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博聞好學博學多才

字數:3943   加入書籤

A+A-




    在朱拓這個唯利是圖的人看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絞刑架,特別是幵始教授用的是古代語
    “王正月,是春三月份,公孫與祝義父結成同鄭伯克段於鄢,夏五秋天,天王使宰橫,來見惠公,仲子
    “什麽,這是什麽東西?“
    朱拓在聽著那些典籍的時候,隻覺得一股睡意湧上心他使勁的想要把自己的雙眼給撐起來,卻怎麽也撐不住,隻能躺在桌上呼呼大睡起
    在古時候,教師的身份相當崇高,對學生要尊敬師長,見到師長都要躬
    朱拓這樣的人,在教室裏當眾睡覺,那就是犯了罪
    教習皺了皺眉頭,正要把朱拓喚醒,卻聽得一名書生說道:“是肅親“
    那位老師頓時麵露崇敬之色,連朱拓都不敢起來了,連上課都壓低了嗓門,唯恐打擾到朱
    朱拓連續打了幾節盹,這才意識到,不管是誰上課,都不搭理
    有個不長眼睛的老師把他吵醒了,朱拓隻是趾高氣揚的揚起了腦袋,喝道:“在下乃嶺南肅王,怎麽把你吵醒了?“
    那位老師一怔,隨即又換上一副諂媚的笑容,關心地說道:“肅王爺,你是不是很怕風?給我裹上,免得著”
    朱拓在國子監中已經習慣了每天的學習睡眠),不禁感歎
    這一天,朱拓正沉沉地睡著,突然聽到一陣狂風吹過,接著就是一本書和一張書桌碰撞的聲音,將他從沉思中拉了回
    朱拓閉著眼睛,脫口而出:“我乃嶺南的肅王!“
    “你是皇室的王子,難道就可以肆意妄為,目中無人了?“一道有些耳熟的聲音傳
    “讀書?你妹啊!”
    ...
    肅王昂首挺胸,看著麵前的人,赫然就是那個叫方孝孺的男
    方孝孺現在是翰林的侍講,平時也會給皇帝的大孫朱允蚊子上傳不過,他也是漢中的講師,每過一天,他都會去國子監,為所有的讀書人授
    因為方孝孺是大學士的弟子,他博聞好學,博學多
    此時他看著一排排學生在那裏埋頭苦讀,唯獨那伏在桌上的肅王朱拓,顯得格外醒
    所以他才會破口大
    “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以身作則,好好學習,做功課,方能對得起皇帝的期”
    方孝孺皺眉喝道:“你沒有資格在教室裏胡作非為,胡作非為!不敬師長,如何能有出息?”
    朱拓好整以暇,咧嘴笑道:“還當是何人胡言亂語,沒想到竟是方侍講,真是幸會幸“不是我不努力讀書,而是我想,方侍講的那些知識,比我還不”
    “你!”李天命勃然大
    方孝孺臉色鐵青,伸手一指朱拓道:“上次你不過是狡辯罷了!我是被你騙了,被你騙”
    朱拓嘿嘿一聲,說實話,如果是別的學者,他或許會謹慎一
    而方孝孺……他對這個人實在是再了解不過
    總之,他是個老實巴交的
    他具有文人風範,恪守仁義王道,朱棣造反後,他不肯歸降,朱棣還強迫他下了登基聖旨,指責朱棣謀反,最終激怒朱棣,十族盡滅,八百餘人被處
    不過,方孝孺也有一種頑固的一麵,那就是朱允蚊登基之後,方孝孺倡導周禮,並將周代的井田製度複原,而方孝孺在朱棣的軍隊麵前,也沒有做出什麽正麵的貢
    因此,朱拓並不怎麽著
    “說實話,方侍講的這些話,都是一些陳詞濫調,並不能給我帶來什麽好我累了,就去桌上打個”
    “肅王,你可以對我不敬,可是對古代的知識,卻不能不尊“
    方孝孺麵色凝重,沉聲道:“上古之書,乃天下之大成,讀書必有收唐太宗有一句話:“用青銅做鏡子,可以使人穿上衣服;用古代做鏡子,可以知道盛極而”
    “我並非對古代的知識不“
    朱拓反唇相譏,高聲說道:“我隻是認為,方侍講學這種東西,完全是抄襲古人的,沒有什麽新意,又要把周禮、周的井田製度複原,用以前的規則來管理自己的子民,豈不可笑?“
    方孝孺罵了一句:“這是世間的真理,縱使過去一千年,也有可供參考之處!“
    “那可不是這麽回事!”
    朱拓冷哼道:“道無一,道之千百,萬物皆有變化,萬物皆有變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由人的意願決定”
    “人要遵循自然法,要有規而不是你這個貪生怕死的書呆子!”
    朱拓的話很嚴
    這簡直就是在罵他傻|
    方孝孺麵色凝重,朱拓的學說對他的信念造成了極大的衝
    上次在朝會上,因為事情發生的太快,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被朱拓辯了個正
    然而他方孝孺,飽讀詩文,又拜了大儒宋濂門下,被世人奉為榜樣,豈會輸給朱拓這種無知小兒,當即喝道:“大道一條,萬民心中皆有一種範本,不容你褻瀆!”
    朱拓道:“孔子為周禮操勞了一輩子,什麽都沒有做,他死的時候,又說什麽禮教崩潰了?“
    “天下那麽多的讀書人,都沒有能夠將周王朝的體製複歸根結底,還是周代的體製才是最合適的,一個人若是不能順應這個時代的趨勢,就會被這個世界所淘汰,明白了吧?“
    古人相信,世間隻有一個真這是天地之間,最基本的道
    於是,數千年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尋找著這一條真理!
    但想要找到它,卻是千難萬險,很多大學者都在拚命地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反而讓很多人發
    南宋朱熹出現,為儒家指明了“以物為本”的黃金道路,而程朱學派的另外一位大師程頤,則對此作了詳細的說
    日格一件,明天再一件事,一旦融會貫通,便可得天地之”
    現在好了,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不用再在格來格上到處亂
    秦漢時代的儒家,都會騎馬,會騎馬,會看
    到了明朝,那些儒家的武士們,一個個都是弱不禁風,一看到兵器,就能認出自己的刀法和劍看了三天三夜,他似乎已經知道了竹子的成長方
    整天說大話,說得天花亂
    “周禮會為何消失?“
    方孝孺又說了一
    朱拓的這番言論,讓他想到了一件他從未想到的事情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則,人要遵守它,不要違背
    那麽,怎樣才能遵守自然法則?