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明軍的重磅火炮

字數:7389   加入書籤

A+A-


    襄陽知府衙門。

    吳三桂現今的中軍大營。

    束發而冠的吳三桂,身穿蟒袍端坐在大堂主位上。

    麵色嚴肅,目光陰冷的吳三桂,看著陳泰問道。

    “靖南將軍,求援的使者,可派出去了?”

    “回平西王,十二路使者,三天前就已經出發。”

    “分別向關中的肅親王,邯鄲的豫親王,以及京師各自派出了使者。”

    陳泰也是命大,當日在安陸城下,班誌富、杜敏、池現龍一眾滿清將領皆死於亂軍之中。

    徐勇和尚可喜更是被梟首示眾。

    隻有陳泰在帳下親衛拚死護衛下,追隨吳三桂撤離了戰場。

    身為滿清女真八旗鑲紅旗的都統,陳泰現在是襄陽城中,女真八旗的頭號大將。

    副都統兼定南將軍圖海,是陳泰的副將。

    二人現在屬於吳三桂軍中的監軍使。

    尼堪和洪承疇北上京師述職前,尼堪把手中僅剩的五幹八旗精兵,交給了二人統率。

    目的是監督協助吳三桂鎮守襄陽。

    畢竟吳三桂是降將,手握重兵,坐鎮一方。

    清廷不可能不派人監視。

    陳泰和圖海都是女真八旗子弟,家族世代為女真族人。

    二人又是軍中猛將,用來監視吳三桂,自然是足夠資格的。

    “明軍大軍壓境,接下來必然有一場苦戰。”

    吳三桂神情凝重的說道。

    “陳泰,圖海你部騎兵,駐守東南二門之內,隨時支援二門戰事。”

    “胡國柱、夏國鄉你二人率領關寧鐵騎,駐守西北二門之內,負責支援南北二門戰事。”

    “得令!”

    四將起身一彈衣袖,恭聲應道。

    安陸城下一戰,關寧鐵騎雖然折損一半,但吳三桂這段時間,把吳國貴收攏的潰敗騎兵,編入了其中。

    讓關寧鐵騎的兵力,再次恢複了一萬人的建製。

    “吳朝忠、李可植、李應科、衛之屏你四人,各領一萬兵馬,駐守四門城頭。”

    隨著吳三桂的點將,堂下的四員總兵,齊聲應道:“得令!”

    吳三桂能夠被清廷如此重視,授封平西王。

    除了他手中有精銳的關寧鐵騎外,也跟他帳下有一群強將分不開。

    要知道在安陸城下,被斬殺的楊坤,朱運亨等將領。

    那都是遼東時期,培養起來的猛將。

    加上眼下的吳朝忠,夏國相等人,個個都掛總兵銜。

    隨便一個拉出來,那都是一方鎮將。

    然而,吳三桂帳下,可不僅僅隻有這些人。

    隻見他這會又開口點名道。

    “吳國貴,高得捷、王屏藩、常登你四人,各率一營將士,負責城內治安和支援。”

    “維持城內安定,征召民夫協助守城,以及輜重物資的保障。”

    “得令。”吳國貴和高得捷這些人,更是吳三桂帳下著名悍將。

    “續順公(沈誌祥),吳總兵(吳學禮),你二人負責統籌軍糧供給。”

    “至少要保障襄陽七萬六幹守軍,三個月糧食無憂。”

    “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堅守三月。”

    “即便朝廷援軍未至,明軍也必然撤退。”

    身經百戰的吳三桂,對於鎮守襄陽,還是有些信心的。

    畢竟根據掌握的信息,明軍不過十一萬餘人。

    而他可是手握七萬六幹人馬,另外襄陽城中,還有從周邊各城裹挾的二十多萬百姓。

    加上城中的百姓,人口足有三十萬。

    其次是軍需物資,他們從裹挾的百姓手中,可是掠奪了大批的錢財糧食。

    優先供應軍隊的糧食,他相信支撐半年都沒有問題。

    果然,沈誌祥這會一臉獰笑的站了起來:“平西王放心,城中的糧草,足夠十萬大軍半年所需。”

    “卑職已經讓吳學禮總兵,率軍收編安置百姓,必要的時候,可以驅逐百姓出城,成為我們的炮灰。”

    其實沈誌祥還有一句話沒說,那就是城中的數萬婦孺,真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那是可以用來當做口糧的。

    畢竟相比起活著,什麽仁義道德,對於他們來說,那都是狗屁。

    安排城防已定,吳三桂親自登上南門城樓。

    這個時候,明軍十幾萬大軍,也已經全部在城外,白河北岸紮下營寨。

    “聯營二十裏,看來明軍並不打算圍城啊。”

    吳三桂有些驚疑的說道。

    “王爺,會不會是明軍兵力不足?”吳三桂的頭號幕僚方光琛,看著數裏外的明軍大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襄陽四城,周長二十裏,十幾萬大軍想要圍城,兵力必然分散。”

    “朱雲飛此人深諳兵法,又知道我軍騎兵優勢,故而不肯分兵圍城,也是清理其中。”

    “我猜測,接下來明軍必然會選擇,兩麵薄弱之處強攻。”

    “逼迫我軍突圍,從而一舉奪城。”

    “而明軍手中也有一支鐵騎,他們必然埋伏在暗處,一旦我軍突圍,他們必然伺機追殺。”

    “若我軍上當,此戰必敗無疑。”

    吳三桂欣然笑道:“方先生所言甚是,襄陽天下堅城,隻要我軍堅守不退,足以拖垮朱雲飛此賊。”

    方光琛是前朝禮部尚書方一藻之子,十幾年前方一藻經略遼東時,吳三桂得到其舅舅祖大壽的推薦,拜入方一藻門下。

    並與方光琛結為莫逆之交,方一藻病逝之後,方光琛在家鄉獲罪,得到吳三桂的救濟。

    從而成為吳三桂帳下的心腹幕僚,其人多機智,好誇誇其談,常常自比管仲、諸葛亮。

    實際上他的才能謀略,連武將出身的吳國貴都要遜色一籌。

    昨日傍晚時分,朱雲飛在李虎、傅山、徐治都、盧子和一眾親衛的護衛下,喬裝打扮圍繞襄陽城轉了一圈。

    連夜朱雲飛便召集眾將,在中軍大帳製訂了作戰部署。

    “襄陽城高塹深,光靠人力攻城,急切間根本難以攻克。”

    朱雲飛在眾將到齊後,語氣嚴肅的說道。

    “目前我軍兵力,雖然看似眾多,但比起偌大的襄陽城來說,卻依舊有些捉襟見肘。”

    “故我決定不圍城,采取以點破麵的戰術,就是集中兵力,攻擊襄陽南門。”

    “以我軍火炮為攻擊火力,各軍輪番上陣。”

    “玄甲騎軍為機動部隊,隨時策應戰場的戰鬥,一旦清軍出城襲擾,騎軍立即進行打擊。”

    “我要讓吳三桂和他的帳下的漢奸走狗,嚐試一下什麽是火炮之威。”

    朱雲飛的自信,自然不是盲目自信。

    而是來源於護衛軍火炮營的火炮。

    通過這兩年的不斷創新改革,工部左右侍郎畢懋康、宋應星兩人,與西洋傳教士湯若望,以及大批西洋和工部的工匠。

    雖然沒能發明出後裝火炮,但在原來的紅夷大炮基礎上,卻極大的提升了火炮的功效。

    尤其是正月十五日,上元節那天,從金陵用戰船,運來的最新研製製造的十二門紅夷大炮。

    口徑達到一百五十毫米,炮管長三米五,泡重兩幹五百公斤,需要六匹馬和二十五人才能移動。

    這款被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稱之為二十四磅滑膛加農炮的巨無霸,能夠發射出實心彈丸。

    也能發射爆炸彈,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當代最強火器。

    這樣的火炮,實際上是不適合陸戰的,因為過於笨重。

    而發明研製之初,是裝載在戰船上使用的。

    但年前朱雲飛決定攻打襄陽,特意命令工部,把這批新研製出來的重炮,用戰船運到了安陸的漢水碼頭。

    之後又利用漢水的貨船,沿著漢水一路拉到了襄陽城外的白河與漢水交匯處。

    這款火炮最遠射程,可達一幹米,最佳殺傷射程六百米。

    在這個時代來說,這樣的重火炮,足以領先世界列國。

    因為它能夠射出十公斤重的爆炸彈,一顆爆炸彈的殺傷範圍,足以沿著爆炸中心,輻射周邊十米範圍。

    火炮營本來就是十二門十八磅的紅夷大炮,還有十二門六磅的輕型紅夷大炮。

    以及二百門小型臼炮,加上神武軍的大小火炮,足有五百門之多。

    這樣的重火炮軍隊,在冷兵器時代來說,足以掌握任何一場戰鬥的主動權。

    別說襄陽隻是磚石夯土結構的城池,即便是鋼筋混泥土建造而成的堡壘,也不可能擋住火炮的威力。

    正如朱雲飛所料,次日一早。

    晨霧剛剛散去,護衛軍提督總兵虎大威,率領全軍將士,抵達襄陽城南外。

    “重火炮一字排開,架設火炮,準備進攻。”

    一身戎裝的虎大威,策馬揮刀而起,揚聲大喝道。

    “左右兩營護衛兩翼,鐵騎營列陣。”

    “臼炮各隊,做好戰鬥準備。”

    白河北岸搭建的瞭望塔上,朱雲飛登上三丈高塔,手持一杆西洋鏡,也就是望遠鏡的前身。

    長一尺左右的單管西洋鏡,又稱之為幹裏鏡,是西洋人發明物件。

    這東西在戰場之上,顯然是具備不下的價值。

    別說在古代戰場,即便近現代戰場,望遠鏡依舊沒有被淘汰。

    它的用處自然代替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能夠更有效的觀察敵情,了解自身戰場情況。

    肉眼能看到數百米外的場景,但卻看不到具體情況。

    而幹裏鏡卻能夠做到這一點。

    尤其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肉眼受阻,幹裏鏡的實用效果,可謂是一目了然。

    打頭陣的護衛軍,三萬將士,列陣城下。

    經過一番人馬拉扯,十二門二十四磅的紅夷大炮,以及各種大小型火炮,全部按部就班,抵達城下五六百米的射程距離。

    為防止清軍出城,搶奪衝擊火炮營陣地。

    朱雲飛調動神武軍,在戰場左側列陣,天雄軍列陣戰場右側。

    隨著火炮的安裝,調試完畢。

    一字排開的幾十門大小紅夷大炮,在火炮營參將張繼孟的指揮下。

    向城頭方向,發射出了第一輪齊射。

    “轟!”

    一道道冒著火焰的炮彈,呼嘯而出,劃過戰場的上空,不斷落在了城牆內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