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憤怒的孫權
字數:5486 加入書籤
諸葛瑾千算萬算,
沒想到自己送第一封信的時候就被抓住了。
簡直是無語凝噎。
林羽直接扣下了孫權的全部書信,
冷笑道:
“我好心好意幫孫策掌管吳國。”
“還殺了張飛,為他報了血海深仇。”
“這孫權不知道感恩,反倒還來策反我手下的將領。”
“這究竟是何道理”
諸葛瑾雖然已經淪為階下囚,
麵對的是殺人如麻的項羽(林羽),
但他倒是還有幾分氣節,仗義執言說道:
“江東吳國,本來就是孫氏的基業。”
“分明是霸王覬覦孫家的基業在先,想方設法的蠶食吳國的領土。”
“怎麽反倒來指責我家主公呢”
林羽冷笑道:
“天下紛爭,群雄逐鹿。”
“這江山自然是能者居之!”
“我倒要問問你,我如果不接管這吳國,將吳國交給十三歲的孫權。”
“以他的能力,守得住這偌大的基業嗎”
“到時候蜀國、秦國打過來,吳國的土地,還不是要被瓜分幹淨”
“那個時候吳國的百姓陷於戰火當中,吳國老弱婦孺受人淩辱,又是誰的責任”
諸葛瑾被問了一個啞口無言,隻能支支吾吾表示抗議。
林羽繼續說道:
“原本我與吳國將領立下盟約,誰殺了張飛給孫策報仇,誰就是吳國的新主!”
“可孫權卻不甘心放棄榮華富貴,執意毀約,與我開戰!”
“建業兵力不夠,糧食不足,他便去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
“不夠十五歲的孩子都被他拉上了戰場,百姓辛苦積攢的糧食都被他充了軍糧!”
“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窮兵黷武之人,也配做吳國的皇帝”
“諸葛瑾,我看你才是被豬油蒙了心!”
“瞎了一雙狗眼!”
一番話說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頓時讓諸葛瑾啞口無言。
周餘聽完之後也是暗暗佩服,
沒想到林羽不光作戰神勇,神機妙算,
而且口才也這麽牛批!
簡直就是個全能的六邊形戰士!
他看著諸葛瑾,勸說道:
“諸葛瑾。”
“霸王說的話你也聽到了。”
“隻有霸王才能保護吳國百姓安寧!才能讓吳國繁榮昌盛。”
“孫權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他在乎的隻是自己一家的江山!”
“你若是還有良心,就該投靠霸王!”
諸葛瑾一時之間也有點懵了。
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
腦子裏那些封建刻板的觀念讓他必須對孫權忠誠,
但林羽的那些話卻又讓他覺得很有道理。
到底是孫家更重要,還是吳國的百姓更重要
他左右為難,想不出個答案。
見到諸葛瑾這幅遲疑的模樣,
林羽當即說道:
“既然先生思緒紛亂,那麽就請下去休息吧。”
“接下來我會留你住在江陵城中,不可隨意走動。”
“但是請你放心,很快,你就會看到我與孫權的區別。”
“我會用實際行動來說服你——我比孫權,更適合治理吳國!”
……
很快,
諸葛瑾被林羽留在江陵“做客”的消息便傳到了孫權的耳中。
這消息是林羽故意放出去的,
目的很簡單,
就是要打孫權的臉。
得知消息的孫權果然惱羞成怒,
他辛辛苦苦寫了大半天的書信,
居然一封都沒有送出去!
全都被林羽給繳獲了!
更讓他氣憤的是,
他最信任的周瑜,居然對項羽(林羽)死心塌地!
“該死的項羽!”
“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的周瑜!”
“朕要讓你們付出代價!”
“朕必將用我東吳的艨艟戰船,掀翻你們的軍隊!”
“讓你們沉入江底喂魚!”
十三歲的少年正處於年少氣盛的時候,
哪裏咽的下這口氣!
孫權馬上就叫來了軍中主帥程普,大聲問道:
“程老將軍,你麾下的軍隊練得怎麽樣了”
程普聞言苦笑道:
“陛下。”
“練兵沒有那麽快。”
“這批新招募上來的士兵本身能力就參差不齊,軍中既有四五十歲的老漢,又有十四五歲的少年……”
“想要練出成果,恐怕還需兩個月。”
孫權哪裏忍得了這麽久
一拍桌子,怒道:
“兩個月”
“程老將軍,你可知道,項羽已經欺負到朕的頭上來了!”
“朕派去送信的諸葛瑾被他給抓了!”
“朕辛辛苦苦寫的那些信,也都被項羽給繳獲了!”
“朕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程普知道孫權還年幼,此時正是血氣方剛,
連忙勸說道:
“陛下,項羽本就驍勇善戰。”
“我軍若是貿然出戰,隻怕會吃大虧。”
“還是要沉得住氣,才能擊破強敵!”
“陛下還需再忍一忍,小不忍,則亂大謀!”
孫權雖然年幼,但終究還是有些涵養的。
這一點比他便宜哥哥孫博孚要強,
深吸一口氣,他終於冷靜了下來,點頭道:
“程老將軍說的是。”
“擊敗項羽不急於一時!”
程普欣慰點頭道:
“這就對了。”
隨後孫權又問道:
“程老將軍,軍中兵械可還夠用”
程普想了想,當即搖頭道:
“江上作戰,除了戰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弓箭。”
“但當初先帝征伐蜀國,把武庫中的箭矢全部帶走,眼下軍中已經沒什麽箭矢了。”
孫權一聽,
馬上開動腦筋,很快有了主意。
“這事好辦!”
“赤壁一帶常年有大霧,大霧之中看不清東西。”
“程老將軍可安排幾艘快船,快船上紮上幾個稻草人。”
“然後去項羽軍營邊上走上一圈!”
“大霧之中,項羽定會把船上的稻草人當成是真人。”
“到時候萬箭齊發,我們不就有了現成的箭矢了”
程普一聽,不禁拍手稱讚道:
“妙計妙計!”
“陛下這計策真的是天馬行空,令人佩服!”
“末將這就去辦!”
(真實曆史中的草船借箭,正是由孫權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