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相互交流

字數:2652   加入書籤

A+A-


    崇禎15年8月上旬,京城
    張國維見到周鉉時,有些欣喜。因為他聽說過這一年多來,周鉉帶給朝廷和大明的驚喜。
    他早就想與周鉉好好交流一番,可是礙於麵子,他沒有主動上門。周鉉成婚那天,他也是因為周奎發了請帖,所以主動參加了。
    雙方一陣寒暄後,周鉉將上次從建虜那邊繳獲的野山參、皮貨送給了張國維作為禮物,還簡單聊了聊建虜腹地的情況,張國維大感驚奇。
    21世紀的明朝曆史知識告訴周鉉,張國維原本在治水和河道疏通方麵很有水平,也做了不少好事,所以陳新甲下大牢後,他便被提拔上來。
    可在戰事方麵,他的確經驗有限。清兵入關後,他寧死不降,以身殉國。
    隨後,周鉉提到30萬石糧草的問題,他希望由兵部出麵,向戶部要這批糧草;然後,“京東方”商號去戶部管轄的京城糧庫去運輸糧食。
    張國維當然答應了周鉉請求,並承諾明天去辦理此事。
    鑒於兵部很多官員都聽說過周鉉的一些“神話”,張國維也想了解一下周鉉對建虜和流寇的看法。
    於是,他問道:“周國舅,這次馳援開封能否狠狠痛擊流寇,甚至滅掉流寇?”
    “本兵大人,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流寇認為與官兵打仗沒有希望,為什麽要攻打開封呢?”
    “原因到底是什麽?”
    “在下認為:首先,官兵缺乏一個統一集中的指揮;其次,官兵的作戰能力較弱,很容易潰逃;最後,流寇也應該有大量的騎兵,他們要逃還是很容易。”
    “為什麽以前的流寇一擊即潰呢?”
    “本兵大人,流寇也會成長!而且,流寇由分散變得越來越集中,這樣他們的戰鬥力就會變強。”
    “周國舅為何知道他們集中到一塊?”
    “這個容易判斷,十年前,流寇可是有幾十支隊伍;然而,現在隻有幾支,連獻賊也被闖賊合並了,這樣當然戰鬥力就變強了。”
    “可崇禎13年,流寇還在四處逃竄;這麽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如何能發展這麽快?”
    “本兵大人應該知道,這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流寇可是拿下了湖廣和河南除開封及以北的所有城池。這對流寇來說,也是一種戰鬥力增強的訓練。”
    “周國舅如此一說,讓老夫很是擔心啊!那你建議由誰負責這次指揮呢?”
    “本兵大人,恕在下直言,目前情況下,誰當統帥都可能都很難取得勝利;如果孫傳庭大人統帥,最多也隻可能不敗。當然,流寇要拿下開封,也非易事。”
    “看來,周國舅對官軍很不看好。為何如此?”
    “本兵大人,這十幾萬官軍,卻有七八個總兵,如果每個總兵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仗很容易出現崩盤;同時,官兵的戰鬥力太差勁。連正常的餉銀與糧草供應、日常訓練都難以做到,如何保障他們有戰鬥力?”
    聽周鉉這麽一分析,張國維認為很有道理。其實仔細想一想,就算從沒有上過戰場,也容易得出不看好的結論。
    但他心中還是有疑團,並繼續問道:“為何上次在朝堂之上,周國舅不提出如此看法?”
    周鉉苦笑著道:“本兵大人,在下提出來有用嗎?這麽多總兵,還有朝廷如此缺銀兩,官軍如此缺餉銀和糧草,這些一提出,肯定會遭人反對,甚至彈劾。”
    張國維坐在一邊,麵色黯然。
    周鉉繼續道:“如果不改變稅製,這以後能夠收的銀兩很難增加。與此同時,建虜和流寇越來越難打,張老先生難道就看著這一切發生嗎?”
    張國維答道:“周國舅,老夫乃六部尚書,連內閣都算不上。朝堂上的事情,老夫真的管不了。”
    周鉉又提到遼東、薊州、宣府防守建虜的問題。
    他特別提出,寧遠有6萬餘兵力,作為一座孤城,自身缺乏糧草供應,何不幹脆退到山海關,增強山海關的防守。如此,多餘的兵力還可以增援薊州、宣府,甚至參與圍剿流寇。
    可張國維首先本身反對將大明的土地白白送給建虜;另外,他認為此方法,無論是百官還是皇上,都不會同意。
    周鉉提出了兩個假設:其一,如果建虜斷了寧遠城的供應路線,該如何辦?其二、薊州、宣府,甚至大同,如果因為兵力不夠,被建虜再次強行破關,又該如何?
    張國維摸著胡子,不能回答這些。
    周鉉最後說道:“張老先生,以後兵部有困難,在下盡可能幫老先生一二;但如果在下被其他官員誤解,也請張老先生說一兩句公道話。”
    張國維點頭,並連忙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