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廢立(七)

字數:4613   加入書籤

A+A-




    桓溫撫須嗬嗬笑道:“今天是個大日子,老夫豈能躲在城外?那對陛下和朝廷豈非是太不尊重了。況且,謝安王彪之他們會笑話老夫,說老夫膽小如鼠的。老夫豈能讓他們笑話老夫。”
    桓秘道:“可是萬一他們對大司馬不利,那可如何是好?”
    桓溫看了一眼桓秘,沉聲道:“老四,你還是太淺薄。你不了解謝安他們,老夫卻是了解的。他們為了保全自己,一定會遂了老夫的意,絕不會對老夫動手的,放心便是。王謝大族,愛自己勝過愛大晉。他們不肯讓老夫如願,無非便是怕老夫容不得他們罷了。老夫隻要不挖了他們的根,他們便不會跟老夫拚命的。”
    桓秘哦了一聲,緩緩點頭。
    郗超在旁笑道:“桓公對他們可謂了若指掌了。他們連庾氏兄弟的兵權都奪了,可見絕不會有什麽出格的舉動。庾氏才是最不安穩的威脅。他們那麽做,便是要屈服了。”
    桓溫哈哈大笑道:“還是景興看的明白,庾氏兄弟……嘿嘿,待老夫了結了眼前之事,便拿他們開刀。”
    郗超點頭道:“那是後話,一件一件的辦。不過桓公也要做些安排,萬事隻怕意外。”
    桓溫點頭,轉頭道:“三弟。”
    桓豁躬身道:“大司馬請吩咐。”
    桓溫道:“老夫帶著景興和桓秘進城,城外兵馬交於你手,由你全權指揮。倘若老夫被他們殺了,你便率軍攻破京城,為老夫報仇。到那時,無所顧忌,王謝諸族,皇族親貴,一個不留。但留下一個,老夫在天之靈都不會饒了你。老夫既死,哪管他天下大亂。另外,告訴桓衝,他若不肯出兵,便不是我桓氏兄弟,從此逐出桓氏,再不相幹。”
    桓豁沉聲道:“謹遵大司馬之命。若他們敢對大司馬不利,桓豁必將京城殺個雞犬不留,血流成河。”
    桓溫微微點頭,轉頭看向南籬門城頭上。那裏,朝陽照耀之下,吊橋正緩緩落下,城門正緩緩打開。有人從城中走出,正準備迎候他進城。
    桓溫沉聲道:“他們到了,我們也該進城了。傳令,進城!”
    身旁眾人齊聲應諾。桓溫催動馬匹緩緩下坡,身旁郗超,桓秘以及數百名騎兵護衛緊緊跟隨,朝著城門方向緩緩而去。
    ……
    巳時時分,崇德宮中,一場談判正在進行。
    桓溫郗超桓秘坐在右側,謝安王彪之王坦之坐在左側。崇德太後褚蒜子端坐正中上首。
    “太後,陛下失德之事,老臣已有奏折。我大晉絕不能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若非老夫察覺,大晉國本動搖,幾乎社稷崩塌。昨日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已經招供,口供也已經確鑿。宮帷汙穢之事已是事實。還請太後明斷處置。”桓溫大聲說道。
    崇德太後沉聲道:“哀家知道了。桓大司馬洞察此事,實乃立下大功。否則我大晉國本被竊,血脈它移,當真要成幹古之笑柄了。哀家昨夜徹夜難眠,思來想去,認為此事不能姑息。皇帝失德昏聵,竟任由此事發生,幾乎釀成大晉國祚斷絕之危。由此而知,皇帝已不能擔當大任,不能為大晉萬民之主了。故而,哀家的想法是,廢皇帝,立新皇。未知桓大司馬和諸公意下如何?”
    桓溫和郗超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得意的眼神。
    “太後聖明。廢立之事事關重大,會引起內外驚詫,朝野震動。老臣著實有些猶豫。但聖上所為,確實難以容忍。相較而言,早日杜絕大患,糾偏正本才是正途。老臣讚成太後的決定。”桓溫沉聲道。
    崇德太後點點頭,看向謝安等人道:“諸公以為如何?”
    謝安緩緩道:“此事確實不能容忍,若非桓大司馬及時發覺,幾乎釀成大禍。陛下確實已經不適合再臨大寶,為挽回局麵,需得當機立斷。老臣讚同。”
    王彪之道:“是啊,長痛不如短痛,老臣也讚同。”
    王坦之沒說話,咬著牙轉過頭看著殿外。王彪之道:“王侍中當也沒有意見。”
    崇德太後微微點頭道:“好,既然諸公皆以為然,那哀家便這麽辦了。哀家這便去祈告先祖,再下懿旨。廢帝之事,非同小可,祖先若有責罰,百姓若有怨言,哀家全部擔著便是。”
    桓溫歎道:“太後聖德,何等仁懷。老臣等愧不能言。”
    崇德太後搖頭道:“哀家若有仁德,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罷了,也不說這些了。不過,在哀家下旨之前,有些事必須要交代清楚,否則會引發猜忌和混亂。哀家希望諸公能夠協商一致。以免造成混亂的局麵。”
    桓溫謝安等人紛紛道:“太後請說。”
    崇德太後道:“其一,桓大司馬的兵馬兵臨京城,雖然聽說是訓練兵馬路過京城,但天下百姓,文武官員並不知曉,旁人還以為是出了什麽大事,影響觀瞻。桓大司馬可否命兵馬歸姑塾駐地,以平事態?”
    桓溫嗬嗬笑道:“太後放心,京城局麵穩定之後,老臣便命兵馬歸營。老夫領軍不過是經過京南而已,那些大驚小怪的不必理會。不如這樣,新皇即位之後,京口中軍撤回京城拱衛,老夫的兵馬也無需在此,便撤到京口姑塾兩地駐紮便是。朝廷要下旨讓庾希領軍回來才成,否則我大軍無處可駐紮。姑塾軍營太小,無法駐紮我數萬大軍。”
    崇德太後看了一眼謝安和王彪之的等人。謝安和王彪之微微點頭。崇德太後籲了口氣道:“也好。哀家會下旨讓庾希回京的。”
    桓溫嗬嗬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崇德太後沉聲道:“第二件事,便是新皇人選的事。國不可一日無主,廢了皇帝,新皇便要即位。人選需要敲定,否則豈非國中無主?諸公覺得誰可即位?”
    桓溫點頭道:“還是太後考慮周全,這等大事怎能不現敲定。老臣覺得,新蔡王司馬晃可替。新蔡王乃高祖一脈,我大晉立國之祖高祖一脈傳承,立新蔡王名正言順,更可提醒天下人不忘高祖立國之艱。新蔡王也是敦厚謹慎之人,名實足以擔當大任。太後以為如何?”
    崇德太後皺眉道:“新蔡王麽?這個……”
    王彪之沉聲道:“太後,老臣不同意。新蔡王雖是高祖一脈,但其一係從未有登臨大寶之人,血脈久遠。我大晉南渡之後,當以元帝一脈為正統,怎能以久遠血脈之宗室為憑?此舉必招致混亂,不能服眾。”
    崇德太後點頭道:“王仆射說的有理。新蔡王怕是不妥。大司馬覺得呢?”
    桓溫冷笑道:“那麽叔武(王彪之字)覺得立誰合適?”
    王彪之撫須道:“我認為,武陵王司馬晞可立。武陵王乃元帝一脈,乃元帝第四子,血脈純正,名正言順。皇位歸於元帝之子,當無任何質疑。況武陵王剛毅果決,雷厲風行,我大晉需要這樣的皇帝重振頹勢,挽回影響。太後,老臣認為,非武陵王莫屬。”
    崇德太後看向桓溫。桓溫大聲道:“不可。武陵王性子暴烈,口碑不佳。平日怒馬奔走,擾民驚市,毫無顧忌。這樣的人如何能夠繼承皇位?定會引起紛亂。老臣堅決反對。”
    崇德太後皺眉道:“那怎生是好?”
    桓溫道:“若新蔡王不成,老臣再提一個人選。譙敬王司馬恬為人正直,才幹高隆。立他,當無異議了吧?”
    不待崇德太後說話,謝安沉聲道:“譙敬王固然聲望高隆,但他並未元帝一脈,血脈久遠,不可立。”
    桓溫道:“我認為不必談什麽血脈遠近,立當立之人,皆為高祖血脈宗親便可。”
    謝安道:“這是什麽話?雖宗親也是皇脈,但太過久遠,有違疏離之則。高祖血脈,百年而下,曆經十數代,豈能繼南渡之室?元帝宗親甚多,舍近求遠,是何道理?這不是留下混亂的根苗麽?”
    桓溫怒道:“你這是歪理。同為宗親,什麽遠近?大晉皇位,有德才者居之,何談其他?”
    王彪之冷笑道:“不談血脈?隻談德才?那你桓元子有德有才,是否要我等擁立你即位?”
    桓溫大怒,砰的一聲一巴掌拍在桌案上,厲聲道:“你這話是何意?你是在攻訐老夫,含沙射影麽?把話說清楚。”
    王彪之冷笑道:“桓大司馬既無此心,何必動怒?打個比方而已。”
    桓溫厲聲道:“新蔡王,譙敬王二選其一,其他人,老夫概不讚成。你們想清楚再說。”
    謝安伸手拍案,轟然一聲,震的茶盅碎裂。還從未有人見過謝安拍桌子發怒,謝安一向以豁達淡定示人,就算是王彪之桓溫等人也很少見到謝安如此動作。一時間所有人都愣愣的看著謝安。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