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流程安排

字數:3262   加入書籤

A+A-




    金尚接過朱主任遞過來的劇本,一邊翻看,一邊回應道:
    “我還以為是現場直播,臨場發揮,原來是錄播啊!”
    “就你這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還直播?我怕你一臨場發揮,我的前程就被你給謔謔沒了。”
    似乎是切實地感受到金尚是個什麽樣的人,朱主任說話也比較直接,
    “你先看看大致流程,有什麽意見盡管提,我們盡量滿足。對了,你有什麽才藝,或者特別拿手的地方?貧嘴可不算啊,咱們到底是嚴肅的訪談欄目,適當活躍氣氛可以,可不能真當成了搞笑綜藝欄目。”
    “誰說得準?說不定什麽時候就上春晚表演小品了。”
    金尚聳聳肩,在朱主任重點指出的地方瞅了幾眼,然後不由得微微皺了皺眉頭,試探著問道:
    “能不能少說點關於我父母家庭的事,說實話,有點敏感……”
    “嗯?我可是看過你的資料,單親家庭長大,父親一手養大,和你的經曆和成績相對比,很有宣傳價值。當然,如果有特別為難的地方,也可以酌情將這一點刪減。”
    “我的祖父是黃修旻,祖母是冼桂珍,老一輩的恩怨情仇已經很麻煩了……”
    “祖父姓黃?等等,冼桂珍,不會就是那個《江卿世家》的江夏黃吧?下麵的人怎麽辦事的,這種事居然沒查出來……”
    “也不怪外人搞不清楚,畢竟,我和我父親現在姓金……”
    “你這麽一說,我倒是有點印象,著名畫家金三才英年早逝……”
    “我父親金時就是金三才的繼子,我是金時的獨子。當年的事,其實挺複雜的,您也知道,早期的婚姻關係,不像現在這樣,丁是丁卯是卯……”
    這個世界,因為傳統更加根深蒂固,許多風俗習慣的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雖說依法治國很多年了,直到最近,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才更看重法律層麵的婚姻關係。早些年,民間男婚女嫁,特別是鄉下,極少有特意到民政局打結婚證的。
    為什麽法律條文中,特別大書特書了一個“事實婚姻”的規定?
    因為沒有還真不行。
    八抬大轎,明媒正娶,三書六聘,這才是老人們認可的正式婚姻。
    擱在一百多年前,你就是拿金葉子寫的結婚證,沒有三聘九禮,職業媒人作證,不是大花轎在良辰吉日光明正大地從中門抬進去,縣太爺都不認你們是一家人。
    本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風俗習慣的變化越來越大,現如今,年輕人都喜歡挑個好日子去民政局領取結婚證後,拍一大堆相片留作紀念。
    漸漸地,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金尚壓根不知道金時和梅杏紅有沒有領結婚證,分居這麽多年,還夠不夠得上事實婚姻的標準,更不知道他們算不算離婚了。
    小年輕私定終身,然後生了個孩子,把繼父氣死的事,真不好大肆宣揚。
    “情況就是這麽個情況,我覺得吧,朱主任,真要說這個,恐怕節目的重點就不是什麽‘學霸’、‘學渣’以及‘高考’了,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八卦,不是更有意思多了?”
    “好吧,你說得有道理。”
    金尚的家事,真要說清楚,素材完全足夠單獨做一期節目了,隻有四十五分鍾的時長,實在沒有必要麵麵俱到,挑重點的錄製就行了。
    “這個環節,我就直接刪掉了。不過,呂遼有這一段,作為對比的你,也不可能完全不提,我和主持人商量一下,淺嚐輒止就好,你挑可以說的隨便聊幾句,到時候,你們自由發揮。”
    “那……行吧!”
    “就這些了?”
    金尚點點頭:
    “劇本很粗略,我也看不出更多,到時候就看臨場效果了。”
    “也好!才藝特長呢,你有什麽可以展示的?”
    “詩詞歌賦算嗎?”
    “當然算!我跟你說,可不要因為想和呂遼爭鋒而硬要在他的強項和他別苗頭。我和他聊了下,其文學素養還是有一點的,比一般的孩子強多了……”
    “這幾天,因為呂遼的事,我特地將他的小說和散文集好好看過一遍,拜他所賜,感慨良多,一直不甚滿意的一首詞,也填好了。”
    “喔?不介意的話,能不能讓我聽聽?”
    “可以!”
    意識到今天有可能談到這方麵話題,早就做好準備的金尚,掏出了一張稿紙,遞了過去。
    接過來瞥了幾眼的朱主任,原本並沒有多麽在意,隻是看了一遍後就驚住了。
    “采桑子,你居然玩的是這種格律規整古詩詞?”
    所謂采桑子,就是詞牌名,又叫做醜奴兒,截取自唐代教坊樂曲《楊下采桑》,其源頭是樂府舊曲《采桑》,此曲宜於抒情與寫景,調性比較平和,晚唐兩宋以此做辭的很多,佳作也不少。
    在來之前,金尚已經想過了,《東方夜話》是一檔偏向正能量宣傳的談話節目,如果主要嘉賓是自己和呂遼兩個人,誰是重點一目了然。
    擱在即將高考的六月末七月初,不彰顯金尚的“學霸”風采,難道是為了給年紀輕輕就退了學的呂遼長臉嗎?
    有過前車之鑒,這次欄目組肯定不會再將呂遼架起來“遊街示眾”,那樣做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有了金尚這個絕佳的對比同台競技,有些東西,其實不用展示得那麽明顯,群眾的眼睛自然雪亮,心中那一杆秤,自然會看得出誰更有分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