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元宵

字數:6673   加入書籤

A+A-




    大宴之後,  年還要熱鬧許久。正月初二,皇子輪班祭堂子,之後還有重華宮茶宴、皇帝與太後新年宴。
    正月初七至十七,  太廟掛慶成燈;正月十五,賞花燈、放煙火、再宴朝正外藩。
    如果說臘月的冰嬉戲,放爆竹就像西餐中的前菜,  讓人心裏滿含期盼,  那除夕和元旦則是正餐,  讓人飽腹感十足。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最美味的甜點了,適合全身心的放鬆下來,  靜靜享受這一刻的美好時光。
    葉林自然也不能免俗,  吃過了晚膳,  就帶著四個墨和葉家人一起來到了地安門,京城元宵燈最多的一處地方,慢慢逛起來。
    各色的燈,  花樣多極了,有絹紗做的、有玻璃做的、還有冰燈,  款式更是可以集成一本厚厚的圖冊了。
    有小兔子、小鳥的動物類型,  晨哥兒和萱姐兒現在就各自拎著一個。也有山水、樓宇這樣的風景的;美人、鍾馗等人物的;有葡萄、楊梅、荷花這種花草的,  數不勝數。
    葉林最喜歡的,還是各種冰燈有冰龍燈、冰獅子燈、冰花燈、冰塔燈等等,也有雕刻成著名人物的,各個看著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且冰燈就是窮人家也能做,有模具,有水就行。冷水凍出來的就是白色的,開水凍出來的就是透明的,  白天看上去晶瑩剔透,夜晚則熠熠生輝。
    有些鳥獸雕刻的極為精致,讓葉林忍不住想拍照留念,可沒有相機,隻能駐足細細觀賞,有些遺憾。
    一家人一路邊聊邊逛,走了幾條街,到了東四牌樓,在這裏找了家茶樓進去歇腳。
    茶樓裏也是人滿為患,大家都向他們一樣逛了許久,為了能緩一緩腳上的酸痛,隻能選擇拚桌,葉林一家在人群中擠了又擠,才找了一桌勉強坐下。
    從二層窗戶望出去,街上燈火輝煌,人多的摩肩擦踵,難得在這個時代讓葉林想起了他在現代擠地鐵時的盛況。
    店小二大冬天已經跑出了一頭汗,但還是像一條靈活的魚一樣,拎著茶水,舉著點心,自如的穿梭著。
    南來北往的人都在京城齊聚,抄著各色口音,一點兒不見外的跟同桌、不同桌的人聊著天。
    葉林一家點好了茶水和點心,正等著小二上茶,就聽一青衣少年操著吳儂軟語,積極的向身邊人推薦道:“蘇州的元宵節可不比京城差,除了各色彩燈,還有猜燈謎,猜中者可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呢。還有圓子吃,裏麵包了核桃仁,以白糖為餡,一口下去,香軟甜膩,可美味了。”
    另一人聽了,笑道:“我家在湖北黃安,也有元宵吃,我們那還有舞燭龍,采茶燈,以十二個童男扮女妝,各人帶燈一具,稱為“茶娘”,口裏唱采茶調,舉燈唱歌,還跳舞咧。”
    這青衣少年有些不服氣,聽起來確實挺有意思,但自己老家可不能被比下去:“蘇州也有特色的呢,我們會用鬆枝竹葉在通衢紮棚,白天懸彩,晚上燃燈。還會放煙火,對了,還有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
    葉林一家人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還沒等到另一人回答,隔壁桌的一個皮膚有些黝黑的精瘦漢子就笑道:“蘇杭是精巧繁盛,但我們福建人最重視燈會,明人謝肇淛說:“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者。”
    閩方言以燈為丁,每添設一燈,則俗稱為“添丁”。自十一夜開始燃燈,家家燈火,光照如同白晝,持續十夜呢。還有兒童的求饒燈、女子的轉三橋等風俗。”1
    各地的風俗確實是有所不同啊,京城如此繁華,也不知盛京又會是怎麽樣的場景?
    “這個我能回答”  葉林一驚,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問出了聲,就見同桌的一人笑道:“盛京除了滿城花燈外,前三天,就會在城內大街上搭建起祈福高台,搭建的高台上設\三官\畫像。正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人們還會唱著民歌小調,一起舞蹈。”
    很快,茶樓裏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說起家鄉的元宵節,不一會,美麗絢爛的煙花在天空中綻放,讓這美景盛開在所有人的心中。
    煙花有各色形狀的,有如珠簾、焰塔、葡萄、也有如蜂蝶,花朵的。讓人看得目眩神迷,人群跟著那些繁複的圖案,發出一陣陣驚歎聲。
    今年的元宵節,康熙帶著後妃和兒子們移駕到了暢春園。
    剛剛夕陽西下時,大宮門前的場地上就有數千人列隊,身著彩衣,手持彩燈,口唱太平歌,一邊舞蹈,一邊循環排列一會兒成了一個“太”字,一會兒再轉成“平”字,是之後又轉成“萬歲”兩字,用幾千人的舞蹈形成了“太平萬歲”四字。
    歌舞聲漸歇,接下來就到了煙火的環節。工人們點燃引線,數十列焰火依次燃燒,在天空中形成,寶塔樓閣、飛鳥遊魚、五彩鳳凰等等形狀。
    這些絢麗的圖案在眼中停留片刻後,便轉換成各式的花朵模樣。與此同時,另外有工人在一旁準備著,每當釋放一架煙火,便打開一個籠子。
    就見有白鴿,喜鵲等數十隻鳥兒乘火飛出,將夜幕上的煙火襯得越發真實熱鬧。
    除了遠處天上的煙火外,還有近處的供貴人們觀賞。
    有一種巨大的九石之燈,足足有一個假山那麽大,裏麵藏有小燈上萬,點燃時,萬燈齊明,內裏次第作響,劈裏啪啦的聲音不絕於耳,從中又有煙雲飛散,遠遠看著好似仙境一般。
    還有一種煙火箱子,點燃後會有孩童模樣的玩偶滾落在地,身上冒著煙火,相互糾纏搏鬥。另一個箱子中的玩偶落出時不同,它們身穿花衣,腰配杖鼓,身上冒著星火,在一旁舞蹈叫好。
    須臾之間,又變換了動作,左轉右跳,還會給四周躬身行禮,讓年紀小些的皇子都看得目不轉睛,鼓掌叫好。2
    而園內各處也擺滿了燈籠,比起外麵街上的而言,就要大了許多,模樣上也有如鳳凰,孔雀,白鶴,獅子,虎豹,麒麟之類的吉祥瑞獸。
    園中還設有鼇山,此時隆冬季節竟然從其上懸掛的燈籠中聽到許多蟲鳴聲。這些是去年秋季抓起來養育的蟋蟀,此時放在燈裏,在暖和明亮的環境裏紛紛鳴叫起來,給園子添了許多意趣。
    宮妃和皇子福晉們,則穿著早早備好的燈籠吉服。在園中走走停停,賞玩各色燈火,猜猜燈謎。
    十四的福晉完顏氏,就身著清綠色緙絲八團燈籠補吉服袍,挽著胤禛的福晉烏拉那拉氏的胳膊,與十三的福晉兆佳氏一起,跟在穿著石青緙絲八團燈籠補綿褂的德妃身後,慢慢的走著。
    空氣中都是燃燒鬆柏樹枝的氣味,叫“熰歲”,應是滿族習俗的一種。
    看過了煙火,幾人正準備去瑞景軒那裏看戲,太後娘娘最是喜愛這些戲曲,畢竟在宮裏長日無聊,難得有這樣的時間,可以集聚了眾人熱鬧熱鬧。
    從除夕夜開始晚上演《升平除歲》,元旦演《喜朝五位》《椒柏屠蘇》,今兒是元宵節,應該演《萬花向榮》。
    當然還有連台本戲《升平寶筏》、折子戲《遊園驚夢》、燈戲《萬年長春富貴燈》等。3
    等在戲台前坐定,就見有一戲子,身著香色暗花紗繡平金燈籠蝴蝶紋帔,在台上粉墨登場,蓮步輕移,一句“萬年長春”,聽著餘音繞梁,台下叫好聲不斷。
    不管到底愛不愛聽,皇子、福晉、皇親國戚們這時都坐定,一邊品茶喝酒,吃著糕點,一邊陪著太後欣賞著戲台上醇厚的唱腔。康熙也坐在太後身旁,聽了兩折子才罷。
    最先有些耐不住的,是年紀小的幾個阿哥,還有宗親們帶來的孩子。對他們來說,寧可在園子裏瞎跑,也不想在這兒聽這慢悠悠的戲。
    本就是難得放鬆的日子,長輩們也不會管的很嚴,於是就有孩子陸續的溜走,有的去賞玩花燈,有的則到稍遠的地方,讓伺候的宮人們去找了炮竹來點著玩。
    十歲以上的也就罷了,但宮人們可不敢二踢腳這類的炮竹給更小的孩子,隻帶著他們到撒滿芝麻桔梗的路上,讓他們在上麵蹦跳玩耍。
    芝麻桔梗被踩斷,劈啪作響,跟著炮竹比也不差什麽了,這就是取個芝麻花開節節高的意頭,也代表著歲歲平安。
    沒幾天,這個年就真正過完了。康熙也正月二十四開印開始辦公。
    剛開年倒沒有什麽大事,於是大家的眼睛都盯著在除夕夜宴上出了一把風頭的鮮菜。聽說溫棚和育苗,已經在皇莊和暢春園農田裏試行了一段時間,應當是有成效。
    但到底由誰來負責這項事務的推廣,缺遲遲不見皇上發話。
    溫棚的效果現在已經人盡皆知,這讓許多人的心思都活絡了起來。
    直郡王雖然有心,但對這些婆婆媽媽的小事兒很不耐煩,便跟胤禩說了,最好能爭取過來,讓自己這邊的人來做,不要讓太子那頭占到這麽一個功勞。
    這事已經有了方法,顯了實效,隻需找人照做就是了,真是現成白撿的好差事,到時候京城上下權貴都能吃上新鮮蔬菜,誰人不感激他直郡王!
    因此囑咐老八要多上些心,叫門下的人跟皇阿瑪上折子。
    胤禩也挺看好這個事的,容易又輕省,有功勞不說,丁點都不會得罪人,還能獲得一片讚譽,因此也是上下忙活,奔走了許久。已經找人上折子試探康熙的意思了,連讓手下哪些人負責做哪些活都分配好了。
    忙碌之餘,他也心中惦記著胤禛的動靜,時時派人觀察,但都一無所得
    他暗想:“四哥也是挺奇怪的,獻完方子就沒動靜了,害得他準備了許多後手都沒用上。
    不過想想四哥那性子,有些清高,不愛拉幫結派,整這些彎彎繞繞,就是個老實辦差的,因此能讓皇阿瑪看到眼中。這會兒不著急跳出來攬事,也符合他一貫的作風。
    隻是就不知,他是頂住了太子的壓力,還是太子就沒在這事上上心?”
    真實情況是前者,自從太子胤礽知道了皇阿瑪有意在京城推廣溫棚,就覺得這事讓老四來辦十拿九穩,畢竟這方子就是他出的。
    若他要攬這事,別人誰能搶得過他?這就是板上釘釘的功勞一件,而老四跟著他走,那這功勞也便是屬於他太子的。
    毓慶宮那幾日的氣氛都歡快了許多,下人們雖不知太子殿下是為何事心情好,但是臉上帶笑、言語溫和是真的,犯了小錯,沒有被打罵也是真的。
    太監宮女行走間,腳步都輕快了許多。
    胤礽翻看庫房單冊,像老四這樣踏實辦差,又不覬覦他屁股底下這把太子交椅的弟弟真是太難得了,又能找來溫棚這樣的功勞,是得好好嘉獎。
    他細細的挑揀了兩樣好東西,打算送給他的好四弟。
    但沒想到最好心情維持不了幾天,就被一盆冰水潑下:“什麽?你不去?”
    胤禛躬身行禮:“回太子殿下,臣弟並非不去,而是謹遵皇阿瑪諭旨,方子已經獻出,皇阿瑪想叫誰來去操辦此事,臣弟都自當配合。”
    胤礽恨鐵不成鋼的看著他:“你自己呢?你怎麽不爭取一下?”
    胤禛苦笑一聲:“若是皇阿瑪有意讓我做,當日獻方子的時候就說了,哪還會等到今日?”
    他看太子的神色有些緩和下來,便又繼續道:“因此臣弟想著,不如太子殿下再找其他人試一試,說不定皇阿瑪考慮一番,就允許了呢?”
    胤礽一想也是,不過是一個溫棚,這種小事隻怕也不會讓皇子出麵,估計找個下麵工部的人就辦了。
    因此他便緩和了神色,笑道:“倒是我想差了,我再安排些人,這事你就不用管了。但不論如何,這都是功勞一件,我這帶了兩件玉如意送給四弟把玩,四弟以後若是又得了什麽稀奇好玩的方子,也可先拿來給我看看。”
    胤禛示意蘇培盛接過這兩件名為“如意”賞賜:“多謝太子殿下,臣弟知道了。”
    他心裏苦澀歎息,以後有什麽方子若先給了太子,太子自去皇阿瑪麵前邀功,這功勞也自然便是太子的,與他可就沒半點關係了。可憑什麽呢?
    胤礽看他恭敬應下來,滿意的點點頭走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