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摸魚才是第一生產力

字數:4110   加入書籤

A+A-


    王傳啟帶著喜色踏入王維的辦公室,腳步一滯。
    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裏隻有王維一個人,隻見他姿態優雅地坐在辦公椅上,目光投向窗外的藍天和白雲,出神得相當投入。
    老王酸了,幽幽道:“上班摸魚,很爽吧?”
    王維頭也不回:“爽啊!山河錯落有致,人間煙火如常,萬般算計皆下策,唯有摸魚最自然。”
    老王差點被氣個抑倒。
    自己在這忙死忙活,這混球偷懶不說,居然還拽起詩文來?
    像是有雷達一樣,王維在老王的火氣爆發前收回視線,絲滑轉換成工作狀態:“讚助商都談下來了?”
    “還沒有。”老王沒好氣道,“不過拿下來的問題不大。”
    “我想也是。階梯式讚助嘛,降低了他們大手筆投入的風險,連這樣都不敢賭的話,也沒必要談讚助了。”王維很自然道。
    說到底,讚助商願意廣告植入,就跟演員想參演他的新片,投資者想投資他的新片一樣,都是在賭一件事——
    跟成功者合作更容易成功!
    王維與老王拆解了一遍劇本,真正與劇情強關聯且適合植入廣告的道具中,像文具什麽的,廠商打錢倒是打得很爽快,但他們每年的廣告投入就那麽點,也別指望能薅到大筆羊毛。
    隻有電腦和手機的廠商有希望填平他們的製作成本。
    唯一的問題是,廠商也不傻,小賭怡情大賭傷身的道理他們也懂。
    身為“騙錢達人”的老王怎麽會沒有準備呢?
    階梯式讚助就很貼心地給了他們一個台階——如果票房不理想,打水漂的也無非是一筆基礎讚助;如果票房大爆,那植入廣告的價值就大了,多出點血又何妨。
    所以,能否薅到大筆羊毛的關鍵,又成了王維能不能繼續保持成功。
    隻是,瞅著這貨熟練的摸魚,老王的怨念又上來了。
    “真應該給你找個製片人,拿著小鞭子在後麵隨時督促你!”
    王維瞥了他一眼:“呐,這就是男人嫉妒的嘴臉。我能偷懶,難道不是因為我把製片人的工作幹得還不賴?”
    說起來,王維這種情況真是太特殊了。
    要知道,因為遠比另一時空發展更成熟,當下的華娛跟好萊塢一樣,是製片人中心製。
    畢竟,導演這種生物大家都懂,時不時就會突然冒出想要挑戰市場習慣的二愣子或者說文青。
    一旦讓他們握了最終剪輯權,就會自我膨脹,剪出一些不符合觀眾口味、特別自我的電影來。
    這是一個成熟市場的投資者們不能接受的。
    這就需要時刻關注市場,更了解當前觀眾口味的製片人進行最後把關。
    然而,到了王維這裏,事情又有所不同了——
    一來,他就是資方,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力;
    二來,哪怕掌握了最終剪輯權,他也會比一般的導演更加理智一些。
    ——誰叫他是看過電影原片的呢,這就讓他在拍攝剪輯時,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
    老王自然不知道後麵一點,但王維說自己幹得還不賴,他還真沒法反駁。
    在電影的最開始,製片人的工作其實就是將電影的一些關鍵製作因素——劇本、導演、明星和資金——合理地整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影片的雛形。
    回到《天才槍手》上:
    導演就是他自己,不用說;
    劇本也是他拿出來的,而且還交給編劇組繼續修改打磨,據他所知現在已經出到了第三版,但他還是不滿意;
    明星,最大牌的沈貞儀敲定了,配戲的老戲骨也敲定了,其他演員都交給副導演老徐帶人去試鏡,起碼第一輪試鏡還用不上他;
    資金……尼瑪,這工作不就是落在他老王身上了嗎?
    ——你瞅瞅,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被王維“甩”給了其他人,他這個導演兼任製片人可不是當得遊刃有餘?
    王維可不覺得自己是在“甩鍋”,這明明是比拍上一部電影時更加成熟了好不好。
    不學會摸魚,怎麽能有更大格局?
    比如——
    “嗯,我順便摸了一下我們營銷部門的底,怎麽說呢?達不到我滿意的程度。”王維直言不諱。
    雖然新片都還沒個影兒,但作為製片人,他已經在考慮片子的觀眾開發了。
    問題突然回到公司身上,老王目光一凝:“怎麽說?”
    “你該知道,過去不管是五大還是我們敦煌,都有不同類型的影片使用不同宣發方案的說法。”
    老王點頭:“這些方案都是各大發行公司的商業機密。”
    “但你沒有發現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新一代人的成長,基於經驗的舊的電影宣傳方案正在失效。”
    王維皺了皺眉,繼續道:“我讓他們就《天才槍手》的劇情、明星、地域背景做分析,辨別目標觀眾人群,以便精準營銷,發現他們完全忽視了互聯網,然後……”
    他敲了敲桌子,道:“我就在想,敦煌是這樣,五大應該也好不到哪裏去,這是不是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時代在變革,身處其中的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老王似乎有點懂,但又沒完全懂。
    畢竟,他很難想象日後的互聯網會成為每個人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
    “所以,你是想……”
    “重組敦煌的宣傳和發行部門,依靠新的大數據分析方法來獲得電影宣發的數據和公式。”王維總結道。
    他說的,其實就是新時代爛大街的大數據思維。
    但在這個互聯網還處於門戶網站的時代,隻有少數時代弄潮兒才有大數據的概念。
    老王就似懂非懂。
    但有一點他聽懂了。
    王維這廝的眼光似乎已經超脫了導演兼製片人的身份。
    這就有點嚇人了喂。
    可以說,任一個導演兼任製片人,掌握最終剪輯權後,還能製作出很好的電影,那這個導演必然會成為一方大佬。
    比如曾經的他們家的老爺子,比如華娛現在那幾個一線的大導演……
    而超脫了導演兼任製片人,那又是何等存在?
    大佬的大佬?
    老王不敢想。
    更令他深深迷惑的是,難道摸魚才是第一生產力?
    不然這廝怎麽摸著摸著就有了這麽多讓他不明覺厲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