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第 151 章

字數:5625   加入書籤

A+A-




    折子上除了例行要說的套話外,胤禛花了大量筆墨描述水泥的利弊,譬如配方簡單、易推廣、原料礦藏多、製作便捷、堅固效果極好等等。
    又學著葉林呈給他幾本冊子裏的方式,畫出表格,將兩種水泥的對比情況總結其內,項目分別有名稱、配方、使用方式、堅固程度,維修一裏河堤分別預估用量和花費等。
    再有一個部分,則是分析大清需要維修河堤的地區,將其分成富有水泥原料和缺乏水泥原料儲藏的兩類。再挑出距京城較近的幾個河道具體區域,作為建議試點並闡明原由。
    最後總結了兩個方案的優勢劣勢,以及其他用途。除了治河之外,水泥的其他用途也非常廣泛,譬如修路修橋,修城牆修房子,修蓄水池等等……洋洋灑灑上千字,終於完成了初稿。
    胤禛歇過響,再拿起折子來回看了看,發現果然中間的圖表最讓人一目了然,不由在心中感慨這法子好用,還想著若是日後的邸報奏折都能以這種方式記錄數據,應當會清楚明晰的多。
    又將裏麵的詞句刪刪改改調整了許久,這才終於完成定稿,雖然明日就是大朝,但他不準備在朝會上當場遞呈,太打眼了!況且大棚那事太子就對他心有不滿,讓他以後有這類的東西先交到毓慶宮中。交出去容易,可以太子的脾氣,之後恐怕這事就與自己無關了。
    太子雖貴為儲君,可子玉研究了那麽久,自己又幾番實驗,才終於得到的成果,實在不甘心就這樣拱手讓出,思來想去,唯有悄悄的將這折子交給皇阿瑪,如此一來,既不招人眼,也能叫皇阿瑪知道他的本事。
    隔日一大早,胤禛便帶上折子進宮請安。到了乾清宮被小太監請進側殿:“皇上正在接見大臣,四貝勒您稍候。”
    胤禛坐下,見小太監端來茶水,他端起來輕抿一口,就放下了,在宮裏出恭不便,也不好多喝。靜候了一炷香的時間,見還沒有傳喚,便幹脆閉目養神,在心中思索著該如何奏對。
    如此又過了半刻鍾才被小太監引著過去,到正殿門口,恰與一人走了個對臉,胤禛一瞧卻是一等公佟國維,先皇後佟佳氏的父親,他養在孝懿仁皇後佟佳氏身邊,佟國維算是他的長輩,他忙拱手行禮:“佟大人安好!”
    “咳咳”佟國維一看是他,也笑道:“原來是四貝勒,好,以後這朝堂,還要看你們年輕人的了。快進去吧,你皇阿瑪等著你呢。”說著不等他反應,就擺擺手,步履瞞珊的離去。
    胤禛聽這話音,想到近日來聽到的消息,難道這位權勢滔天的佟半朝,真是要因病致仕了?
    看著他走遠,胤禛轉身被小太監引著進去,上前幾步,跪倒在地,給康熙行禮:“兒臣給皇阿瑪請安,皇阿瑪萬福金安!”
    “嗯,起磕吧”
    “謝皇阿瑪!”
    現在不是考慮佟半朝致仕對朝堂勢力影響的時候,胤禛整肅了心情,專心應對眼前的奏對。他抬眼,見皇阿瑪將手邊的折子放下,伸手去拿了案上的一本書:“成天就知道上一些請安折子,正好老四你來了,來看看這本書。”
    胤禛微微疑惑,難道他這名義上的外公,佟國維大人是來上請安折子,還沒有奏請致仕?不過若是請安,以皇阿瑪對他的看重,直接麵奏即可,哪用的這麽複雜……
    雖然心有疑問,但胤禛可不會傻到問出來,隻回去慢慢打聽就是。
    他從小太監手中接過書,翻開來一看,原來竟是正在修的明史其中一冊,翻看了幾頁就聽上頭皇阿瑪問道:“如何啊?”
    胤禛斟酌道:“多有溢美之詞。”
    康熙將手中的另一冊撂在桌上:“哼,叫這幫人一寫,那前明的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木匠皇帝都成了天縱之才,前明的官員更是功在千秋,隻可歎造化弄人了!這是還覺著前朝的製度好,心裏惦記著呢!”康熙又取了一本,甩手撂在案上:“再看看這份。”
    胤禛上前接過這冊,略略翻動,就見其中詞句對前朝君臣評判犀利,多有對本朝先祖歌功頌德之意。
    “不是對前明舊事放不開手,就是擱這頌聖,想讓這幫人實話實說還真是不容易。我大清江山穩固國運恒昌,難道還是那等小家子氣,不肯按事實修史的不成?一幫隻想著屈顏媚上,另一幫還惦記著前朝,你說說,前朝真有那麽好?”
    胤禛繃緊了神經,斟酌詞句小心回答:“兒臣認為,不止前明,以前曆朝曆代的製度都有其可取之處,否則也無法繁榮昌盛一時。然其製度必然也有不足之處,否則就不會有朝代更替。各種製度都有其優劣,先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要根據目前形式判斷哪種適合,依形勢變化而調整,這才是長久之道。”
    康熙轉過臉,深深的看了胤禛一眼:“說的不錯,倒是有些長進。”
    胤禛緩了口氣,也是巧了,若不是子玉剛給弘輝出了題目,這兩日自己也不會找了些史書來看,更不會早早成竹在胸,子玉到真是自己的福星。
    “梁九功,將這兩本書一起拿回去,叫那些個人仔細看看,告訴他們這兩本朕都不滿意,再改,按照事實來改!”
    “嗻。”
    康熙又指了指案上一遝書,對胤禛道:“老四啊,既然你有史書有些興趣,這幾本前明的史料便拿回去看吧。”
    胤禛笑道:“謝皇阿瑪,兒臣很喜歡,定會仔細研究。”
    將手中的書冊交給梁公公,見他轉身放好,胤禛這才拱手道:“皇阿瑪,今日兒臣前來是有事啟奏。”說著,便將懷中的折子取出遞給小太監。
    “哦,是什麽事?”康熙接過折子翻看起來。
    “兒臣年初時偶得一方子,按此法調配石灰等幾種原料,可得一物叫水泥,此物用水混合砂石,幹結後堅硬如石。兒臣想著,若此物在修築河堤、城牆時使用,便能使其堅不可摧,於國有大利,皇阿瑪請看,這就是凝結後形成的石塊。”說著,就從袖中掏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水泥石塊遞給身邊的小太監。
    康熙感興趣的挑了挑眉:“哦?拿來給朕看看。”
    小太監捧著石塊過去,康熙接到手中,發現泥土裏夾雜了許多石子,顯然並非天然形成,但質地堅硬,用手根本無法輕易破壞。
    “梁九功,去拿個敲核桃的錘子來!”
    “嗻!”康熙發話,梁九功親自去側殿取了錘子來。
    不等梁九功收拾,康熙一把將桌案上堆積如山的折子推遠了些,接過錘子哐哐就往那石塊上錘了幾下。那錘子雖不大,但卻是黃銅所製,沉手的很,平日裏再硬的核桃也經不住它兩三下,如今被它敲了五六下,這水泥石塊竟然跟真石頭一樣巋然不動,隻邊邊角角落了些碎石碎屑下來。
    康熙放下錘子,把玩著手裏的石塊,抬眼看向胤禛:“好!確實結實的很,隻是若要修砌城牆河工,開山鑿石即可,又何必特意製作這水泥石呢?”
    “回皇阿瑪,水泥除了堅固無比,還可以按照需求自己調整形狀大小,若想做的更大些,還可以在其中加入竹條作為牽拉使其更加穩固。”
    “此外兒臣也想到了比起開山采石,水泥還有額外花費的問題,這段時間便讓人修改配方,如今得了第二種水泥粘合劑。以往修築河堤,石塊泥土間並無太多粘連物,隻靠石塊重量堆砌的穩固河堤,若河水洶湧,就很容易被衝毀。”
    “而如今,可在石塊間灌注水泥作為粘合劑,將大小石塊化為整體,幹結後再抵禦河水,想必會穩固的多。兒臣以命人在莊子上做了實驗,大塊的石頭被連接在一起,近一月時間水侵不散。”
    康熙翻看著手中的折子,隨著胤禛的敘述,他的眼睛越來越亮,他站起身問道:“那些實驗的石頭就在你莊子上?”
    胤禛頷首:“正是。”
    康熙立刻吩咐道:“那好,你即刻就隨朕出宮去看看。”
    “梁九功,立刻去準備。”
    “嗻!”
    為避免麻煩,一行人輕車簡行的來到胤禛城郊的莊子。這個倒不是葉林常來查看稻苗的那個,而是另外一個。因此除了實驗用的水泥,其他就沒什麽特別的。
    胤禛一路引著康熙往裏走,直達一個專人看守的大院子。
    一進去就見到幾大塊由碎石拚接、水泥粘連而成的一人多高的大石頭,康熙沒半句廢話,直接命人拿錘子來。見他要親自捶打,眾人忙勸阻:“皇阿瑪,不如讓兒臣來?”“皇上小心,讓侍衛來吧?”跟著的侍衛也道:“是啊,臣等願為皇上效勞。”
    康熙擺擺手:“朕還沒老呢,不過石頭而已,有甚怕的!都起開!”
    眾人無奈,隻得稍稍退開些。胤禛不敢大意,忙示意跟著的人護好,以免碎石飛濺傷人。
    康熙將龍袍別在腰間,紮好馬步,狠狠一錘上去,手都震麻了,那巨石卻紋絲不動,又錘了兩下,仍是隻有碎屑落下。
    親自試了試,結果非常滿意,康熙龍顏大悅的拍著胤禛的肩膀,連說三聲好:“能粘合石土,又如此堅固,若按你折子上的數據來看,費用也低,真能用在河堤修建上,那可就是大功一件!”
    胤禛引著康熙往另一邊走:“兒臣不敢當!河堤修建事關重大,兒臣以為最好能請工部的大人們實際修建一段,看看效果。河堤維修用量極大,河道地勢變幻莫測,實際使用中肯定還有不少問題。譬如這種石土粘連成的還是會滲水等”
    康熙擺擺手:“有了方子,那些都是小事,花時間慢慢調整即可。”
    胤禛點頭讚同:“是,不過兒臣認為,蓄水池倒是可以幹旱地區馬上推行,存下的雨水雖不夠澆地灌溉之用,但應當也夠人畜食用。”
    “皇阿瑪請跟兒臣來看,這邊有用純水泥鑄造了蓄水池,兒臣覺得效果很是不錯。”
    往前走了幾十步,拐了個彎,就進入另一個院子。
    康熙進去,隻見其中修了三四個極大的蓄水池。看起來每一個都有半個沐浴湯池那麽大,半人多高。
    康熙上前細看,池中的水清澈見底,並沒有從水池邊緣溢出的痕跡。他捧了些水在手心,湊近鼻尖聞了聞,也沒有什麽怪異的氣味。
    “好!如此儲水之能,沒有半點滲漏,效果不亞於漢白玉湯池!有了它,不論是大江(長江)中下遊的盛夏伏旱,還是各地的東春旱,都可以在雨季多儲水來應對。”
    康熙轉過身,看著眼前這個眉目俊朗、氣質卻平和的四子,笑著問道:“水泥乃是大功一件,老四啊,你想要什麽獎賞?”:,,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