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臨渝關王彥用計,奉天府龐博議和
字數:7062 加入書籤
玄默聽了紫靈的話,鄭重地說道:“京中之事我辦得好,不求你知我,隻求你明白我來京都不為複仇,一己之私致使廟堂崩壞,此等行徑與禽獸何異。我來京都隻為查明事情緣由,不能放任宵小之輩禍亂天下。”
紫靈並沒有相爭,帶淚的眼中有了一抹堅毅。
臨渝關,自從三年前柱國將軍許尚武收複臨渝關以後,皇帝尊奉柱國將軍許尚武之意,封王彥為鎮北將軍,宗盛為驃騎將軍,二人又在歸雁峰頂設立哨卡鑄造烽台,由王彥駐守臨渝關,宗盛設卡歸雁峰,形成掎角之勢,遙相呼應。
夜幽國上將耶律雄才臨渝關一戰之後急火攻心,自此便臥病不起,國中能倚重者隻有其子耶律鎮北、耶律安南二人,一年前開始夜幽國再度騷擾臨渝關,雙方大小戰役幾十場,各有勝負,雙方將士苦不堪言。
這一日,王彥傳來宗盛至臨渝關,看著城外駐紮的夜幽,王彥說道:“三年前新軍力竭,沒能掃清夜幽國,終成心腹,如此拉扯隻怕難以為繼,需想辦法畢功於一役。”
宗盛說道:“大將軍可有妙計”
王彥說道:“正是無可奈何故請將軍來共同商議。”
宗盛說道:“如此看來隻能用計,不如用驕兵之計”
王彥說道:“請將軍快快道來。”
宗盛說道:“明日開始,我軍日日叫陣,若戰隻許敗,不許勝,接連數日夜幽軍必然驕縱,從而疏懶,我們再伺機一擊而勝。”
王彥說道:“如此隻怕還是不行,如若驕兵還需丟些城池方可,最好以臨渝關為誘餌,如此方能奏效,上次未能重創夜幽國,此次定要讓其有來無回,方能治本。”
宗勝說道:“隻怕會擾亂軍心,萬一將士失了鬥誌,怕是真要大敗。”
王彥說道:“既然用計,那便當機立斷,失了關卡還能奪回,如若在關口長此以往,隻怕山河難以寧定,戍邊將士苦不堪言,如此隻怕更加棘手。”
二人計較已定,便不再猶豫,各自安排去了,自此之後王彥每日出去叫陣,而從未勝過,士卒氣勢一日不如一日,夜幽營之內,耶律鎮北、耶律安南同眾將士升帳議事,耶律鎮北說道:“近幾日大禹軍每日叫陣,從未得勝,本將軍觀其軍中士氣低迷,怕是敗亡不遠,全軍將士要再接再厲,不可錯失良機,三年前上將軍之恥我等一並報還。”
耶律安南說道:“一年多來大禹軍與我軍你來我往,各有勝負,近來突然隻敗不勝,怕是用計,還需小心提防才是,不可大意而後置三軍於死地。”
耶律鎮北說道:“這個自然,三年前的教訓要汲取,但也不能過於妄自菲薄,用兵者,因勢利導,其勢因敵而變,其行因勢而動,故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眾將然其說,耶律安南待要再言,已被眾將附和之音壓下,隻能作罷,再作計議。
卻說次日由宗盛領兵叫陣,雙方列陣拚殺,宗盛對戰耶律鎮北佯做不敵敗走,王彥連忙出關營救,王彥與耶律鎮北戰五十合王彥亦佯敗而走,大禹軍亂作一團,丟盔棄甲而退回關內,夜幽國攻城久攻不下,隻能鳴金收兵。
是夜,隻聽得臨渝關上戰鼓雷動,夜幽國眾將士以為大禹軍前來劫寨,慌忙起來應對,隻是眾軍做好防禦之後發現臨渝關關門緊閉,未有一兵一卒調動,隻是戰鼓依舊雷動。就這樣大禹軍一直擂動戰鼓,攪得夜幽國大軍一夜不能休息,次日耶律鎮北視察軍情,發現眾軍萎靡不振,略有醒悟,便告訴眾軍說道:“此乃大禹軍緩兵之計,為了讓我軍無力攻打臨渝關,切不可上當,白天眾軍休整,不得有誤。”
眾將是領命而去。
當天夜裏,隻聽得臨渝關上繼續戰鼓擂動,眾軍方明白耶律將軍判斷無誤,便安心休養,未做關注,耶律安南心中極為不安,生怕是王彥所用的疑兵之計,便偷偷派人去臨渝關探查軍情,很快探馬回報,說道:“臨渝關上已經沒有大禹軍,城牆上全是稻草人身穿盔甲,所謂戰鼓擂動是每個戰鼓上都倒掛公羊,公羊前蹄掙紮求生所以擂動戰鼓,其實大禹軍已然逃遁了。”
聽罷奏報,耶律鎮北說道:“擂鼓聚將。”
眾將聚畢,耶律鎮北說道:“大禹軍力竭而逃,此番我軍必要乘勝追擊,不可讓大禹軍有休養之機,能否建功立業,在此一戰。”說罷,便要點將,隻聽得耶律安南說道:“大禹軍逃跑甚為可疑,應派探馬探查清楚再做計較。”
耶律鎮北略作思忖,同意其看法,便派出探馬先行,說道:“探馬先行,自然無虞,我等先入關要緊,否則此等良機再難尋得。”
耶律安南隻能答應,便安排好守寨軍士,往臨渝關而去。隻見臨渝關內,旌旗紛亂滿地,糧草輜重更是斜七豎八,其情景可見大軍遁走之倉促,看到這等情形,耶律鎮北說道:“大禹軍果然倉皇逃竄了。”向著弟弟耶律安南說道:“你就是太過於謹慎,且看探馬如何回報。”耶律安南自知理虧,便未多言。
說罷命令三軍城頭易幟,安排城防,大軍駐紮等等諸般事宜,等諸事妥當隻見東方已經透著光亮,這時探馬回報說道:“稟報大將軍,前出五十裏發現大禹軍駐紮,隻見全軍上下混亂不堪毫無鬥誌。”
耶律鎮北聽完大喜說道:“整頓三軍追殺大禹軍。”
眾軍行至半日便見滿地傷布,灶台縱橫還有餘溫,顯然才走不久,夜幽軍連忙追趕,行不到二十裏,便見前方大禹軍萎頓前行,耶律鎮北大喜,喊道:“三軍聽令,追殺大禹軍,殺!”
聽到震天的戰鼓聲,喊殺聲,大禹軍倉皇逃竄丟盔棄甲,毫無反抗之意,夜幽軍隻能分軍圍殺,追不到五裏,王彥從右側殺出,宗盛從左側殺出,夜幽軍圖逢此變,陣腳大亂,隻見逃跑的大禹軍突然轉身,後軍變前軍,三方衝殺,夜幽軍亂作一團,向臨渝關逃竄而去,隻聽得王彥搭弓射箭一劍正中耶律鎮北左肩,一聲痛呼連人帶馬摔落於地,眾軍連忙搭救,倉皇逃竄。
大禹軍已然殺瘋,一路追趕,臨渝關夜幽守軍本來人少將寡,隻能棄關而逃,大禹軍一路追殺,直至夜幽國都奉天府才安營紮寨,夜幽國君驚聞此變,嚇得七竅離體,急忙召喚眾臣問曰:“大禹軍兵臨城下,城內兵少將寡,為之奈何”
夜幽國儀鸞殿內按察指揮使韓書良站出來說道:“此次戰敗,我軍再無戰力,隻怕隻能求和。”
夜幽國君說道:“韓愛卿此言甚善,朕命你為議和使節,全權處理此事。”
韓書良應諾,夜幽國君心急如焚,不待詳議便遣使出京了。
大禹軍營外,韓書良遞上國書,言明來意,便有守軍報於大將軍王彥,王彥連忙請韓國良入內,見禮畢,分賓主坐定,王彥說道:“敢問貴使有何要事”
韓書良自知對方明知故問,然處於劣勢,隻能硬著頭皮說道:“王將軍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果然不俗,依我看王將軍之才略不在當初柱國將軍許尚武之下,何必明知故問”
王彥說道:“貴使謬讚了,王某一介武夫不及柱國將軍之萬一,還請貴使明示。”
韓書良說道:“貴我雙方以臨渝關為界,一向井水無犯,將軍何故引軍奪我山川,逼我皇都”
不待王彥說話,宗盛冷笑道:“好一個井水無犯,三年前貴國破我臨渝關,奪我數十座城池,有賴於柱國將軍鬼神莫測之手段方能收複失地;就在一年前貴國耶律鎮北、耶律安南兄弟二人帶領三軍屢次襲擾我臨渝關,這就是貴使所說的井水不犯河水”
韓書良一時啞口無言,隻聽王彥說道:“貴使請說明來意。”
韓書良略做思忖,說道:“貴我雙方毗鄰,有所摩擦在所難免,其中不免有誤會,而今貴軍兵臨城下犯我皇都,於情於理都不太妥當。”
王彥說道:“大禹國一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今日之果,乃是貴國所致,如果貴使是來講理那便請回,我等粗人,不會說話,咱們戰場見高下。”
韓書良真是有苦難言,奈何實力不濟,隻能弱了口風,說道:“將軍少安毋躁,我方願意議和,還請將軍考量。”
王彥說道:“求和我兵鋒正勁,為何要與你言和”
韓書良說道:“夜幽雖為小國,然生死存亡之前我也有子民自當上下一心,唯有死戰,煩請王將軍三思。”
王彥說道:“此事我等做不得主,須要奏請皇帝,再做議處。”
韓書良說道:“那便靜候將軍佳音。”說罷便施禮告辭。
韓書良走後,王彥與眾將士帳內敘話,王彥率先說道:“我軍雖然大勝,然畢竟守軍將士有限,再做強攻怕是力有未逮,眾將有何意見”
宗盛說道:“此時雖然我軍占優,然攻城已不可取,隻能趁此良機議和上再做功夫。”
眾將然其說,便上奏報,遣使入京不在話下。
正是:
前有柱國才顯威,又有新帥再逞能!
鎬京城正德殿內,眾臣議事,皇帝開口說道:“大將軍王彥不負朕望,戍守臨渝關三年有餘不曾有片刻疏虞,而今智破夜幽,占領夜幽金州一州之地,已然兵臨奉天府,夜幽國國戰失利,意欲求和,眾愛卿有何見解”眾人跪呼萬歲。
別人還未說話,龐博開口說道:“吾皇文治武功前所未有,夜幽國屢屢犯境,實乃心腹大患,臣竊以為不可議和,當增兵剿滅,以絕後患。”
兵部尚書葛民義慌忙奏道:“臣身為兵部尚書知曉我朝在冊兵丁十數萬在北以據夜幽;二十萬在南謹防大夏;東南沿海水匪橫行,又時時有東夷來犯此處又需用兵二十萬常年戍守,各地方防務剿匪安民所用兵馬又是十多萬,朝中除了陛下親衛五萬,剩餘在冊或老弱病殘,或新進入伍人數隻兩萬有餘,剿滅夜幽所需兵力少則二十萬難以建功,而後備兵丁嚴重不足,臣以為太師所請恐難實現,萬望陛下三思。”
龐博暗恨,隻聽戶部說道:“臣以為兵部所請甚為合理,如若鏖戰所需錢糧輜重甚巨,國庫目前之資均有出處,如若再加開項,恐怕難以為繼!”
皇帝說道:“朕以為龐太師所言甚合朕意,兵部、戶部你二人可有良策解決困境”
二部還未說話,隻聽太傅寧佐衡說道:“臣以為戶部兵部所請乃實事求是之舉,如若強行鼇兵隻怕需要強征兵役稅賦,隻怕民意沸騰,於國家不利。”
皇帝看了一眼太傅,輕描淡寫地說道:“太傅之意是我朝子民上不感聖恩,而朕不恤萬姓”說罷長長地拖著鼻音“嗯”的一聲。
太傅連忙拜地說道:“老臣絕不敢有此意,吾皇繼位以來天下承平,四海寧定,此皆吾皇之功績。隻是翦滅夜幽國注定不是凡俗戰事,雖然夜幽小國,然滅國之危怕激起民憤,如此夜幽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而我軍準備不足,陷入膠著則我軍之優勢變為劣勢矣。若欲翦滅夜幽,不妨做出和談之假象,厲兵秣馬,積草屯糧如此則戰必勝矣。”
皇帝沉吟良久,說道:“太傅此言甚善,如此則議和之事該何人前往”
見此良機,龐博連忙跪地說道:“臣願為陛下解憂,請旨議和。”
皇帝看了一眼眾臣,見無人再出班請旨,便隻能準其所請,便說道:“著內閣擬旨,敕命龐太師為和議使節,前往奉天府與夜幽國議和,所需隨護陪臣不必另行請旨一切照準,擬旨蓋印即可。”
朝罷,百官議論紛紛,鳥散去了。
丞相府內,丞相韓楚風喚來玄默,說到朝中之事,韓楚風說道:“龐博不學無術,自請議和恐有疏漏,該如何應對”
玄默說道:“龐博目前所懼者,唯長公主與皇上,此二人又默契助任龐博發際,皇帝一心想要一統天下,成就千秋功業,自然會有應對教於龐博,所以此次龐博必然功成,也是我們所願見到。”
二人雲裏霧裏的對白不甚明了,暫且不說。卻說龐博自別京城已然數天,輾轉間到了奉天府軍營,龐博本來與王彥不睦,雙方隻是表麵迎合,草草會麵,龐博宣讀嘉獎恩旨,畢。龐博說道:“本官乃皇命欽差,軍中事務調度煩請王將軍每日提報。”
王彥說道:“龐太師此言差矣,太師皇命欽差不假,不過聖旨明言為議和使節,軍中一幹事務與龐太師無關,就不勞太師費心。”
龐太師憤然離去,王彥冷笑。
再說夜幽國已然接到大禹國書,言明議和使節已然到達營帳之中並告知大禹議和諸般條款,命其三日後前來商談請和事宜。夜幽國君看罷,怒道:“大禹國欺人太甚。”
便命殿前執事交於指揮使韓書良,隻見其中條款甚為嚴苛,列其幾款且來一看:一曰,臨渝關至奉天府金州之地盡歸大禹所有,自此納入大禹版圖;其二,夜幽國向大禹國稱臣百年,每年上供金銀五十萬,萬匹良馬,其他供物若幹再議;其三,命夜幽國派太子入京為質十年不得還朝,如此這般條款十數條。夜幽本是小國,一年賦稅收入不過數百兩,大禹國開口便是一半國庫收入,加上其他條款,可見議和條件之苛刻。
看罷隻聽指揮使韓書良說道:“陛下且寬心,此等要求足見大禹狼子野心,然大禹兵臨城下議和者可見其國內空乏,不能再戰,此事自然不會任由其拿捏,臣等願殫精竭慮力求公正。”
夜幽國君恍然大悟,說道:“天授指揮使與我,真是孤之幸也。”
指揮使韓書良說道:“謝陛下信任,臣自當盡心竭力,挫敗大禹吞並我朝之野心。”
說罷便遣使回信,共約三日後會晤議和。
正是:
任你野心欲吞國,自有良策安社稷!
欲知雙方和議有何波折,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