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字數:1534   加入書籤

A+A-


    開篇先講兩個笑不起來的趣事:
    第一個大概發生在1981年左右,村裏唯一的耕牛老了,除村長和飼養員,全村男女老幼無一人悲慟,還歡天喜地來了一場集體狂歡:分牛肉,一人1
    我家五口人分到了5斤,我們姐弟三自牛肉領到家,眼睛就沒有離開過,並互相防止偷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母親就架起柴火灶開始燉,中途為防止有人偷吃,還把門鎖了,一直燉到晚上父親挑河堤回來才端上
    那肉又老又柴,根本嚼不動,湯裏還是一股濃濃腥就這樣,母親寶貝似的藏著掖著,分了三天才吃
    第二個發生1985年春,我大伯十周年忌日,伯母打了兩斤肉,準備招待親我和堂弟兩人燒鍋,燒著燒著,肉香味出來了……等我伯母來拿肉做菜,肉沒了,我和堂弟兩人滿麵油光的,傻站在鍋灶旁等著接受思想教
    為什麽談這兩個趣事,因為這是至青少年時期,唯二與肉有關的記現在人到中年,回顧兒時,感觸最深的就是所以怎麽找到吃的,填飽肚子比完成老師作業要重要的
    好在老家位於淮河流域裏下河地區,這裏曾經河網密布,水產富
    小時候,蟹,鱉,白條,泥鰍,水雞子青蛙),長魚也稱黃膳),河蚌,小龍蝦…這些水物總能找到,接濟我們度過了營養不豐、缺吃少穿的青少年歲
    初中畢業後,我進城上了高中,後來出省上了大學,畢業工作,除了清明祭祖,極少回
    但不知何時,老家的河一條一條消失了,或填埋修了馬路、建了廠子,或富氧化,變成了臭氣熏天的小
    那些水物也隻有在菜市場上才能看到,有些還成了價格昂貴的高級食材,變成我們這個階層快吃不起的鮮美佳
    滄海桑田,卻故土難今年清明,我回鄉祭祖,在老屋屋駐足了一宿,驚奇的發現兒時那個300多人口村子小隊)現在隻剩十幾個走不動的老人留年輕人就象候鳥,哪兒熱鬧、哪兒繁華就往哪兒飛…也隻有過年時才會匆匆回到故
    我不知道兒時的玩伴今在何處,而他們的後代大多數不認識,即使在大街上迎麵撞個大跟頭,也絕想不到是故
    1977,仍然是一個物質匱乏年距今雖然隻有40多年,但這也是一個大簡純美、純真的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恢複高全國570萬人參加了高考,27萬人被錄取,錄取率不到就是這5卻改變了我們的命運,至今仍有很多數人在回憶那一高
    基於此,一直想寫一篇那個時代小說,但受筆力所限,一直不能成文,正至今說來慚愧,本人前後寫過幾部小說,除了第一篇完本沒過簽),其他都是半路出家做和尚去了……
    希望這部小說沒有給大家失望,也請多多支持!
    同時,借此向一個未曾謀麵的河南文友致敬,毫無保留的給了我很多建議,收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