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中年歌德之煩惱

字數:5692   加入書籤

A+A-


    後世的德國人在談及魏瑪時,印象最深的有3件事:這裏是“德國第1文豪”歌德生活、工作及後來去世的國度,魏瑪共和國的誕生地,以及最早的義務教育發源地。
    前兩種世人皆知,不必累述.
    1547年起,魏瑪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的首都。魏瑪小朝廷國小寡民,根本無力與奧地利和普魯士爭雄。
    1番抉擇後,魏瑪毅然決然的站邊到勃蘭登堡普魯士這邊。另1方麵,魏瑪的曆代君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哲學和文化藝術方麵。
    在1619年,魏瑪公國就頒布了1項學校法令。規定:牧師和學校教師應該將6到12歲的男女兒童的名單造冊報送學校;上述年齡的兒童必學到學校讀書;不願送兒童入學的父母處以罰款。
    在大部分歐洲人看來,這就是近代義務教育的開端。
    ……
    1797年12月中旬的1天下午,歌德正站在9孔相連的海德堡大橋南麵的橋頭圓塔,眺望北岸的聖山南坡的半山腰。
    那是他尚在猶豫,今天要不要攀登那1條風光旖旎,曲徑通幽,長約兩公裏的散步小徑。
    就在這位大文豪猶豫的時刻,在橋頭圓塔的下方,馬車上的幾位貴婦人正在朝大詩人歌德不停的打著招呼,催促著男人趕緊下來,甚至還有袒胸的女人,做出類似飛吻的曖昧舉動,惹得這位中年男人有了想立刻跳入那個香豔馬車的衝動。
    毫無疑問的,48歲的歌德正處於中年男人的黃金時期,不僅長相英俊,而且學識淵博、談吐優雅、舉止莊重,加上歌德當時在全德意誌,乃至歐洲學術界的崇高聲望,以及在魏瑪公國政界的政治地位,自然受到了無數美女的青睞。
    但最終,歌德還是歎了口氣,他揮了揮手,繼而又做出1個抱歉手勢,目送貴婦們的馬車離開。
    畢竟,這次離開魏瑪公國,在德意誌4處旅行並非他1人,“妻子”克裏斯蒂娜和8歲的兒子奧古斯特,都跟隨自己來到了海德堡。
    之所以,要將妻子1詞打上特殊雙引號,那是歌德在1789年,與1名做假花的女工克裏斯蒂安娜秘密同居。當年聖誕節,2人的私生子出生,取名奧古斯特,而且是與歌德的恩主魏瑪公爵同名。
    由於歌德在魏瑪公國內擔當負責內政事務的樞密院大臣,屬於君主卡爾·奧古斯特大公的最敬重大臣。因此,與克裏斯蒂安娜身份懸殊,這份感情不為魏瑪公國的上流社會所容。
    所以這些年來,歌德與克裏斯蒂安娜隻是同居,都沒有結婚。但作為補償,克裏斯蒂娜可以隨意支配歌德的私人財富。
    事實上,克裏斯蒂娜是非常願意陪同歌德去外地旅行,這樣自己就可以避開世俗的眼光,成為歌德身邊的合法妻子。
    前天,海德堡剛剛下了1場大雪,北岸聖山上下都被皚皚白雪覆蓋,道路濕滑難行。而自己的克裏斯蒂娜曾反複告誡過,不要在雪天爬山,因為歌德的雙腿經受不住第2次骨折了。
    至於第1次摔斷了腿,那還是在5年前。
    當時的歌德作為國務秘書,跟隨自己效忠的魏瑪公國的君主,同時也是普奧聯軍的普魯士將軍的,卡爾·奧古斯特殿下,在打通進攻巴黎道路的瓦爾密戰役時,因為雙方持續的猛烈炮擊,導致歌德坐騎受驚,1不留神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不過這也是因禍得福,腿部受傷的歌德被提前送回了法德邊境的戰地醫院裏進行治療,而入侵法國的12萬普奧聯軍中,至少有3分之1的士兵被打死、病死、餓死,甚至是累死在回家的路上。
    時至今日,普魯士在1795年與共和國簽署了和平協定,退出了反法同盟,而奧地利1直在堅持,結果就在今年遭遇到1場可怕的滅國之災。
    從1795年到1797年的德意誌戰爭,尊貴的哈布斯堡王朝不僅丟失了德意誌與意大利的所有公國領土,就連波西米亞王國與匈牙利王國也在法軍強行幹涉下,相繼擺脫了弗蘭茨2世皇帝的統治。
    盡管,法國軍隊當下已經撤離了維也納,卻依然占據著林茨和格拉茨等地,傳聞還要在奧地利境內駐紮至少2到3年。
    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被安德魯法國強行肢解的哈布斯堡王朝,已徹底喪失了作為1個歐洲強國的傳統地位。
    此刻,歌德才明白那個胖乎乎,看起來傻裏傻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2世的政治智慧。雖說德意誌的征服者,安德魯弗蘭克,也是霍恩索倫家族的人,還是威廉2世的私生子。
    但那又能如何,安德魯打起自家親戚來,那才叫1個狠,兩個姐夫,英國約克公爵與荷蘭奧蘭治親王的被俘贖金,都不怎麽便宜。
    就在兩個月前,法國又在荷蘭圍殲了3萬多英國與瑞典聯軍,還順手幹掉了1個英國分艦隊。
    當年,歌德在外交學院任教的時候,也留意過這個思想有些偏激的“好學生”。安德魯的學習成績的確沒得說,幾乎每門功課都是a+,隻是操行評定有點差。
    在歌德的記憶中,安德魯弗蘭克是1個脾氣暴躁,不計後果,浮華古怪的人。由於自尊心極強,時常為了1點小事,甚至因為別人的1個不太友好的眼色,而與他人發生激烈衝突。
    但另1方麵,安德魯也是1個魅力4射,才華洋溢的人,1個不可多得的多語言天才,他精通法語、英語、德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拉丁語、土耳其語等十多種語言。
    歌德在寫給席勒的信件中,戲稱安德魯弗蘭克1定會取得非凡的成就,成為法國的下1位“紅衣主教黎塞留”。
    .
    但事實上,他也看走了眼,安德魯不僅僅是黎塞留,更是路易十4,1個加強版的“太陽王”。至少路易十4沒能占領維也納,使用數十萬大軍,強迫神聖羅馬帝國在1夜之間解體。
    而且,安德魯的野心不僅如此。
    當年,安德魯就曾毫不隱瞞的告訴過老師歌德,他會將德意誌從歐洲的“公共情婦”,變成法國的“專屬妻子”。對此,歌德笑了笑,根本就不以為然。
    然而在數周前,當弗蘭茨2世宣布將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向安德魯法國投降的時候,歌德心中有理由懷疑,法國已經做好了與普魯士重新開戰的準備。
    那是威廉2世已經去世,導致束縛在安德魯身上的最後1根道德枷鎖,已經蕩然無存了。
    此外,出席舊王葬禮與新王登基的期間,曾跟隨自己君主南征北戰多年的歌德,竟然察覺到有不少法國軍人混進了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與薩克森的外交使團中。
    於是,歌德的本能告訴他,法國人1定是在針對普魯士的陰謀。但他隻能暗中告誡魏瑪公國的君主,40歲的卡爾·奧古斯特殿下,已經退出普魯士軍隊的魏瑪大公,不要與那位普魯士新王表現的太過親密了。
    當年,由於普魯士國王威廉2世選擇了與法國做私下媾和,被視為背叛了全德意誌的合法利益,所以卡爾·奧古斯特便主動辭去了普魯士軍隊的職務。
    而在上個月,卡爾·奧古斯特的表弟兼好友,弗裏德裏希·威廉3世繼任普魯士國王之後,魏瑪大公居然又重新加入普魯士軍隊,還準備接受1份普魯士的元帥軍銜。
    歌德的勸說被自家君主的斷然拒絕,而且老師赫爾德遭遇到保守派勢力的猛烈抨擊,還1度牽扯到身為樞密院大臣的自己。
    從去年開始,壟斷魏瑪文教主導權的教會人士,就對赫爾德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極為反感,於是聯名上書,向魏瑪公爵告發此人是“可疑的自由思想家”,證據是他在法國大革命前後發表的1係列自由言論。
    事實也的確如此:即便在殘酷的雅各賓時期,赫爾德口頭宣稱反對1切恐怖活動,但他從不懷疑革命的正確性和合法性,並且預言大革命最終必將取得成功。
    赫爾德曾在給德國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克洛卜施托克的信中說:“總之,革命將繼續下去。不論是羅伯斯庇爾和馬拉,還是葉卡捷琳娜2世和……都無法阻擋”。
    雖然赫爾德在此處使用了省略號,但明眼人1望而知,空格處1定是魏瑪統治者,奧古斯特公爵的大名。
    在歌德費盡周折的斡旋下,赫爾德成功留在了魏瑪政府,但權利被大大削弱,這使得昔日的老師總是不停的抱怨自己的得意門生歌德,居然沒能公開支持赫爾德的教育事業。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歌德1直就想著辭職不幹了,找個安靜的地方,開始他心中那恢宏巨著《浮士德》的創作,隻是魏瑪大公卻不答應放人。
    不得不說,被視作“文壇邊角料”的魏瑪大公,卡爾·奧古斯特,對歌德的崇敬和欽佩是真心實意的。
    1775年,應卡爾·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歌德從法蘭克福來到魏瑪。兩人成為了終身的摯友。
    歌德在卡爾·奧古斯特的政府中就職,並得到卡爾·奧古斯特的保護與資助,還在1782年被封為帝國貴族。
    君主的賞識令歌德的職務1再提升,從最初的樞密公使館參讚到樞密顧問大臣、魏瑪共濟會會長,還有礦務總監、築路大臣、財政大臣、國防大臣等等職務,歌德的政治權力越來越多。
    盡管政治權力的增加,隻是提升了歌德對幻想實現的預期高度,並沒有給他帶來預想中的效果。
    魏瑪宮廷的舊勢力和舊思維根深蒂固,讓1個“狂飆突進運動”的天才人物,與1群毫無生氣的僵化腐朽的貴族們1起工作,盡管歌德收起了自己的銳氣,極其謹慎地忍耐著。
    自始至終,歌德對自己的恩主,魏瑪大公都是感恩戴德的,即便屢遭訓飭也不離不棄,並堅持認為這是他“做人的原則”。
    隻是上述的種種,都令歌德有些身心疲倦。
    於是趁著聖誕節與新年的功夫,他帶著自己的妻兒,來到萊茵河、美因河與內卡河地區,1家人開啟了1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今日,顯得無所事事的歌德就突發奇想,想要再爬1遍山南坡的“哲學家小道”。顯然,山坡上的積雪還是令這位魏瑪公國的樞密院大臣望而卻步了。
    在3年前,也就是1794年的時候,歌德與好友席勒在登爬聖山南坡時,後者曾戲稱歌德喜好的這個散步小徑為“哲學家小道”。
    那是歌德在此地散步時,總是興致勃勃的與同遊夥伴討論學術方麵,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問題,反而卻對文學談及甚少。
    前些年,歌德也曾希望席勒來魏瑪幫助自己。不過,鑒於魏瑪君主卡爾·奧古斯特那根深蒂固的“反革命性質”。
    作為法國大革命積極支持者的席勒,還是沒能進入歌德的政府圈子,最終選擇在距離魏瑪十多公裏外的耶拿大學,擔當1名曆史學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