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當家裏混進來一個殺人狂13
字數:3984 加入書籤
時瑤醒來後發現自己的眼睛都哭腫了,不用照鏡子都能知道她現在眼睛腫的跟核桃一樣。
嘴唇也麻麻的,看樣子不知道被輾轉碾壓了多少次。
“宿主,你還好吧”
腦海中,小六有些小心翼翼地問。
它知道時瑤平時看著大大咧咧,但在做任務時很認真,認真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投入感情。
她向來喜歡小動物,那隻貓比它還能獻殷勤,貓被大變態殺了肯定會影響到她的心情,身為時瑤最堅實的後背,它覺得有必要好好開導她。
小六決定如果時瑤還這麽難過,它就把它私藏起來的h書給她看,這些書都是它厚著臉皮求來的,一般人它是真不舍得借。
時瑤晃晃頭,“沒事,小貓也讓我進一步意識到了他的喜怒無常,原本我還想著進局子前怎麽讓他變得守法,給他減輕一點罪行,但現在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我以後一定會讓他為這些事情付出代價。”
時瑤起身看著自己手臂上縱橫交錯的吻痕,她沉默了很久,然後去了衛生間。
家裏似乎一切都沒變,又似乎一切都變了。
沙發上還放著小貓最喜歡玩的毛線球,隻是可惜她每次陪它玩的時候,斐嘉行總會將貓丟到一邊,自己來接手,逗弄著她玩。
時瑤垂下眸子,將毛線球一個一個撿起來,去了儲物間。
裏麵收拾的比之前還要整潔,顯然像小六說的那樣,斐嘉行處理現場痕跡是專業的。
放毛線團的時候,時瑤發現角落有一個黑色背包,記憶中家裏並沒有這個。
她將袋子輕輕打開,發現裏麵有很多隔離手套,還有管製刀具。
時瑤一愣,這些明顯都是斐嘉行的作案工具,他竟然放心的把這些放在了她家裏。
穩下心來,她拿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然後不著痕跡的將袋子係好,出了儲物室。
……
這幾天時瑤在的飲食上極其不規律,斐嘉行隻能趁她晚上睡覺的時候,給她喂些維生素,還有牛奶。
可即使這樣,時瑤也肉眼可見的瘦了下去。
她就是仗著斐嘉行一直在暗處不肯現身,拿她無可奈何。
時瑤白天總是一個人蜷在沙發發呆。
電視播放的新聞裏,那些被害人的屍體所展示的殺人手法比之前更加狠厲,透露著殺人凶手的戾氣和煩躁。
時瑤看了一眼,便不再看了。
她心裏默念著,快了。
又過了幾天。
當對麵那戶空置已久的房子住進了新鄰居,時瑤就知道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他終於按耐不住,要開始暴露身份走進她的生活。
這天時瑤仍舊沒有下樓去買餛飩,她不吃早飯已經很久了,她知道他看不下去,所以……
“咚,咚,咚……”門被敲響了。
時瑤有種錯覺,仿佛回到了她剛來這個世界,目睹了斐嘉行殺人的殘忍過程的時候。
那時候他也敲響了她家的門,不過這次明顯要輕一些,她知道,他害怕她膽子小被突然的敲門聲嚇到。
他開始在意她了。
但時瑤知道,這份在意是有偽裝性和不穩定性的,和他的長相一樣,他可以閑暇時為她澆花掃地,也可以眼睛不眨一下地毀掉她身邊一個鮮活的生命。
反社會人格的人心思縝密,情緒敏感多疑又反複無常。
斐嘉行或許喜歡上了她,但他同樣擁有自己的信仰,他隻相信自己。
……
時瑤打開門,便看到了穿著暖橘色的毛衣的男人。
他衣服搭配的很好,上身暖橘色薄毛衣,下身則是淺色牛仔褲。
和他之前黑衣黑帽黑口罩的風格截然相反,這些淺色衣服讓他冷峻利索的線條柔和下來,多了一絲繾綣溫柔。
修長高挑的身材果然穿什麽都十分出挑。
時瑤壓住眼裏的驚豔,她現在是瞎子,他就算穿成一隻花孔雀也跟她沒有關係。
“你好,我叫斐嘉行,是你的新鄰居,昨天剛搬過來,來和你打打個招呼,以後希望相互能有個照應。”
斐嘉行看著她,聲音溫和,讓人不禁產生錯覺,覺得他是個好相處的人。
時瑤配合他演戲,“你好,我叫時瑤。”
斐嘉行十分友好的接了幾句話,看著她有些空洞的眼睛,他道:“你的眼睛……”
“之前眼睛感染了東西,隻是暫時性失明了。”少女解釋著,聲音了透著點無奈。
“那就好,”她頭上覆上一隻寬大的手,輕輕拍了拍她的頭,“吃飯了嗎”
少女愣住,對於新鄰居的動作有些不適,她聲音小小的,“還沒有。”
“想不想嚐嚐我的手藝”
“不用……”她還沒說完,他就已經笑著道,“我也沒有吃早飯,剛搬來屋裏也沒有什麽食材,你出食材,我做飯,這樣可以麽”
少女還是想要拒絕,但是這幾天都沒怎麽吃飯,肚子很不合時宜地響了。
斐嘉行挑眉,“不用不好意思,我們以後是鄰居,總要互幫互助。”
斐嘉行不愧是警察想盡辦法也得不到的男人。
那話術,總是轉著彎的讓人走進他盡心布置好的圈套。
……
少女坐在餐桌旁,聽著廚房裏的聲音,她手指絞著衣袖,突然搬來的新鄰居如此熱情讓她有些不安。
斐嘉行似乎看出了她的不安,一邊下麵,一邊和她搭話。
“你自己一個人住嗎”
她垂眸回應,“對。”
“我也是,以後生活上有什麽不方便的都可以來找我。”
時瑤有些不好意思:“太麻煩了。”
他輕笑一聲:“不會,我很喜歡幫助別人。”
簡單的交談後,屋子裏再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斐嘉行回頭,看見少女又在發呆,他指尖一頓,問:“我煮麵條,要蔥花嗎”
“要一點。”她聲音小小的,帶著剛睡後的沙啞軟糯。
斐嘉行笑著歪了歪頭,喉結滾了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