裏。
問得是《尚書周書》“梓材”一篇三比何?何解?
不同於其他題目大多是死記硬背,此道題需要理解周公為何以三種比喻當做教育方式,來引導康叔施政。
寫答此卷的少年不但答出“明德”與“德政”兩個關鍵,最厲害的是居然還能旁征博引,將《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的“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當做旁論拋出,給予“明德”和“德政”的後續解讀,並繼而闡述出此乃“成康之治”的始因之一,當真精彩!
可見這個年紀已是經史子集都有涉獵,極為難得!
劉溯欣喜之餘,將卷子給其餘官吏傳閱,大家都讚不絕口,拿到卷子也是眼前一亮的學錄心想,這般才學必然是周大人的公子了才有了。
餘下的批閱與閱此卷相比便有些味同嚼蠟了,不過大多學子都並無多錯大錯,劉溯便表示本次科試八人皆全通過。
其實有八個人共同參加朔州的科試,已經可以當做他自己的一項治學功績向上申表了,而劉溯心中卻直歎可惜,這樣優秀的孩子定然是家學淵源,恐怕是本地官員之子,解試之時也要回去原籍,自己是沾不到什麽光了。
然而等掀開縫住的名字,其餘關於大多怔在原地,這上麵的是個陌生名字卓思衡。眾人取來杏山鄉戶籍冊查看,隻見其名果然赫然其上。
劉溯簡直是意外之喜,想不到竟是個本地戶籍的孩子!
於是他拿著試卷朝眾人朗聲道
“若我朔州有入春圍第一人,當為此子!”
這些卓思衡是不知道的。第二日他與父親去看成績,見到自己名字雖不意外,但也很是開心。然而一旁的父親卻眼中熒然有光,自言自語般輕輕說了句“阿玉……你是否得見……”
卓思衡心中一痛,父子二人皆是默然。
取了解試的憑證,畫押在冊後,卓家父子二人去買了些帶給家中留守三個孩子與鄉中幾戶往來較多人家的東西,去城門口找了個順前半段回鄉路的貨馬車,花了些銅板搭乘,踏上了回去的路。
誰知原定來道中車馬驛接他們的鄉裏牛車遲了,他們下了貨馬車後也不願幹等,便和驛卒借了釣竿,抓幾個螞蚱當餌食,去到路旁不遠處的清溪當中垂釣,悠閑等待來接自己的鄉人。
卓衍常帶卓思衡釣魚,他說釣魚可養君子心性,卓思衡倒沒什麽感覺,他時長帶本書去溪旁邊掉邊看,鄉野風光一片爛漫當中讀書,他覺得比釣魚更是樂事。
此時垂釣的父子二人心情都已轉好,卓衍講了些從前自己應考的趣事,卓思衡笑得嚇跑好幾條魚,隻是忽然他想起,父親在朔州衙門前答應講給自己聽的事還沒說,所以又問了一次“爹,那個周大人和您認識,是否與當年戾太子和咱們家的案子有關?”能讓二人相顧無言的,想必也隻有這件大事了。
卓衍似乎並不意外卓思衡會問這個,此時天地之間唯有淙淙水聲、細細風聲、荷葉颯颯、鳥鳴啁啾與夏蟲吱呀,再沒旁的人能聽見二人父子之間的絮語閑談。
“你也該是時候知道這些了。”他輕歎一聲,將粗糲的樺木魚竿撂在膝頭,“事情還得從孝宗在位時的觀正二十二年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