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湯若望

字數:3025   加入書籤

A+A-


    崇禎16年1月中旬,京城
    傍晚回到家中,一本先生問道“湯若望”的事情,周鉉才想起這個人。他決定明日上午去田莊看望湯若望。
    按照21世紀的明末清初曆史,湯若望主要有兩大大貢獻:一是曆法;二是鑄炮。
    他成功造出大炮,並完成了《火攻挈要》一書。該書傳播了歐洲16世紀的火炮製造知識,是明末有關西洋大炮的最權威的著作;
    湯若望還翻譯了德國礦冶學家阿格裏科拉的《礦冶全書》,全書共分12卷,涉及礦業和相關冶金工序的每個階段。
    當然,湯若望來到當時的中國,根本身份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他的主要目的是來傳教的。
    但無論如何,他作為一個外國人,不遠萬裏,橫渡重洋,來到當時的大明,最後老死在中國。這種不怕死、能吃苦、執著的精神真值得人敬佩。
    第二日,周鉉看到了湯若望這個鼎鼎有名的西方傳教士。他兩眼有神,頜下長滿胡須,身高比當時大明人要高一些,他的周圍還有好幾個其他的西洋人。
    周鉉一句英文的問候:“how  are  you,sir?”讓湯若望和周圍的人大吃一驚。
    周鉉接著又問了一句:“湯若望先生,你來自geran?”
    這兩句話迅速拉近了他與湯若望之間的距離,但周鉉隻能簡單地說這些英文。
    雙方恢複用漢語進行交流,並簡單相互介紹了自己的一些情況。
    原來,一方麵湯若望在京城發展教眾進展很有限有些灰心失望;另外一方麵,因為建虜圍困京城時間很長,他有些擔心,於是在建虜撤退後,便想去靠近大海的城池看看發展教眾可能,或者坐船去別的城池試試看。
    周鉉問道:“湯若望先生,我是這裏的負責人,我希望你在我這裏呆10年,我保證給你想要的東西。”
    湯若望帶著濃厚的西方腔調,不緊不慢地說道:“你為什麽要我在這裏呆這麽多年?”
    “因為你不僅是一個傳教士,還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我大明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這句話讓湯若望很高興,他來大明很多年,見過崇禎皇帝和很多官員,但很少得到這樣的評價和尊重。
    他問道:“那你能幫我傳教嗎?”
    “沒有問題,你希望如何幫你?”
    “我希望在京城和一些大城池修建一些教堂,並發展教眾。”
    “這件事我可以幫你說服二個大城池、三個一般城池的官員,讓他們同意你做這件事,並一共捐助你50萬銀兩。但具體如何建造,如何發展教眾,這需要你自己去做,同時也得遵循民眾自願的原則。”
    湯若望聽後,欣喜若狂。但他也好歹在大明呆了很多年,知道大明官場和生意場上的人是什麽德性,於是問道:“周先生,你如何保證能夠做到這一切?”
    “我每年給你5萬兩銀票,10年一共50萬兩,你自己保存好,不就可以嗎?五年內,我保證你能夠在一個城池可以建造教堂、發展教眾。”
    湯若望想了想,似乎也沒有什麽好辦法讓對方去保證這一切,但好歹對方說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去做的。現在唯一他想知道是對方想讓自己幹什麽。
    他問道:“周先生,你想讓我幹什麽?”
    “主要做三件事:製造好的火炮、如何冶煉好的鋼鐵、還有造船術和造船。”
    “可這些需要大量的人、實驗和相關設備;造船術我還不熟悉。”
    “先從冶煉好的鋼鐵,並製作好的火炮開始,如何?”
    “請問周先生,什麽叫好火炮?”
    “輕易不炸膛,下雨下雪都能點燃,裝火藥比較容易,發射距離遠、方位準,重量較輕。”
    “周先生,這可是有難度。連從濠鏡澳(澳門)運輸到岸的火炮,也達不到這個要求。”
    “湯若望先生,你是火炮專家,可以盡量多嚐試,這些火炮以後還要放到船上。”
    “周先生,可京城沒有好的冶煉地方,煤和鐵礦都來自外地,這樣很不方便。”
    周鉉想了想,的確如此。更關鍵點是這裏幹什麽事情都容易被發現。私造火炮可是一項死罪。周鉉心裏感歎道,做什麽事情都是畏手畏腳,好難啊!
    湯若望能夠造炮和實驗火炮的地方,周鉉心裏其實已經有答案了。要麽是兗州府的濟寧附近;要麽是山西,這兩個地方都很合適。
    兩個地方本來都有鋼鐵冶煉,還都有煤炭;但都有些隱患,一個是農民起義軍,一個是建虜和蒙古韃子。
    當然,最合適的當屬天津衛,靠海,有水,運輸方便,但是這個地方現在肯定不行。
    周鉉答道:“湯先生,你先在這裏呆一個月,把需要的物品、設備、材料和工匠都羅列出來。同時,我給你50個人,你多教教他們,一個月後,我們再做決定。”
    湯若望認為周鉉這種說法才是幹事情的做法,他很快答應了周鉉要求。
    當天,周鉉在田莊裏用最好的酒、最好的美食招待湯若望,作為一個外國人,湯若望感到了真正被尊重。
    回程路上,一本先生欲言又止,周鉉笑著道:“相信我,我們需要眼光向前,而不是僅僅盯著腳下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