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 90 章
字數:8220 加入書籤
【我懷疑,他們可能不止是同學的關係。】
【若是普通同學,完全沒有必要做到這個份上。】
【試問大家,你們會為了一個高中或者什麽時候的同學的女兒,冒著丟掉自己後半輩子前程的風險,在節目中、在全國人民麵前給她站台嗎?】
【我不知道具體的事實真相,但我覺得肯定沒有那麽簡單。】
【我肯定不會做這樣的事兒,別說是同學的女兒了,就算是自己的女兒,也不能這樣吧。】
【自己的女兒……哎呦我艸,樓上給了我提示,別真有什麽陰謀吧?】
【親子鑒定隻能證明許柚是孟家女兒。但孟熙寧沒跟許家夫婦做鑒定,說不定她也不是許家的女兒。】
【什麽意思?】
【直說就是,孟熙寧會不會是謝有成的女兒。謝有成和謝聚萍達成了協議,謝聚萍給他養女兒,他無條件幫助謝聚萍?】
【這個可能性不大,謝有成又不是養不起孩子。】
【說不定是私生女,不敢帶回家給老婆知道,就交給別人了。】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猜測委實無厘頭。
【這怎麽可能!孟熙寧很明顯是許家的女兒,她跟親媽長得那麽像。】
【你們猜測歸猜測,也不能瞎猜啊。】
【有陰謀肯定有陰謀,但我覺得大概是謝聚萍給的錢太多了,讓人無法拒絕。】
【你們想想,謝有成再有地位,也就是個搞學術研究的,空有地位沒有錢財,如果謝聚萍往他臉上砸一個億,他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很正常吧。】
【如果我是謝有成,親生女兒不能使我放棄前程,但一個億可以。】
【自古財帛動人心,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講什麽感情。】
【大家都是猜測,誰也別說誰。你說孟熙寧和親媽長得像,那我還說孟熙寧親媽就是謝有成的小三!】
【也不是沒有可能,孟熙寧和她媽都挺好看的。】
【衣冠禽獸們不是向來最喜歡單純的農村少女嗎?說不定是謝有成騙了人家,生下女兒後將人家拋棄了。】
【救命,你們腦子裏隻有愛恨情仇嗎?】
【那你們腦子裏隻有陰謀詭計嗎?】
眼瞅著網友的猜測一發不可收拾,往越來越奇妙的地方飄去,許柚頗為無語。
她是真沒想到,能到這個地步。
為什麽會有人覺得,孟熙寧是謝有成的女兒,李小娟是謝有成的小三。
……這都什麽跟什麽!
卻沒有下手做任何引導。
猜得荒謬,未嚐不是好事。
這池水越渾濁,對她越有利。
風浪掀的越大,她才越有可能一舉將謝有成從高高在上的學界大咖位置上拉下來。
許柚彎唇,看向謝有成。
一個作風不正派、私德有虧、輿論風波纏身的教授,雖然不至於被免職,但至少也能讓挨個處分,脫一層皮。
許柚沒等孟老爺子醒過來,就收拾收拾,離開了孟家老宅。
謝有成與她一同離開的。
在車庫分道揚鑣時,他看了許柚一眼,仍在記恨節目中許柚拆台,讓他麵上無關的事情。
忍不住出言譏諷:“得罪了老爺子,神仙也救不了你。”
許柚抬起眼皮,輕笑一聲:“得罪了我,神仙更救不了你。”
“謝教授不必關心我,還是先擔心擔心自己吧。”
謝有成不解其意,隻是冷哼一聲,摔車門離去。
許柚低頭,又看向手機。
然而就在各種揣測朝著神話的方向飛去時,卻也有一些人,是謝有成不折不扣的擁護者。
謝有成的學術成就很高,在學界的地位一流。對古建築的研究有著突出的、不容小覷的貢獻。
【你們在陰陽怪氣什麽,謝教授是學術大牛,就算真的私德有虧,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白居易還喜歡養優伶呢,沒耽誤人家成為偉大的詩人。】
【笑死了,隻是說了幾句話,這些人還當真高、潮了,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配不配!】
【先趕上謝教授十分之一的成就,再說其他的事情吧。】
【一群連謝教授論文都看不懂的東西,現在議論謝教授,沒事吧沒事吧。】
【互聯網給了一些人自信,卻沒有給他們正視自己的平台。謝教授這個地位的人,做什麽都是對的。】
【不管別人說什麽,我永遠支持謝教授。】
其他的網友也紛紛懟了回去。
但怎麽也繞不過一個話題。
“你對社會有什麽貢獻?你比得上謝教授的貢獻嗎?”
“謝教授的成就,你能達到十分之一嗎?”
謝有成這些年的學術成績,儼然成為了他作威作福的保護罩。
然而就在此時,突然有人拿出了另一個方向的證據。
——事關謝有成曾經發表過的論文。
直言謝有成剽竊他人成果。
謝有成年輕有為,現在這個歲數做到學科帶頭人,是學術界許多人翹首仰望的榜樣與楷模。
而奠定他學科帶頭人地位的,是十年前他發表的一篇核心論文。
論文名為《中華古建築的溯源與體係發展》。
這篇論文,洋洋灑灑三十餘萬字,從上古時期的出土文物,到有文字記載的商周時期,一直到末代王朝。
將五千年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建築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變革,寫的清清楚楚,脈絡清晰,詳實可靠。
雖然也不能稱為全部都是正確的,總有疏漏和錯誤,但總體上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篇論文,被譽為“古建築專業唯一的教科書”“看一書而知千年”“古建築行業的史記”。
正是由於這鴻篇巨製,謝有成才從寂寂無名,有了如今的地位。
可是今天,忽然有人冒出頭來,直指謝有成學術造假,剽竊他人成果,打壓原作者,令原作者含冤而死。
乃是不折不扣的人渣敗類。
此言一出,震驚了許多人。
謝有成熱度正高,無數網友順著網線就爬了過去,準備看一看事實真相。
如果謝有成真的做了這種事情,那……
【你是什麽東西?居然敢說謝教授剽竊,給我笑死了,業內沒有比謝教授成就更高的學者,他剽竊誰?】
【驚天大新聞!某校倒數第一說第一名抄襲自己。】
【你這是造謠,轉發過五百要負刑事責任。】
【朋友們轉起來,送他去坐牢。】
【hetui,什麽東西都趕來碰瓷謝教授了。】
【還是謝教授脾氣太好了,要我說,直接告,一人賠個幾十萬,看他們還有沒有臉說這種話!】
麵對鋪天蓋地的嘲笑和辱罵。
然而,那個賬號卻絲毫不怵,冷靜地又發了一條消息。
“謝有成剽竊的,是張濟光老師的學術成果。”
此言一出,在下麵上躥下跳的人,頓時少了三分之一。
張濟光在學界也是有名的學者。
曾經是古建築係的泰山北鬥,但可惜命不好,十年前不幸出了車禍去世。
從此,他的名聲便逐漸被謝有成代替。
所謂泰山北鬥的地位,也越發沒有人記得。
發聲的不是旁人,正是所謂“原作者”張濟光的學生。
“中華古建築的溯源與體係發展這篇論文,是我老師張濟光所著。原名不叫這個,我老師取的名字是中華古建築的溯源與演變,看過書的應該都能感覺出來,哪個名字更貼切。”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下麵我一一放證據。”
“這篇論文,是老師帶領他門下的八個博士生走過祖國無數古建築,查閱了近萬本資料,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嘔心瀝血研究所成。”
“這是我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在各地考察的照片。”
他一連放出來十八宮格長圖。
全是張濟光帶領學生在考察各地古建築時,留下的照片。
有的拍的他單人,有的集體,還有一些是古建築的照片。
林林總總看過去,單是圖片上顯示的,便足以證明那幾年,張濟光帶著學生們跑了有三百多個地方。
……這還不是全部。
網友們看著這些圖,紛紛被震撼住了。
這樣純粹的、深刻的、認真的學術精神,像是陽光一樣燦爛,耀眼。
讓人不得不生出敬佩之意。
哪怕不曾認識他。
但隻要看到這些照片,沒有人不會為他的熱情和堅定而感染。
“這本書,是張濟光老師手寫的,沒有用電腦打印。”
“下麵是張老師的手稿。張老師執教一生,桃李滿天下,我想總有人記得他的筆跡。”
隨即放出的圖片,是幾張手稿。
鋼筆親書,字體雋永有力,有許多處塗改,可見認真。
“張老師去世十年。就在他老人家去世不久,謝有成署名發表這篇論文,我的師兄師姐們,紛紛震驚不已,曾經到他們學校去要說法。”
“可是,該校卻表示,我們證據不足。張老師的照片不算是證據,張老師的手稿也不算是證據。”
“如果想要控訴謝有成剽竊他人成果,需要拿出第三方證據!”
“我想問,這有什麽不足的?”
“難道已經去世的張濟光老師,能提前得知謝有成的研究成果,還用手稿寫出來嗎?”
“這麽厚的手稿,沒有一年是寫不完的。請謝有成解釋一下,為什麽張老師的手稿,卻成為了你的論文?”
“也請該校解釋一下,為什麽張老師的手稿,不能算作證據!”
“莫非貴校覺得,張老師是詐屍抄的他謝有成嗎?”
他一連發了數十條消息。
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的清清楚楚。
很明顯,張濟光出車禍去世的時候,謝有成的論文尚未發表,所以絕不可能是張濟光抄襲他。
隻要能夠證明,手稿是張濟光本人的,就能夠錘死謝有成剽竊。
於是,他又放出一張圖片。
是來源於官方機構的鑒定書,鑒定手稿字跡和另一個本子上的字跡,屬於同一人。
那個本子,是張濟光的備課筆記,長年累月帶著。
凡是在他手下上過課的學生,沒有不認識的。
而張濟光是個很好的人,做了博士生導師後,仍舊堅持給本科生、碩士生上課。
他的學生之多,真的堪稱桃李滿天下。
他們看到這個本子,仿佛回到了十年前讀書時。
張濟光老師走上講台,將自己破破爛爛的筆記本攤在桌子上,然後笑著開始講課。
許久之後,才有人感情複雜地打下一段話,支持博主:“我上大學的時候,張老師曾經教過我曆史課。我知道他是什麽樣的人,溫和慈祥,兢兢業業,對待學術認真負責。如果這篇論文當真是謝有成剽竊張老師,我願意出資,替張老師打官司,伸張正義。”
隨著這條消息。
很快,無數條支援的消息,從一個又一個不怎麽發言的賬號上湧現。
像是海水奔湧。
像是星辰拱月。
更像是,一朵又一朵普通的花,為著感激他們的太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
那個博主最後發了一條消息:“我已經聯係張濟光老師的兒女,明天起訴謝有成。屆時歡迎格外旁聽監督,還事實一個真相。”
“不管謝有成背後是怎樣強大的靠山,我們不會放棄。”
“真相不會永埋地底。”
到了這個時候,輿論終於傳到了不怎麽上網的謝有成耳朵中。
聽到“張濟光”三個字,他的心驟然一跳,慌張地打開手機軟件。
越看,他的臉色便越加慘白。
等到看完的時候,他的臉色,幾乎是稱得上是死灰色。
謝有成咬了咬牙,撥通了謝聚萍的電話,“喂,聚萍。”
謝聚萍皺眉:“哥,什麽事兒?”
謝有成:“網上的輿論,你看看,給我解決一下。”
謝聚萍最近沒怎麽上網,不知道怎麽回事兒,還以為是和孟熙寧那樣的差不多,便答應道:“行,我知道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