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四十二章 大明思想課程

字數:2775   加入書籤

A+A-


    安排完良民委員會這邊,高翰文又迅速回到自己原本的務虛角色上來了。
    王世貞與李贄很快把兩個大學堂的新的改革方案也遞了過來。
    課程的改革是重點,因為很多人雖然沒有鬧事,也是也想不通為什麽要學那麽多泰西人的算學,這一點在經濟大學堂特別突出。明明大明有自己的九章算術呢。
    當然更深層的問題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麽看上去泰西從兩千年前就比大明在學問上高出那麽多,還那麽難,學多了挺自卑的。
    關鍵是這也與現實不符啊。泰西到現在也沒說比大明發達啊?這幫人光有腦子,不改善生活嗎?那知識領先的意義在哪裏?
    總結起來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壓根沒必要學那麽多泰西的學問,特別是微積分什麽的。就連過來留學的泰西貴族學生都沒聽說過,說不定壓根就沒這回事。
    高翰文總命名為泰西某某數學家定理,說不定就是借用一個名字而已。這換句話說就是數典忘祖了。明明是大明的知識卻嫁接給泰西。
    學生學雜了,有些腦子淩亂了,自然充滿了疑問。
    高翰文也沒想到,自己當初隻是不想白嫖這些歐美學者的成果而已,如今卻引來了質疑。
    這,高翰文可不能出來說清楚什麽原委,隻能成為一個曆史疑案了,將來說不定歐洲發展起來,也會有自己的亞裏士多德文集,到時就說是高翰文偷竊了泰西的亞裏士多德文集等才實現了質的飛躍。
    關於培養規劃,高翰文圈定了《大明曆史》、《國學經典》、《自然地理》、《大明律例》四門課作為基礎學科。既然想漲點道德,不如主動幫這幫人選擇一些正經的道德資料學習。
    大明曆史這門課,自然是講太祖建政、成祖傳承、世祖開拓的來之不易。
    這一點,高翰文當然非常警惕後世流毒的輝格史觀。絕不搞什麽當前的路是必由之路,過去的路是必經之路那一套。
    因為輝格史觀本質就是成功學,誰成功吹誰,現狀是什麽就吹什麽。
    大明現在正是飛速改革發展的時候,可不能來這麽一幫贏學家自認為完美無缺,進而迅速故步自封了。
    說實話,輝格史觀、贏學家與古往今來的保守慣性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在描述大明曆史,高翰文更強調曆史顫抖手的作用。
    所謂曆史的顫抖手,就是關鍵環節不由理性分析,不由實力勢力支配的決策與變故所引起的作用。
    雖然這些顫抖手都是曇花一現,然而其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
    所以對比可以發現,大明朝就是整個華夏曆史的顫抖手的結果。
    比如太祖皇帝,吊民伐罪,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廣泛建立惠民藥局、慈幼局、社學武學等,這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太祖皇帝時期,竟然因為皇子王孫藩王肆虐藩地百姓就申斥甚至嚴處圈禁藩王。自古以來藩王被處罰,從來都是有且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上層皇權鬥爭。除此之外,一個單純臭名昭著的藩王,大概率反而是皇帝期待的結果。
    準確來說,太祖皇帝就是大明曆史最大的顫抖手。以至於在太祖朝的法令大誥,充滿了矛盾。這些都是曆史大勢與顫抖手一方博弈的結果。
    顫抖手會帶來變化,至於變好還是變壞卻不一定了。因為能被約束的就不是顫抖手了。
    講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讓學生們明白,大明曆史上三個正向顫抖手的幸運。同時也讓其明白,如果全都期待顫抖手就應該做好承受代價的準備,比如王振、劉瑾等人。
    當然稍微有點常識也會明白,世祖皇帝絕對算不上正向的顫抖手,純顫抖而已。但估摸也沒誰敢去細究這些細節。
    告別恩情與強人期待情節,再挑選合適的諸子百家等學問進入國學經典學習,才能真的培養發自內心而不是攀附權力的道德。
    高翰文的國學水平真的不咋的,雖然繼承了本土高翰文的記憶,但科舉也考不了多少啊。
    後世讀了那麽多國學經典,能記住的真不多。高翰文提筆就把周敦頤的《愛蓮說》名字寫了上去。
    這一篇將成為《國學經典》課程與教材的總基調。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句話在高翰文的注解裏就兩句話,一個是追求人格獨立,不去趨炎附勢蠅營狗苟,二個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時要求正的外部性,做到香遠益清。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允許小眾愛好,大眾愛好牡丹帶來的隻會是攀比,小眾愛好才是內心的歸屬。當初唐明皇與楊貴妃愛牡丹,京城的養花匠在貴族官僚的攀比壓榨下家破人亡不知凡幾。
    後兩本書就缺乏材料了,隻能先圈兩個課程組出來,苦一苦下麵老師了。
    ? ?多謝多謝書友hpd的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