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律法中

字數:3297   加入書籤

A+A-


    老皇帝也在琢磨宋文遠的話,這句話說的非常大膽,甚至已經直指老皇帝的權威,若是一切以律法為準則,有一天皇帝的意誌與律法發生衝突的時候,要怎麽解決?
    這個問題縈繞在老皇帝的心裏,不知道如何兩全其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宋文遠,想知道這個少年該如何回答範質的
    宋文遠醞釀了一下語言,沉聲說道:“都說肉食者鄙,果不其老先生問我要不要上下尊卑,那我問一下老先生,上下尊卑是怎麽界定的?”
    “當然是高位者尊,低位者卑”
    “既然你的下屬已經知道你的職位比他高了,他吃飽了撐的挑戰你的權”
    “若是下屬公然挑釁上官又該如何?難道說就任由下官折辱上官的尊嚴嗎?”王溥冷哼一聲問
    宋文遠指了指範質說道:“這老先生剛才可說了,要重修律法,你若沒有違反律法,做到了上官的職責,你的下官憑什麽指責
    就算他無理對你指責,這個時候是不是就該由律法來定義你的下屬是否有罪?
    若是律法不能適用於各個方麵,那麽這律法又修來何用?”
    範質接過話題說道:“依你的建議,凡事都由法衡量,那豈不是成了暴秦,暴秦二世而亡可還言猶在”
    “老先生這話小子不敢苟同,秦之興在於商君徙木立信將法推廣到整個秦
    秦之亡恰恰在於秦人後來不尊法,趙高犯法本該死刑,結果秦王一句話便無罪釋
    小子請問此合乎法嗎?”
    範質被問住了,他當然知道秦王有錯,可是君上怎麽能有錯?
    宋文遠過於大膽的言論讓整個垂拱殿一片寂靜,所有人都低下了頭,等候坐在龍椅後的皇帝進行裁
    很明顯宋文遠又在作死的路上前進了一步,就連晉王都替他捏了一把心裏想著一會兒父皇震怒怎麽替他求
    皇帝臉上陰晴不定,過了好一會兒,皇帝終於抬起頭問道:“依你的意思朕若有過失也要接受律法的審判不成?”
    宋文遠知道這個時候自己不能猶豫不決,必須立刻回
    “陛下!最高君主在律法上享有豁免權,不過君主有錯也要有相應的製衡手
    比如漢武帝好大喜功,一生北擊匈奴,導致國內戶口減半,最終因為李廣利戰敗下《輪台罪己詔》,以請天下萬民寬”
    這話說的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律法雖然不能治你得罪,但是你得自己治你自己的
    皇帝臉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怒,用手指輕敲著桌子,不知內心在想著什麽,熟知皇帝脾氣的朝臣知道皇帝已經處在了最危險的邊
    “你說的那是最極端的情況下,天下隨時都有危亡傾頹的時刻,朕問的是平常時候,比如說朕今天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事後發現殺錯了,朕也要去償命嗎?”
    “陛下!冤假錯案不可避免,為了盡量避免冤假錯案,任何事關生死的案件都要經過多輪的審問和複
    尤其是盡量要求地方不要使用刑訊逼供,證據才應該是定罪的最主要依據,而不是口
    一個人被打急眼了,什麽話都會說的,嚴刑拷打能夠問出實話,更多的是問出逼供者想聽的”
    “朕問的是朕要不要償命,而不是避免錯案的過”
    “陛下!若是無意判錯了案,就去償命,誰還願意去做提刑司的官員,因此在冤假錯案出來之後,最應該做的是對死者家屬進行補
    平息家屬對朝廷的怨恨,也給天下百姓一個交待,朝廷是公正的,就算是朝廷錯了也會主動承認錯
    承認錯誤不丟人,相反還能贏得百姓更大的擁這裏麵有一個關鍵,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須按照律法和典章製度規定的行為進
    臣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開國君主有一次想要吃烤羊肉,結果吩咐下去,等了半天烤羊肉都沒有送上
    君主便向身邊重臣抱怨:‘朕未當皇帝之前,想吃羊肉吩咐下去,片刻之間就能吃上,如今當了皇帝反倒是不容易吃到’
    那重臣勸諫道:‘陛下!朝廷製定這些規矩不是為了為難陛下,而是為了給陛下一個改變主意的時
    陛下聖明,能夠保證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可是陛下能夠保證您的後人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越是掌握權力的時候,做決定的時候就更應該小心謹慎,要經過多番的議
    可是一旦決策定下來,哪怕是錯的也必須全力執行,什麽時候新的決議定下來後才能修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每一個製度的權威性,讓世人懼怕製度,而不是懼怕執行製度的那個”
    這番話說下來,不但皇帝頻頻點頭,就連範質與王溥都是微笑著頷首對著皇帝表示讚
    儒生製禮的目的之一便是將皇帝圈在禮的框架裏,不能越過禮的邊界,‘禮’可以視作是儒家規定的行為規範,然而‘禮’這個規範,太過範範,並不具體,因此儒生在融合了法家之後,後來的儒生基本都是外儒內
    表麵上都是仁政愛民,實際都是指定各種規矩,將天下人分成三六九等,基本鎖死了大部分人的生存空
    然而這些規矩明顯都是利於君主和儒生的,而不利於百姓小民,在這種規矩下百姓隻能是被盤剝的對象,而沒有任何的還手之
    有作為的君主卻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端,那就是儒生一旦做大,便成了門閥,而門閥壟斷學問和土地,使得天下人都要仰門閥之鼻
    因此才有了科舉取仕,打破了門閥對學問的壟斷,門閥逐漸退化成了士紳,依然牢牢地掌握著讀書的權
    而宋文遠希望的製度是稍微的向小民百姓做一些傾斜,至少給小民百姓一條能夠活下去的路,對百姓過分的盤剝,不但不能使國家富強,還會對國家存亡產生很大的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