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二章 變遷

字數:4018   加入書籤

A+A-




    冬日日短,太陽下墜的飛快。很快便是暮色四起,周圍的光線黯淡了下來。
    在沿著寬闊大道下了南城山崗,穿過平坦的長幹裏的聚居之處之後,前方一條玉帶纏繞,碧水橫欄。
    就在李徽的眼皮底下,仿佛是歡迎李徽的到來一般,秦淮河兩岸的燈火開始次第亮起,很快便如繁盛的星河一般燦爛起來。
    秦淮河水倒影著燈火,宛如一條流淌的星河一般。遠遠望去,秦淮河南北岸邊人流如織,歌聲飛揚。路旁的小吃攤升騰著熱氣,店鋪的燈火裏車馬穿梭,繁忙無比。
    李徽這才明白謝玄所說的還沒有進城的概念是什麽。和南籬門下來的情形相比,這裏才叫真正的繁華。即便是天已經黑了,依舊沒有絲毫的影響。這些人悠閑的在河岸長街上徜徉,在秦淮河兩岸遊玩走動,店鋪也不打烊,或許他們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李徽對建康城的認知還並不深刻,他知道建康繁華,卻不知道建康城繁華到什麽樣的地步。以吳郡等地作為對比,那可是太小看建康城了。
    建康城原來叫建業,乃東吳故都,當年孫權稱帝便定都於此。
    但在東吳時期,建業其實規模還不大,總人口不過六七萬戶,方圓不過十餘裏而已。
    如今的大晉都城建康,雖然是以建業為原址建立的城池,但是其規模,人口,繁華程度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大都。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士族百姓衣冠南渡,十餘年間便達百萬之巨。其後數十年間,北方紛亂,陸續有南渡之民,到現在具體數量已不可考。但是粗略估計也有一百五十萬之眾。
    南渡士族百姓中的一部分被安置於各地的僑郡僑縣,一部分被阻擋在江北之地,但是其中許多人抵達了都城建康安居下來。
    從那時起,建康城的人口便開始膨脹,規模便開始擴大。數十年間,原本人口隻有不到二十萬人的建康城,如今已經是擁有二十多萬戶,人口高達八十萬的超級城池。
    原本方圓不足十裏的城池根本容納不下這麽多百姓。於是乎大晉朝廷開始擴建都城。以內城作為原點,向四周進行擴建。以逐漸形成了北臨玄武湖和鍾山,南抵秦淮河,西接長江江堤,東抵青溪河畔的主城格局。
    但這樣還不夠。隨著人口的增加,不得不在外圍再圈出城廓來,建造籬門籬牆,形成內城外廓的格局。
    其實,嚴格來說,建康城真正的城牆隻有兩道,一道內城城牆,一道是外城的城廓城牆。而所謂的主城區便是以秦淮河和青溪作為界限。內為主城,外則為百姓聚集區域。
    事實上所謂的第二道城牆,可以被理解為一道河水的城牆。這可能是史上第一座正兒八經的開放式城池。當然是在外圍城廓的籬門成為正式城牆和城門之前。
    而建康城的獨特之處還不止於此。建康城除了台城這座內城之外,在城廓之內,主城之外的區域建造了大量的小型城堡。
    西側長江岸邊西籬門外有石頭城,西籬門內有西洲城,東側有東府城,南側有丹陽郡城,冶城,北麵有白下城,宣武城,南琅琊郡城等等。
    這些小型城堡大多為重兵屯駐之所,駐紮著拱衛京城的中軍各營兵馬,作為維持治安,拱衛台城的重要力量存在著。他們就像是一個個衛星,圍繞著內城分布,拱衛著京城的安全和治安。
    當然也有些城堡屬於專門的作坊機構之所。比如冶城便是冶煉作坊的聚集之地。朝廷冶煉金屬,鑄造兵器等事務都集中於此處。
    建康城,在作為大晉的都城數十年之後,如今已經是一座擁有八十多萬人口,六萬駐軍,十幾座大小城堡。外廓城方圓已經達四十餘裏的超級大都城。
    這裏手工業和商業發達,水路四通八達交通通暢,不僅是大晉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的中心。不僅如此,南北交融之後,中原高門大族,江南士族豪門,各地名門高士匯聚於此,更是一處思想文化匯聚的中心。這裏是天下人向往的所在,是一座夢幻一般的城池。
    對於李徽等人而言,此刻就像是鄉下人進了城一般看著眼前的一切,對一切都感覺到甚為驚訝和新奇。即便是李徽,見識過後世繁華的大都市,見識過比這裏更為繁榮的場麵,卻也不得不為眼前的情形所感到震驚。
    要知道,這裏可是距離後世一幹六百年的大晉。尚且處於極為不發達的科技時期,能有如此規模和繁華的程度,怎不令人驚歎不已。
    在激動澎湃的心境之中,眾人抵達了秦淮河南岸的渡口。一座巨大的浮橋連接著秦淮河南北兩岸。有兵馬在此駐守。這裏便是通往所謂的主城的朱雀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朱雀橋。
    隻不過這不是一座真正的橋梁,而是一座浮橋。
    可能是受限於建造水平,跨越秦淮河寬度達七八十米的河麵建造一座大橋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以浮橋代替。當然也可能是出於安全的原因。建造固定橋梁之後,對於主城區的安全會有影響。那會輕易的讓外廓人員進入水城牆之內。
    守橋的兵士沒有任何攔阻,眾人從浮橋上暢通無阻的抵達北岸。至此,李徽等人更是近距離的目睹了北岸夜市的繁華。雖隻是冰山一角,已然令人咂舌不已。
    跟隨者謝玄一路沿著秦淮河往西走,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燈火輝煌的路口,起碼走了四五裏路。終於,在一處幽靜的巷口,謝玄勒馬站定。
    “李老弟,這裏是甜水巷,我為你安排的宅子便在這裏了。這裏距離我謝家居所不遠,沿河往西不足裏許。環境也很清幽。現在天色已晚,你們也舟車勞頓,便暫歇一晚。明日一早,我再來見你,咱們再敘後事如何?”謝玄笑著道。
    李徽忙道:“真是太感謝謝兄了。我不知該說些怎樣感謝的話才好。”
    謝玄笑道:“說不出來便不用說了。來,我領你瞧瞧宅子。”
    謝玄翻身下馬,李徽等人忙下馬下車跟隨。謝玄悠悠然沿著青石巷道走進去,一邊走一邊跟李徽介紹。
    “這甜水巷,雖然稱之為裏巷,但你瞧,這也是很寬敞的。六七尺寬總有吧。這兩邊的宅子都是京城官員的居所。你住在這裏也很合適。也不用擔心其他的問題,這裏有巡城兵馬沿河巡邏,安全的很。”
    李徽聽著他的介紹,看向巷子兩邊的宅子。那都是些朱門大戶的宅邸,門口掛著燈籠,氣派的很。巷子裏積雪清掃的幹幹淨淨,顯然是有人專門清理。這裏很顯然是高檔的住宅區域。
    “這裏還有個掌故呢,據說當年東吳大都督周公瑾的府邸便在這左近。所有這些宅邸,當初便是周瑜的宅產。”謝玄繼續道。
    李徽哦了一聲,微微點頭。心中卻有些不安。承謝玄熱情,幫自己找了居所。但這樣的地方的宅院,自己可負擔不起。自己此來之攜二十幾萬錢而已。本來覺得還可應付,但是一見京城的規模和繁華,便知道這些錢怕是根本不夠了。
    但這話李徽可不能說,否則也太小家子氣了。隻能說相機行事,要是太貴的話,之後怕是要搬往別處,找到便宜的居所了。
    過了兩戶人家的大門,眾人來到一座院門前。朱門高大,甚為氣派。門廊下掛著燈籠,燈籠是亮著的,顯然裏邊已經有人居住了。但謝玄卻走上台階,伸手叩擊門環。
    “老常,老常。這是睡了麽?”謝玄叫道。
    很快門被打開,一名老者提著燈籠站在門口,一見謝玄忙道:“大公子,你怎麽來了?”
    謝玄笑道:“你的主人家到了京城了,還不來迎接?這一位李家小郎以後便住在這裏了,便是你的主家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