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度 第5章:朝歌入目來

字數:4087   加入書籤

A+A-




    何謂道心。
    用道門的話說叫做悟道之心,用佛門的話來說叫做菩提心,儒家則稱之為天理,而用蘇幕所熟悉的話來說應該叫做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當然,這隻是官方定義。
    每一個人的道心悟到什麽樣的層次不盡相同。
    莫千與的道心是怎樣的
    殺了查半山或者說令查半山得到應有的懲罰便是她的道心。
    所謂道心起誓,她可以非常平靜的將之當做一句廢話,不會讓自己的心境為之產生半點波瀾。
    不過。
    即便明白這一點,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
    就像溫道言對莫千與的擔心一樣,溫道言同樣認為查半山該接受審判。
    可他卻不敢以道心起誓,因為他不可能像莫千與那樣平靜的去看待,在往後的修行之中,每每想到此,他的道心便會泛起波瀾,質疑自己,影響修行。
    馬車繼續向南走。
    蘇幕看向莫千與提出一個深深的疑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平河太子殿下決定上奏若神山之事時,希望我們署名,我是沒有署名的吧”
    “嗯,”莫千與似乎沒有覺察出什麽奇怪的地方,平靜點頭。
    見她如此這般毫無動靜,蘇幕加重了語氣,問道:“那我就不明白了,為什麽他們這麽快就查到我,並且也將我列為了刺殺目標呢”
    “我如何知曉”
    莫千與覺得此刻的蘇幕變得有些笨,說道:“你與我們同行,若神山上還是主導之人,他們查到很稀奇嗎”
    “何況,當日在若神山上出現一名禦史台官員,而主導刺殺我們的人同樣是禦史台官員,很可能就是此人泄露出去的吧。”
    便在此時。
    溫道言弱弱的舉起手來。
    “你做什麽”檀如蘇發現此刻的溫道言,從來泰然自若的臉上此刻竟多了些許的心虛和小心翼翼。
    這種模樣,幾乎就是違背了自己道心的模樣。
    “我有話說,”溫道言小聲說。
    “你知道內幕”蘇幕看來,溫道言的小表情,任誰都能看出問題。
    “原本是沒有署名的,”
    溫道言還是在努力的平複自己的心情,“不過後來殿下說這件事大師兄您居功至偉,更是殿下救命恩人,殿下便又將大師兄的名字寫了上去。”
    “你知道為什麽不阻止”蘇幕這就不懂了。
    豈料這會兒溫道言立馬坐正身子,道:“我知曉大師兄為善不欲人知,如此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可師弟以為,如此潑天之功,我們三人絕難承受。”
    “這麽說,你是一片好心了,”
    蘇幕艱難的擠出一抹笑容來,說道:“那你剛才心虛什麽”
    溫道言老老實實答道:“回大師兄,殿下讓我對您隱瞞此事,有違道心。”
    “你還真是我誠實信賴的好師弟啊。”
    此後往京都的數日光景,再也沒有意外發生。
    京畿道的路變得更加平坦,在進入朝歌地界後,官道上已經鋪砌上極佳的青石磚,匠人門鋪砌技術亦是極好,連磚縫都難以才看見。
    道旁兩畔每隔一段距離便種有四季常春的靈樹,無時無刻都在洗滌著流淌在天地間的靈氣,便是凡人行走在這樣的官道上,也會倍感心曠神怡。
    或許,這也是朝歌大道之上行人始終絡繹不絕的緣故之一。
    鳴歌河,河水清澈到仿佛能將人心洗滌幹淨。
    來到這條河,便說明距離朝歌隻有十餘裏距離,河岸兩邊的柳枝細長,上麵常年停靠著一種很漂亮的靈鳥,便叫鳴歌鳥。
    不止是因為這種鳥的歌聲猶如天籟,更為重要的是,鳴歌鳥的聲音會從這裏一路飄進朝歌,直達天聽。
    “據說在大周立國之時,太宗皇帝征戰在外,朝歌城外有人想要裏應外合,篡位弑殺太子,”
    溫道言已在京都有一段時日,但來到此間,依然覺得兩岸風景如畫。
    他給小猴子講述著:“最終就是因為鳴歌鳥的傳信,以至於那群人的計劃失敗。”
    “造反的人不知道鳴歌鳥嗎”小猴子聽得很認真,就像一個學生。
    溫道言輕聲說:“在太宗皇帝以前,沒有鳴歌這種鳥,傳聞,鳴歌鳥是太宗皇帝割自己的肉喂養出來的,他們名字中的‘歌’是朝歌的‘歌’,太宗皇帝將它們喂養出來,就是為了護衛朝歌城。”
    “哦”小猴子頻頻點頭,聽得津津有味。
    “前方那座通體雪白的橋名叫散玉橋,橫跨河兩岸,正好長三十三丈。”
    溫道言很有興致的介紹道:“散玉橋是主建朝歌城的大陽符師墨勝親自主持修建,此橋符意上通於天,下承於地,中通於人,修行者站在上麵,真元便會不受控製的向外四溢,並伴有眩暈之感。”
    “隻有道基、真元足夠穩固之人,方才能夠避免,故而,在朝歌有不少人比鬥的場地多會選定在此,有很多著名的強者較量場地就發生在此間。”
    “是嗎都有哪些”小猴子追問道。
    就在此時。
    行走在前方的太子車駕忽然停下。
    旋即,太子掀開車窗向後看來,“蘇幕恩公,貴派趙真人來此接應了。”
    趙真人,所指的是蜀山掌門親傳弟子趙知棠。
    趙知棠並沒有步入洞虛之境,太子這般稱呼,既是對趙知棠實力的認可,更是對蜀山的敬重。
    作為聖地掌門親傳,即便是當朝宰相見到,也會禮讓三分。
    早在從平河出發時,莫千與就已經傳書趙知棠。
    準確說,這一路之上,趙知棠和他們從未斷過聯係。
    若神山上的事,趙知棠如今也盡數知曉。
    隻不過他從未說過要出城來接應他們,這讓莫千與也感到頗為詫異。
    “拜見太子殿下。”
    橋頭,一名身穿青衫的少年眉見泛著淡淡的漣漪,他躬身行禮,神識卻早已經向後落到蘇幕的身上。
    常春與他一道而來,亦是緊隨其後行禮拜下。
    “趙真人快快請起,”
    太子虛扶,餘光向後掠過,然後壓低聲音朝著趙知棠說:“趙真人,能否求您一件事。”
    “能為殿下效勞,是我的榮幸,”趙知棠很上道,直接傳音交流。
    太子說:“趙真人能否讓師師隨我一同入宮。”
    趙知棠抬首,麵無表情的注視著太子說:“這份榮幸,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