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轉機

字數:5026   加入書籤

A+A-


    崇禎14年4月上旬末,乾清宮
    聽到崇禎的語氣,周鉉知道事情不可能變了,而且今年建虜不會入關,危險的地方在鬆山和錦州。
    現在需要爭取好的條件,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發生。
    一旦發生了建虜入關,圍困京城,自己最低也得蹲牢獄,重則砍頭;
    當然,砍頭可能性比較小,但以後很難獲得信任了。
    他想起了孫傳庭,這個21世紀號稱“明末柱石”的曆史人物;
    因為崇禎認為孫傳庭推諉責任、罔顧朕意、不聽調遣,所以將他關進大牢;
    到目前為止,孫傳庭在大牢裏已經快三年了;
    這是崇禎皇帝治下多個怨鬼中的一個。
    用21世紀的語言來說,孫傳庭主意多,不聽從他這個做皇帝的話,反而還推卸責任,所以崇禎皇帝要關他。
    當然,事實肯定不是崇禎認為的那樣;
    崇禎聽從了兩個寵臣的讒言,一個是太監高起潛,另外一個是楊嗣昌;
    所以,明末名將盧象升被這兩人害死了;孫傳庭下了大牢。
    周鉉又想起了曆史上死於“鬆錦之戰”的楊國柱和曹變蛟,這兩人的英雄壯舉和氣節讓他感慨不已。
    想好了主意後,周鉉拱手道:“既然皇上和眾大臣錯愛,為了替皇上分憂,為了大明早日太平盛世,臣隻好接好這份重擔。
    但為了防守好薊州鎮、宣府鎮,臣提出三個請求:
    其一、請任用孫傳庭大人為統帥,臣為欽差,輔助他守好這兩鎮;
    其二、臣請曹變蛟守薊州鎮、楊國柱守宣府鎮;
    其三、臣需要朝廷撥銀50萬兩,修複多處倒塌的長城關口。”
    周鉉以為這三個請求應該是很正常的,但沒想到這三個請求又惹來一堆事情。
    崇禎臉上不是很好看,他說道:“周愛卿,孫傳庭違反朕的旨意,目前正在刑部大牢,這個請求不能通過;”
    隨後,崇禎又看向兵部,問道:“曹變蛟、楊國柱分別防守薊州鎮和宣府鎮,還有50萬銀兩修薊州宣府關口的事情,兵部和洪愛卿有何建言?”
    兵部尚書陳新甲拱手道:“回皇上,薊州總兵白廣恩、薊鎮總兵是朱國棟,而曹變蛟、白廣恩兩位總兵都在寧遠;故不能調回;
    至於50萬銀兩修理關口,這需要兵部夥同工部、戶部一起去現場查看和估算。”
    洪承疇此時爆發出強烈的護衛自己的本能,他知道馳援錦州是一場惡戰,必須要聽從指揮的精兵強將;
    於是,他拱手道:“回皇上,去年,建虜多次試探圍攻錦州,故臣當時就與兵部有過討論,需要調派一些總兵馳援錦州。
    馳援計劃中,曹變蛟充當重要角色,他現在就在寧遠城。
    楊國柱總兵也將調到寧遠,作為進攻和防守奇兵;”
    陳新甲和洪承疇說完後,周鉉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洪承疇如果將曹變蛟、白廣恩和楊國柱都調走了,剩餘下來的都是老弱病殘,還怎麽防守薊鎮和宣府鎮?
    這時候,陳新甲也覺得過份了一點,他又說道:“周國舅,不如調派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李明輔來加強薊鎮、宣府鎮防守?”
    一聽到大同總兵王樸,周鉉就搖頭,這不是要他死嗎?
    鬆錦之戰的第一個逃兵就是王樸,導致大敗,事後他也是被斬首。
    周鉉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要把水攪渾,把這件事扯到張四知、陳演和魏照乘身上去;
    於是,他拱手道:“啟奏皇上,臣有一個好建議。
    這次臣成為防守薊鎮、宣府鎮的欽差是一件重大事情,如果出現差錯,就會對皇上和京城造成很大的危險;
    可就這樣一件關係到皇上和京城安危的事情,三位內閣成員魏大人、陳大人、張大人都舉薦臣去,這說明他們都看好臣的能力;
    既然如此,如果臣防守失敗,是否這三名內閣成員要受到責罰呢?
    比方說,如果皇上要砍臣的頭,那麽也得將三名內閣成員也砍頭;
    因為他們實在將朝廷大事當兒戲,僅僅憑一些簡單的看法,就把這麽一件重要的事情壓在臣身上,而無需承擔責任;
    臣隻是一個生意人,而不是能夠指揮打仗、看懂軍情的人;
    他們這麽做,豈不是輕視輕蔑內閣輔臣和朝廷重臣這樣的重要職位呢?
    臣如果防守失敗,造成皇上和京城危險,那該怎麽辦?”
    聽到周鉉這番話,眾官員再次大吃一驚;
    他們想不到還有官員敢這麽戲耍內閣成員,更是在朝堂之上抨擊三位閣老,還把重擔壓在內閣成員身上;
    張四知氣衝衝地站出來,嗬斥道:“周國舅,你太不尊重朝廷禮儀了吧!竟然在朝堂之上抨擊三位內閣成員!”
    周鉉反駁道:“張大人,在下講述的難道不是事實嗎?
    張大人既然享受做內閣成員的好處,那就應該承擔其責任和義務。
    張大人可舉薦我周鉉作為欽差,下次你也可能會舉薦你的熟人或朋友做知府、巡撫;
    如果做得好,當然你有功勞;
    可如果大事情上犯錯誤了,你是否應該受罰?”
    乾清宮裏都是朝廷三品及以上的官員,看到這個架勢,紛紛認為不好辦了;
    很多官員第一次看到聽到周鉉這樣的官員,而且還是皇後的親弟弟;
    他就是個刺頭,不爽就要蟄人家,但又不是胡攪蠻纏,還知道講些道理;
    範複粹一看,事情不好辦,於是拱手道:“啟奏皇上,今日之事怪老臣沒有事先同諸位大臣交流到位;
    老臣建議馳援錦州事情重大,待各位平心靜氣再談;
    周國舅有什麽想法和意見,也可以單獨麵聖。”
    崇禎一聽,認為很有道理;
    盡管他認為周鉉在朝堂上有些放肆,也不尊重內閣成員和其他大臣;
    但周鉉年紀輕,很少在朝堂上參政議政,缺乏禮儀也屬正常;
    同時,崇禎認為還他需要周鉉,特別是搞銀兩方麵;
    另外,崇禎皇帝認為周鉉是值得信任的;
    與大臣發生矛盾和衝突說明周鉉是個孤臣,不會拉幫結派,更會站在他這一邊。
    於是,崇禎連忙宣布本次朝會結束,周鉉留下來。
    待眾官員離開後,崇禎安排太監給周鉉上茶和點心,並問道:“內弟,這次馳援錦州可是重要的一戰;
    內閣成員看好你防守宣府鎮、薊鎮也是一件好事,有信心嗎?”
    周鉉心中還有寧願冒著得罪崇禎皇帝的風險,也要避免“鬆錦之戰”發生的想法;
    他說道:“回皇上,臣實在不看好這次洪大人馳援錦州,原因有三點:
    其一、自薩爾滸大戰以來,在野外大規模軍事行動,我大明官軍還未勝利過;
    其二、我大明軍隊各官軍聽從指令能力較差;少數官軍英勇,但大多數一碰到硬仗,就會潰逃;而建虜則幾萬人、十萬人擰成了一股繩,一個個不怕死;
    其三,這次出戰都是大明精銳主力,如果不幸失敗了,我大明真的再也無力量對抗建虜了;
    下次,他們如果大規模入關,甚至占據河北,圍困京城,那皇上和京城的安危可怎麽辦?”
    崇禎一聽,又覺得非常有道理;
    按道理,自己的小舅子沒有理由騙自己啊!
    又是捐銀20萬兩,又是在衍聖公和德王那邊搞銀子310萬兩,這可都是大功、奇功啊!
    於是,他問道:“如果朕決定要打,還有萬全之策嗎?”
    周鉉這時候心裏好受多了,做領導也要多聽聽意見,不能一意孤行;
    崇禎皇帝很固執、很自負,但是在搞清了現實重大風險後,也得要低頭。
    周鉉在想辦法,即如何滿足崇禎皇帝想打仗、想救錦州,但損失又最小。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