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第四

字數:2009   加入書籤

A+A-




    ww,最快更新金剛經 !
    【原文】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再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為因緣聚滅會合,所以於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所執著,以此無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眾生。也就是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布施。
    這是什麽緣故?若菩薩修行無相布施,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不可思量的,佛陀!」
    「須菩提!那麽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不可思量的,佛陀!」
    「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隻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注釋】
    *本分在敘述「妙行無住」,就是說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對諸法產生虛妄分別;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清淨本然之體迥然獨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奧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薩在行布施時,了達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輪體空,即無能施之心,不分別受施之人,不見有施之物,當然布施後不存求報的念頭。能不著相布施,因施與性空契理,性空無量無邊施福亦無量無邊。
    布施:
    布,普也;施,捨也。菩薩修六度萬行,以「布施」,一義,即可收攝其他五度:一、財施,即是六度中之布施度,施以物資他生也,小至一錢一物,大至國城妻子。二、無畏施,可攝「持戒、忍辱」二度。無畏之故,任何惡魔不能破他的戒體;無畏之故,一切淩辱皆能忍受;無畏之故,能精進勇猛地修行正法。三、法施,可攝「精進、禪定、般若」三度。又佛因地修行,於諸善業精進不懈;說法之前,必先入禪定,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眾之根性,然後應機說法。
    色聲香味觸法:
    即六塵。又名六處、六境。一、色,如黑白方圓等,為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二、聲,一切聲、音、樂,為耳根所對、耳識所緣的境;三、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體所有之氣息,為鼻根所對、鼻識所緣的境;四、味,飲食饌餚美味和辛辣等味,為舌根所對、舌識所緣的境;五、觸,冷暖寒熱及硬軟細滑等感覺,為身根所對、身識所緣的境;六、法,即是識心所想及的心法,為意根所對、意識所緣的境,如回憶往事或憧憬未來。
    虛空:
    有周遍、不動、無盡、永恆等四義。
    四維:
    即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