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飛艇出行 2

字數:4649   加入書籤

A+A-




    “各位旅客請注意,飛艇即將上升,請各位固定好自己的位置,係好安全帶。”這時飛艇內部的喇叭,傳來了飛行員搞怪的聲音,把所有人都當成了旅客了。
    楊正聽到後,也是帶著二人來到了房間內固定的座位上,綁上了安全帶。
    雖然飛艇上升和下降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還是要小心一下風,起飛的時候,也會有晃動,需要上升到固定的高度才能穩定下來。
    或者說需要上升到平流層的高度,才會穩定下來。
    機艙內很快安靜下來,然後安全員檢查了個人的安全後,便回去通知飛行員去了。
    飛艇比較大,楊正又是在房間裏麵,所以釋放空氣的聲音,楊正並沒有聽到。
    隻是感覺飛艇慢慢的飛了上來,過了一會,已經離開了地麵,懸浮在了空中。
    楊正從窗戶望過去,已經有飛艇起飛了,自己的飛艇應該在中間起飛的。
    空氣釋放差不多的時候,飛行員發出信號,地麵開始釋放了固定飛艇的繩索,飛艇抖動了一下,慢慢的往上飛了起來。
    現在飛艇的起飛和降落,還是需要地麵人員使用繩索協助的,如果不這樣,不能做到精確的定位停放。所以等下到了地方後,恐怕還要先順著繩子下去一些士兵,然後才能降落到地麵之上。
    這個時候航海航空比較難的也就是定位了,要確認自己的位置是比較複雜的事情。
    一直到宋朝,才有‘量天尺’,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則是使用了‘牽星板’來確定位置。
    不過楊正推廣學習使用的則是六分儀,通過確定某一時刻太陽或者其他天體與海平線的夾角,來確定船舶或者飛艇的經緯度。
    電磁雷達定位,時間太短,成本太高,尚未推廣,雖然機場的雷達也在修建,不過短時間內尚不能啟用。
    六分儀主要是簡單,可靠,隱蔽性好,價格低廉,哪怕在二十一世紀,在航海中也在使用。畢竟後世信號太多,信號幹擾時間發生太多,傳統的定位方式,也有一定的意義。
    對於經緯度的劃分,緯度方麵比較簡單,反正是南北方向,按照赤道劃分就是了。關於經度方麵,楊正暫時確定的是以定襄新城,紫禁城的中軸線,為子午線。往東為東經,往西為西經。
    至於後麵要不要修改,需要到時候再確定了。
    台灣在新的金緯度上,就是在東經十度左右,和定襄有十個左右的經度差距。
    時區尚未劃分,暫時沒必要,不過用的都是定襄的時間。
    對於六分儀定位,和衛星定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手動使用六分儀計算測量位置,一般都要有十公裏左右的差距,精準的時候在一公裏左右,大的可能在幾十公裏。
    不過這個精度對於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隻,或者在天上飛的飛行器來看,已經是十分精準的了。
    楊正思考的時候,飛艇已經上升到了預定高度,眾多飛艇溝通後,便排成了三角陣,往東北方向飛去。
    機艙晃動也停止了,慢慢的穩定了下來。眾人也開始解開了固定自己的安全帶,來到了窗前,往下麵看去。
    秋高氣爽,萬事和諧。
    在沒有汙染空氣遮住天空的現在,天空確實是藍藍的,讓人忍不住的遐想。
    不過往地麵看去,五千米的高空往下,隻能看到城池的輪廓。
    楊正拿過來幾個望遠鏡,遞給了襲人和晴雯,讓她們看看風景。
    從高空往下看去,城市已經成了個小不點。
    在望遠鏡的協助下,勉強能夠看到新城各地施工的人群,如同螞蟻一般。
    心曠神怡,讓人向往。
    感覺好像擁有了整個天下。
    楊正的心情,也不免激蕩起來。
    這就是如畫的江山啊。
    讓襲人她們在臥房裏麵帶著,楊正來到了飛艇下層,士兵軍官們見到紛紛行禮。
    楊正也一一做了回禮,然後便和團長商量起了修築城池的事情。
    團級軍官隻有團長和幾個參謀和楊正一艘飛艇,其他的人散步在了其他飛艇,也算是為了安全。
    來到了一個會議室,眾人先坐了下來。
    團長胡世傑拿出了台灣極其附近的地圖。
    “此次我軍占領流求,也就是現在我們討論的台灣,意義重大。”楊正先是給眾人說了下台灣對於大陸的意義。
    “不要以為台灣沒什麽人,就把他當成了一個小島。台灣的南北長,395公裏,東西寬144公裏。從這個數據來看,不比中原的州府小多少了。”
    “以前曆朝曆代隻重視陸軍,沒有重視海軍。這是不對的。別的不說,海外有無盡的土地,足夠中華民族繁衍,把海外的土地開發出來,就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
    “別的不說,如果我們在台灣有一支海軍,對於大陸,我們想進攻什麽地方就進攻什麽地方。從嶺南,到遼東,幾萬裏的海岸線,有多少地方是適合我們登陸的啊。”
    “更不要說,可以沿著長江,沿著黃河,直接往上,可以把中原切成七八塊,讓其力量不能集中。即便是高句麗的征伐,如果使用海軍襲擾的話,高句麗是無法防禦的。”
    “更重要的是,這裏的土地,可以種植糧食。就拿水稻來說吧,優秀的水稻種子,一年可以產兩季。那樣,百姓也就不會挨餓了。”
    “其他的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甘蔗,可以製糖的;橡膠,可以生產我們使用的橡膠的。都是經濟作物,這也是我們登上島嶼比較重要的事情。”
    “從哪一個方麵來說,台灣對於我們都十分重要。你們看這條線,”樣正說著,拿起指揮棒在台灣,流求等地,畫了一條曲線。
    接著說道:“這邊線我們占領了之後,那麽整個中原就會被我們給封鎖。”
    “我們不能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事情發展,比如說嶺南都是煙瘴之地,關中才是繁華的都市。這些是部隊的。廣州的海貿已經十分發達,每年從東南亞以及天竺來中原的商船有數千艘。”
    “其實在兩晉的時候,就已經有穩定的航路到天竺了。比如名僧法顯,就曾經坐船從天竺回到了中原。中原的絲綢瓷器從海路運往海外,海外的香料等作物,運往中原,這都促進了商貿的繁榮。”
    “現在的廣州城,可是有幾十萬居民的大城了,不是貧瘠之地。而且現在富裕的關中地區,以後會慢慢的衰落,甚至不能作為首都了。原因你們也都知道的,以後經濟中心會往江南轉移,江南會成為最富裕的地區。”
    眾人聽到這裏,也都是若有所思。
    這些道理,大的戰略問題,在軍校課堂上是有學過,不過很多人理解不深。
    不過看到陛下如此的重視此地,覺得肯定不會有錯的。
    而且這些人也有關中地區去草原的人,以前隻知道關中地區災荒太多了,現在經過學習,是了解了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以後土壤必然越來越貧瘠,說不定真的會淪為貧窮落後的地區。
    “報告。”
    “說。”楊正看了看團長,說道。
    “是,校長,關中地區就沒辦法改變了嗎?”團長胡世傑有些不甘心的問道。
    楊正知道胡世傑的意思,他也是來自關中的,雖然已經離開十幾年了,但是預見到了家鄉的破落,還是有些無能為力。
    “辦法不是沒有,而是中原王朝根本做不到。”楊正說道。
    見到他們不解的眼神,楊正接著說道:“關中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地之間的矛盾。簡單來說,就是人太多了,地太少了。地裏生產的糧食不夠吃,百姓隻能多多的開墾土地,把樹木,草地全部都廢掉,來種植糧食。”
    “你們也都知道水土流失。草地、樹木被破壞殆盡,土地裏麵肥沃的土壤,一到下雨的時候,就會大量的被充入了河流,然後流入黃河,然後流入大海。這樣土壤會越來越貧瘠,百姓又會再次開墾土地。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