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種家軍

字數:4769   加入書籤

A+A-


    “官家,可曾記得張太尉當年,是如何到您身邊的?”
    現在是聽故事的時候,劉邦也讓佛海起了身來,兩人各坐在一頭,還親自給他倒了碗
    “朕前幾天腦子摔著了,許多事情都記不大清楚,你隻說你的,勿來問老”
    世人常說趙官家溫潤如玉,今兒個了解了方才知
    不是說的人多了,那便就是真相
    “靖康元年,金人合攻榆次,張太尉率百餘人殺出重圍,是以名震天下……大家夥兒隻記得這般英雄事跡,很多人卻都忘記了,同樣是在那年,咱們大宋……”
    隻見他說到這裏,竟然掉下淚
    這和尚哭得真切,整個身子隨著抽泣聲起伏著,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鎮靜下來,擦幹眼淚道:
    “官家見笑”
    “無妨,你且慢慢講,朕也慢慢”
    佛海朝著他躬了躬身,隨後才道:
    “那些事兒想必官家也不樂意聽,既然是說張太尉,那小僧便把知道的事悉數告知,是非與否,您當自有決”
    見皇帝點了點頭,佛海這才說道:
    “靖康元年,完顏宗望率大軍逼近東京,西北三家受命勤王,金人怯我大宋軍威,避敵不戰,而是轉頭圍攻了太原、河間和中山三鎮,姚家軍負責救太原,種家軍則負責解河間和中山二鎮之”
    “端儒公過河之後,發現完顏宗望與其副將分兵,便上奏朝廷,從上黨出,以側後襲擊完顏宗翰,此番圍魏救趙之舉,若成,三鎮金兵定然就此散”
    雖然不知道當時的軍力對比,但劉邦隻是簡單從腦中過了下地圖,便知道這是個可以行得通的辦
    “那可是成了?”
    佛海古怪地看了他一眼:“朝廷以金人不可勝為由,拒絕了端儒公的提”
    這……
    “那最後這三城,就這麽硬打下來了?”
    佛海苦笑道:“等完顏宗望率師北歸之後,種老爺子便被迫撤了軍,而姚家軍雖然收複了隆德、威勝,太原城卻依舊還在金人的手”
    “靖康元年五月,姚家軍和種家軍再次進軍太原,與河西宣撫使張孝純的兒子張灝,三軍互為犄角,共解太原之”
    “時樞密院知事許翰收到消息,認為完顏宗翰就要全線撤軍……當時種師中老爺子已經收複了榆次和壽陽,另外兩家軍隊卻遲遲未能跟上,為了避免孤軍深入,便率種家軍駐紮在真”
    “樞密院的人……”佛海搖了搖頭,接著道,“忠定公多次催促種老爺子進軍不成,最後竟然指責他怯敵不戰,延誤戰”
    這忠定公,便是當時的兵部侍郎、後來的宰相李綱了,做為少有的主戰派,若不是他去年死了,佛海也不會說出他的名字,擔心皇帝記
    “老爺子當時已近八十,且種家軍一門忠烈,何曾受過這般屈辱?”
    “隻是放話道:‘畏敵不進乃是大罪,某自小從軍,征戰多年,難道到了這個年紀,還得擔上這般罪名嗎?’如此,老將軍留下輜重糧草,又與姚、張二人留下書信後,便率部輕裝前進”
    這老頭倒也算是個好男兒,隻可惜腦子不太夠使,人家說兩句就要上了,這不是賭氣嘛!
    大概已經猜到了他的悲劇……劉邦可能理解不了種師中,也有可能一輩子也理解不了,正如種師中,也無法理解劉邦這樣的人一
    “老將軍一路前行,五戰三勝,終於到了榆次,距離太原不過百餘裏的距離了,但另外兩軍卻未能按照書信所約趕到,加之連日奔襲,軍糧短缺,人困馬乏……在金軍猛攻之下,種老將軍死戰不退,最後終是身受四處重傷而”
    劉邦一隻手把弄著茶碗,一邊腦子裏也沒停下
    這仗,說是說輸在那老頭率軍冒進,但卻少不了幾個疑
    說好的三支部隊,但一直到種師中死,也沒能看到其他兩家,另外那樞密院的人,又怎的如此咬定了,金軍變就要撤退了?
    按理來說,就算是催,也不該隻催他種家一家才對,其餘兩支部隊有收到消息嗎?
    如果收到了,那為何不進軍?若是沒有……這問題可大
    回想起這佛海最開始說這事,起因是因為張俊……
    “那時候,張俊便在種師中的身邊?”
    心裏知道他是皇帝,但聽他如此稱呼一過世的有功之臣,佛海還是覺得趙家人,當真是涼薄得
    不過,要是讓劉邦知道了他的想法,不知道要怎麽指著鼻子罵呢……
    你家太祖皇帝都小了老子幾十倍,論這個,老子才是你們全天下人的祖宗!
    “是的,張太尉的成名之戰,便是扔下種老將軍,獨自突圍出”
    和尚這話難免陰陽怪氣,但劉邦卻覺得張俊的做法並無不
    這老頭擺明了犯了錯,還不願意逃跑,留在他身邊幹嘛?等死嗎?
    “那依著你的意思,這行刺張俊的人……”
    佛海歎道:“阿彌陀佛,種老將軍走後,小種經略相公見朝中依舊圍繞著是戰是和爭論不已,悲憤交加,先帝既不采納相公的趁機北伐之策,也拒絕了在一線設防的建議……小種經略相公,也於靖康元年十月離去了……一個月後的事情您應該還記得,西京洛陽和東京汴梁,都沒”
    “可憐種家一門,至死也未能報得心中所願,不過,他們終歸也沒有見到,這個世代守衛的大宋徹底變天的那日,如此這般,倒也不算最”
    若是在之前,他這話出來腦袋肯定就沒了,但說到了興頭上,一時間忘卻了這位陛下的秉
    “種家軍雖然沒了,但種家的後人還在,在這淮北一帶,種家後人募集了大量鄉勇,專行抗金之事,雖然勢小,但小僧相信,總有一日,他們會成功”
    “說的這件事兒,便是以前在錢塘之時,一位種家後人前來籌措軍餉,被易安居士知曉了,居士變賣了一艘船的字畫,所得的錢財都贈予了這位,由這位在席間告訴與小僧等人”
    是為了報仇?報那張俊扔下種師中的仇?
    應該不至於……劉邦不是沒打過仗的人,那種情況下,跑掉的絕對不止張俊一個,那種家要是都想著報複的話,那麽多人,根本就殺不過來啊!
    知道皇帝性子急,和尚沒有讓皇帝等太久,在挨罵之前,繼續說道:
    “種家人說,當年姚家軍和張灝之所以遲遲不到,那樞密院之所以接到了金人要撤退的消息,均是由於張太尉的緣”
    “所以,小僧也隻是猜測,若在這臨安有本事還要有膽量刺殺張太尉的,有可能就是這位”
    劉邦追問道:“張俊到底做了啥,才能讓三支軍隊被他一個人給玩了?”
    “那位未曾說過,所以小僧也不知”
    算是知道了這想殺張俊的人的來曆吧,雖然還隻是可能,但也算是有了一個方
    劉邦並不急,對於這些事情,他有的是時
    實在不行,就自己去問問張俊,這老小子就是當事
    “至於那位劉璃……”
    聽到這個名字,劉邦打起了精
    對於他來說,這人同樣奇怪得很,很有可能就是佛海說的,那種民間抗金組織中的一
    “小僧並未聽過這個名字,在易安居士那邊……”
    他搖了搖頭,確實記不得有這號人
    “不過,這大宋想抗金的義士實在太多,說不準,這位也是最近才開始抗金的,也未嚐不可”
    劉邦又纏著他說了好一會兒靖康之難的事情,越聽,這心裏麵就越不是一個滋
    一開始還是不屑,對這宋國從上到下的不
    後來,便開始成為了憤怒,城破之後的憤
    再然後,便是屈辱,很奇怪,宋國的皇帝被抓去了做奴隸,他自問自己不是一個內心柔弱的人,卻還是覺得屈辱不
    最後,便是一陣陣的無
    原本以為這徽、欽兩個皇帝就夠離譜了,沒想到最出人意料的,卻還是這個趙家老
    哎,任重道遠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