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財源滾滾
字數:4055 加入書籤
打發走蔡俊三人後,沈浪麵色陰沉的坐在椅子上,一言不
“沈小子,你眼光不”
太虛湊近沈浪,笑眯眯的說道:“沒想道你的那個未婚妻子竟然是個難得一見的美”
“不過有些可惜了!”
“可惜什麽?”
沈浪不解的看著太虛,問
“唉!”
太虛歎了口氣,說道:“我觀你頭角崢嶸,福星高照,紫氣東來,一副富貴相,將來一定貴不可”
“怎奈你竟然要娶一個商賈之女,前途將要毀於一旦呐!”
“停停停,你給我打住!”
聽到太虛又來那一套騙人的把戲,沈浪急忙叫
之前他就是聽太虛說自己被妖孽附體才上了他的當,沒想到竟然又故技重
這個太虛除了武功與輕功靠點兒譜外,人品卻並不怎麽
沈浪發誓是再也不會相信他的花言巧語
“如今酒樓正在裝修,如果你願意留下就自己住,我這幾日有事要辦就先回去”
沈浪說完便離開了酒樓,畢竟外麵還有三個捕快正在等著他
沈浪回到蔡家,看到前院擺放了十幾個麻袋,並且還有捕快看
“沈公子,大人吩咐了,你隻有三天時間,三天後一千斤精鹽必須如數上交,否則大人也保不了”
沈浪剛進門,那名捕快便不冷不熱的說
“回去告訴你家林大人,三日之後一千斤精鹽一定提煉完”
沈浪丟下一句話便前往了後
雖然沈浪說的輕描淡寫,但想要將粗鹽提純成精鹽還是要費一番手腳
其實,初唐的製鹽工藝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而且對鹽的口味也進行了改
隋末唐初,製鹽技術變革成功,形成了“墾畦澆曬”的生產模式,俗稱“五步產鹽法
當時,重要的鹽產地在山西運城,運城鹽池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池之一,五步產鹽法就是在這裏發明的,後來推廣到海鹽的生
五步產鹽法,顧名思義,就是分五個步驟生產食鹽:集鹵蒸發、過籮除雜、儲鹵、結晶、鏟
第一步集鹵蒸發,把鹵水引到到蒸發畦,蒸發數段,“一步一卡”,借太陽和風力自然蒸
第二步過“籮”除雜,利用產鹽過程中結晶出來的鹽板作為“籮”,叫做硝板,它可對產鹽鹵水起到除雜和提純效
第三步儲鹵,將經過四至六次“籮”後的鹵水,提送到儲鹵畦渾
第四步結晶,結晶池的底是平整的硝板“籮
在提送鹵水前,先往池中加入少量淡水,使結晶出來的池鹽同硝板的結合較疏
然後將儲鹵畦中的鹵水,灌進結晶池中,就能不斷析出食
第五步,把鹽鏟
通過這種五步產鹽法生產出來的食鹽,顆粒較大,顏色純白,口感去除了苦
據《新唐書·食貨誌》記載“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食鹽價格每鬥十文而初唐時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至四年,米鬥四五錢”,也就是說貞觀四年時,每鬥米的價格才四五文錢,大概可以推斷,當時鹽的價格也不
之所以有百姓吃鹽難題,那是因為後來在乾元元年,大臣第五琦在唐肅宗的支持下,推行“榷鹽法
朝廷對鹽就場專賣,這才導致鹽價飆升,當時漲到每鬥鹽一百一十文
由此而看,初唐時期,普通百姓吃鹽並不是難
據《唐六典》記載,為官府做事的百姓或者國子監學生,朝廷提供的食鹽是每個丁男每天“二勺五撮”,這應該是標準量了,而婦女老人孩子的量應該稍小,但這一食鹽量也比現代人用量
再者,據《神機製敵太白陰經》載,軍人的食鹽量是“鹽一人日支半合”,可見唐朝軍人比丁男的用鹽量大更
所以,綜上所述,初唐製鹽工藝已經有很大進步,食鹽的味道也有所改進,而百姓吃鹽也沒想象中那麽
隻不過由於戰亂頻繁,提煉細鹽的方法也大部分失傳了,因此這個時代的細鹽價格才有些高,而且是掌控在官府手
至於精鹽更是到了現代才被提煉出來,其中還加了碘,對人體更加有
沈浪打算讓蔡俊召集人手幫忙提煉精鹽,也讓蔡家掌握提煉方
畢竟這蔡家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就算是給蔡家收留自己的回報吧!
前院大堂,蔡俊正如坐針氈般的看著門
當他看到沈浪前來時,騰的一聲便從椅子上一躍而
“賢婿呀,你可算是回來了,可急死老夫了!”
蔡俊激動的迎了上
“伯父,小侄有事相求!”
沈浪淡笑的看著蔡俊,說
“你先聽老夫說,府丞大人打算如何處置蔡家?”
之前聽聞沈浪說抓到了此事的罪魁禍首,興奮之下也忘了詢問具體細
如今蔡妙玉平安回來,蔡俊才想起了詢問沈
“嗯!”
沈浪沉吟了片刻,將自己答應林漢提煉精鹽之事講述了一
蔡俊越聽臉色越是難看,細鹽他倒是聽說過,這精鹽究竟是何物,為何自己從未聽過?
“賢婿呀,這精鹽是何物?”
蔡俊皺眉問
“打個比方,這粗鹽就好比糠,人是無法食用的,細鹽就好比粗糧,雖然可以食用,但是對身體不利,長期食用會腫脖”
“這精鹽就好比細糧,不光口感極佳,而且對身體有”
蔡俊反複咀嚼著沈浪的話語,時而皺眉,時而沉
他雖然不明白沈浪話中的意思,但也能提出精鹽是個好東西,隻不過這精鹽如何提煉卻並不知
“賢婿,你真能提煉出精鹽?”
沈浪點了點頭,說道:“府丞大人隻給了三天時間,隻有提煉出一千斤精鹽,蔡家才能逃過此”
聞言,蔡俊神色一緊,三天提煉一千斤精鹽,這如何能辦到?
不過看到沈浪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才稍稍放下心
“賢婿,你讓老夫怎麽做?”
蔡俊眨巴著眼睛,看著沈
沈浪將自己的打算講述了一遍,最後說道:“隻要蔡家掌握了精鹽提的方法,財源還不是滾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