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武舉

字數:4335   加入書籤

A+A-




    武舉的考試通知也已經下達公開了。
    因為以前的朝代也沒有進行過武舉,最早的武舉是武周時期,也是就武則天時期才開始的。所以沒有找到關於武舉的資料。
    一些資料還是楊正調了係統書籍才知道的。武周時期兵部主持的武舉考試,主要科目是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偏重於技勇,重點是馬上槍法,不過製度並不完善,屬於創製時期。
    到了宋朝,武舉被納入科舉體係之中,確定了考試程序。除了考驗武力之外,還要考問軍事策略等,比如各種兵法之類的。宋神宗時期,有了武狀元稱號。
    武舉的興盛則是在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
    明朝的時候,武舉考察則是側重謀略。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後麵的武試。不過明代的武將多是世蔭承襲,或者行伍起家,武舉隻是補充。
    清代基本沿襲了明代的考試程序辦法。考試內容基本相同,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和文舉相同。不過隨著火器的發展,到清代末期,逐漸沒落並廢止。
    現在楊正需要選拔的是軍校學員,和武舉是不同的。
    武舉考上基本就可以授予武職,但是軍校則需要進行學習,培訓。最主要的是使用的兵器也不同,戰法策略也不相同,所以考試也不能照抄。
    當然了,時代不同,也不能按照後世考取軍校的標準進行選拔,比如後世軍校招收畢業生,隻要應屆畢業生,還不能超過二十。就著一點,現在就不能照抄。
    因為現在都沒有應屆畢業生,年齡二十歲,更沒多少人。
    軍官培訓其實是很難的,清末時期袁世凱創辦陸軍小學,招生對象就是高小畢業,三年之後考試合格,進入陸軍中學學習,再學習兩年,然後入伍訓練半年,然後考試體檢等,才能進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至少七年半的時間,還要層層選拔,每層都淘汰一批。畢業後才能任初級軍官或者候補軍官。
    日本的軍官培訓就更嚴格了,先是在陸軍幼年學校培訓三年左右,然後選拔到中央幼年軍校培訓五年時間,才有機會考陸軍士官學校。考上後還需要三年的正規學製,期間還要去部隊做半年的入伍生。這樣算起來,一個少尉鬼子,一般要十年半的時間,才能成為初級軍官,不容易啊。
    第一次不能太難,按照後世黃埔的標準,太嚴格了。而且黃埔當時招生的可是全中國的學子,有能力的人很多,所以學員質量比較高。現在教育還沒有普及,各種條件還達不到,沒多少人合格。
    所以前段時間,在楊正和陳吉盛,李雲等人商量之後,簡單製定了幾條。
    首先考試科目暫定,兵法戰例、數學、綜合(曆史、地理)、軍事策論,四門,總分五百分。
    當然了,考試通過後還是需要體檢的,對於視力、身高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身高的話,這個時候還是不錯的。隋唐時期,百姓身高基本上男性166厘米,女子一般156厘米。
    唐太宗選拔飛騎,身高必須達到6尺,也就是在一米八以上。所以當時身高一米五的日本人看來,就是天神一般的存在。
    現在的隋軍也不需要身高一米八的,畢竟已經使用了火槍,對於身高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所以就定在了一米六以上,年齡放在了三十歲以下。當然,如果真的三十來歲了,那麽即便到了軍隊,也沒有太大的出路,一些天資卓越的人除外。
    其實,身高最低的應該就是清代了,清代因為窮困,百姓大多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所以身高在162左右。
    關鍵的還是因為現在報名的隻有一千人不到,要真是太嚴格了,恐怕就沒人了。隻能減少一些流程和考試科目。
    看來還是需要普及教育,如果真的教育普及了,那麽軍校招生應該也好多了。
    現在軍校招收標準早已發布出去,對於草原百姓和中原過來的武學,一視同仁。
    當然這種選拔標準也帶來了很多的非議,畢竟一般武舉也都是看看力氣,射箭,騎馬等標準。最多再加個兵書戰策。
    對此楊正也和各方麵做出了說明,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器裝備的更新,訓練方法的改進,那麽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必須要做出改變。
    對此大多數學子也比較理解,畢竟軍隊中都已經不用弓箭了,還考察弓箭做什麽呢。當然有些人也理解不了,特別是從小練習弓馬的學子,紛紛反對,不過也沒鬧出什麽動靜。
    於是各個過來考試的武學學子,則跑到圖書館開始看起了各種書籍,希望能夠多取得一些分數。
    特別是數學,對於他們來說,確實比較難。但是軍事戰爭中,數學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參謀就不用說了,主將也需要學習數學,要會計算才行。
    武舉選拔的事情,因為人數不多,楊正便交給陳吉盛負責,李雲協助,自己則忙著科舉的事情。
    時間也慢慢的進入了六月中旬,武舉考試也已經結束,現在陳吉盛那邊也開始了批閱試題,主要是從軍校抽調的教師學生進行。
    也不是說楊正不重視武舉,對於武學,楊正還是非常重視的。可是現在大隋隻有兩個行省,誰知道從中原過來的人進入軍隊擔任主官會做什麽?
    所以楊正在他們入學之前,還是不想太多的。這些人畢業了之後,也是進入部隊從連排長開始,楊正也沒打算讓他們一下擔任主將。
    過個十年八年,他們也習慣了,自己的勢力也發展到也一定程度了,軍民的忠心度也穩定下來了,也就不擔心這個了。
    即便那個時候,他們當了主將,也帶不走手下的士兵。
    兩天的統計分數,一天的檢查,三天的時間,科舉學子的分數也都已經統計出來了。
    統計好了分數,做好了排名,如蘭畫眉二人也鬆了口氣。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人才啊,萬一統計分數錯誤,那到時候就要糟了。
    守門士兵匯報楊正後,楊正讓統計分數的幾十人回營去,並發放了一些賞賜。
    “陛下,這是統計好的總分排名和科目成績排名。”如蘭拿著統計好的分數,匯報說道。
    “嗯。”楊正點了點頭,接過分數,看了起來。
    整體來說,分數也在想象之中。
    總分六百分,最高分數在五百一十二分,有些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第一次想要考取五百分以上,還是有些難度的。看了下名字,霍小玉,挺熟悉的,應該是個女子。
    第二名則是馬周,再往下就不同了,接連出現女子,楊采兒、周夜媚、李如煙。王誌則是第六名,這六個人都在五百分以上。
    接著往下看,都在五百分以下的了。
    一直到一百二十多的時候,分數已經降低到了四百五十分。
    楊正想了想,拿筆畫了條線,錄取分數暫時就定在四百五十分以上吧,一百二十多人也差不多了。錄用的人數也比中原每次幾人十幾人多了十倍。
    至於排名就按照分數來好了,也不進行殿試了。直接分為三等,稱三甲。狀元的稱號也拿了出來。
    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一百一十人,為同進士出身。
    統稱為進士。
    至於沒有錄取的,單科成績在前五十名的,比較偏科的,也有四五十人。楊正也把他們放到了同進士裏麵,並且在後麵做出了標注,雖然總分沒在前一百二十,但是單科成績排在了前五十,可以放在後麵建立的學校裏麵任教,也算是有天賦的。
    這樣的話,本次科舉錄取的人數達到了一百七十人,比中原立國以來錄用的都要多。
    楊正劃好名單後,再次大體看了下,裏麵女子居然達到了一百二十多人,男子隻有四十多,也是感到有些驚奇。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